施偉強,林文英,徐露凝,陳銀方
(松陽縣農業農村局,浙江松陽 323400)
松陽縣是全國茶產業發展示范縣、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茶產業是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有10萬人從事茶產業,形成了“全縣40%人口從事茶產業、50%農民收入來自茶產業、60%農業產值來源于茶產業的發展格局”。但茶產業機械化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短板,主要表現:種植規模小,機械采摘比例不高,出現采茶工緊張、生產成本上升快矛盾突出;茶園設施建設滯后,受霜凍、干旱災害損失較大;加工環節連續化比例較低;營銷包裝機械化連續化程度不高。松陽縣2019年起開展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工作,取得較好示范成效,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
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主要指標和任務:茶園中耕除草、高效植保、茶園運輸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名優茶加工機械化率、茶葉修剪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創建省級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1~2個、示范基地3~5個,智慧農機裝備應用示范基地3個以上,6.67 hm2以上茶葉機采示范點3~5個;茶產業“機器換人”年推廣應用0.67萬hm2,年節本增效達0.5億元。圍繞實現創建指標和任務,采取以下主要舉措。
首先是夯實組織領導。成立了以縣政府領導為組長,縣府辦、縣農業農村局、發改局、財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經商局、科技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領導、各鄉鎮(街道)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政府牽頭、多方協作、共同推進的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工作機制,有序推進示范縣創建工作。其次是制定實施方案。制訂了《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示范縣創建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創建措施、扶持政策、時間安排和工作保障等。通過開展智慧農機裝備應用、農機農藝技術融合、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用人才培養、“平安農機”創建等,推進全縣茶產業“機器換人”工作向高質、高效、全程、全面發展。第三是強化政策激勵。制定出臺一系列鼓勵“機器換人”的扶持政策,通過政策激勵推進創建工作。縣里分別下發《松陽縣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扶持辦法》、《松陽縣創建省級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實施方案》等文件,出臺了鼓勵茶產業“機器換人”扶持政策。
首先是開展示范創建。以示范創建為引領,積極開展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示范基地、智慧農機裝備應用示范基地、機采示范點等示范創建。對通過驗收的創建單位分別給予省級“機器換人”示范鄉鎮和示范基地8萬元、5萬元的補助,給予智慧農機裝備應用示范基地、機采示范點2萬元的補助。其次是組織示范演示。結合每年舉辦的中國(國際)茶商大會、麗水市春耕生產“五聯五送”服務月活動、“對標歐盟肥藥雙控·麗水在行動”暨全市“春耕支農”和“送科技下鄉”服務活動等,在松陽縣舉辦以農業“機器換人”為主題的茶葉生產智能裝備展,邀請省內外20余家農機產銷企業帶著各種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新裝備開展現場示范演示,吸引了大量與會領導、茶商及茶農前來觀摩、咨詢,成為茶商大會和各項活動的亮點。第三是培育示范主體。通過多年培育發展,全縣以茶葉為主要經營內容的市級以上茶葉產銷龍頭企業13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2家、市級10家;市級以上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8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3家。其中浙江振通宏茶業有限公司2019年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該公司以茶葉精深加工為主,集茶葉種植、精深加工、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服務于一體,速溶茶粉年生產能力達6 000 t,已成為中國茶葉精深加工行業的標桿企業。
首先是做強全產業鏈條。依托茶青市場、浙南茶葉市場將千家萬戶茶農與國內外市場相銜接,建立從茶葉種植管理、加工,到精深加工及銷售等完整的茶產業鏈條。全縣4萬余戶茶農現有茶園面積0.90萬hm2,推廣綠色生態種植;培育3 200余家茶葉加工企業(戶),實現加工茶葉量達3.2萬t;全縣建有上安、市口、陽溪等3家大型茶青市場,鮮葉吞吐量占比80%以上,境內浙南茶葉市場帶動全國10余產茶省(區)150余萬茶農的66.67萬hm2茶園,吸引全國4 000余茶商常駐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茶產地市場、中國綠茶價格指數發布市場,茶葉網上零售迅速發展,開辦茶葉網店1 300余家,其中拼多多茶葉電商銷量前十名中松陽縣占7席;延伸茶葉產業鏈,擴大茶機生產和茶葉精深加工。其次是提升農機裝備水平。立足補齊短板、拉升長板,整合茶產業轉型升級、現代生態農業、農機購置補貼等項目資金,著力提升茶產業機械裝備作業與應用水平,2019—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受益農戶3 239余戶,補貼機具7 135臺,補貼資金達1 510.52萬元。茶葉種植環節大力推廣修剪機、采茶機、茶園耕作機、割灌除草機、全自動水肥一體物聯網設施、自動蟲情測報燈系統、植保無人機和軌道運輸機,推廣應用太陽能殺蟲燈、黑刺粉虱信息素誘捕器等綠色防控新裝備;加工環節推廣茶葉自動化生產加工流水線、茶葉智能色選機等新技術、新裝備,建成扁茶、條形茶、香茶和紅茶、抹茶自動化生產加工流水線17條;銷售環節推廣茶葉包裝、打包、封口自動化和連續化機械,促進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機械化作業與應用水平穩步提高。第三是創新工作機制。管理方面,面對新冠疫情,將每年線下舉辦的中國(國際)茶商大會搬到線上,于3月29日~4月3日成功舉辦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茶商大會·松陽香茶網絡茶葉節;在新興鎮橫溪村大木山建立現代茶園智能信息管理系統,在西屏街道陽溪茶場、新興鎮外石塘村有機茶園建立智能蟲情測報系統,用手機或電腦終端實時查看蟲情,及時準確做好病蟲害預測預警;縣科協、農業農村局、縣供銷社聯合組建縣“植物醫院”,聘任47名植物醫生,在松陽政府網開設“植物醫院”專欄,實行線上線下就診;技術方面,研究推廣松陽香茶機械化采摘加工技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共同制定發布《松陽香茶》團體標準,為茶產業機器換人生產產品提供標準保障。
首先是開展農機安全宣傳教育。印發《倡議書》、《農機購置補貼宣傳手冊》、《農機實用知識手冊》等宣傳資料900余份,利用“農民信箱”短信和微信群平臺給農機操作手發送安全宣傳警示短信53條3.95萬人次。其次是開展茶產業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結合松陽實際,對全縣19家茶機產銷企業開展了安全督導工作。要求茶機產銷企業做到規范經營,保證銷售機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強對購機者的安全操作使用培訓,規范用電;做好售后機具的定期檢查和修理服務,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并做好檢修記錄,確保茶機作業安全。第三是鞏固和深化“平安農機”示范創建。全縣共創建省級“平安農機”示范鄉鎮4個,通過宣傳教育、隱患查治、“平安農機”創建,促進松陽縣農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為茶葉產業“機器換人”提供安全支撐。
首先是農機農藝融合有效開展。成立縣茶產業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組,由茶葉、農機、土肥、植保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豐富經驗的專家組成。在全縣建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2個、機采示范點5個,對機械化茶園種植(品種、種植)、茶園管理(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樹冠培養)、茶園修剪、機械采摘、機械加工等全程機械化各關鍵環節開展技術研究和試驗示范推廣,形成《松陽香茶機械化采制技術規程》、《茶園綠色防控技術》。其次是農機維修保障體系健全。全縣有農機維修網點27家,維修保障人員49人,網點齊全,布局合理,有效滿足了區域內農機維修保養需求,并及時為農機戶提供信息咨詢、機具維修、操作培訓和技術指導等多種服務。第三是農機質量工作有效開展。健全農機質量監督投訴管理制度,公開監督投訴電話,有效處理農機質量投訴事件,開展農機質量宣傳、質量調查、推廣鑒定證章檢查等工作。第四是農機實用人才培訓常態開展。依托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民“田間學校”、茶機產銷企業等,采取培訓班、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對茶產業從業人員開展農機化技術培訓,提高安全操作技術水平;組織茶產業農機化技術培訓12期,參加人員達786人次。
通過2年創建省級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現代機械裝備在茶葉種植、加工和銷售關鍵環節得到廣泛推廣與普遍應用,延伸了茶產業農機化的內涵,提高全產業鏈機械裝備水平,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通過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茶產業效益明顯提升,2020年實現茶葉總產量1.65萬t、產值16.88億元,比實施前2018年增10.7%、14.8%,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26.4億元,比實施前增16.9%,境內浙南茶葉市場交易總量8.09萬t、交易總額62.09億元,比2018年分別增1.2%、7.3%,在突發新冠疫情形勢下仍然實現茶葉生產、市場交易較好增長,統籌疫情防控與茶產業發展。
通過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提升茶產業農業機械化水平,成功創建省級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2個、示范基地4個、智慧農機裝備應用示范基地5個、機采示范點5個;茶園修剪、名優茶加工機械化率為100%,全部實現機械化,茶園高效植保機械化率為79.6%,比項目實施前提高21%,山地茶園運輸機械化率為89.6%,茶園中耕除草機械化率為97.3%,茶葉種植加工到精深加工及銷售各環節機械化水平均居省內領先。
通過茶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工作,較好提升茶農科技水平,掌握現代農機裝備操作能力,有效突破了茶葉生產中用工難、用工貴的瓶頸,促進各類農業主體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添力打響“松陽香茶”和“中國有機茶鄉”品牌,促進小茶農和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為國內茶產業“機器換人”起到較好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