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光
(五蓮縣洪凝街道財政經管服務中心,山東五蓮 262300)
現如今,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土地是農民的根,也是國家糧食產量的根本,對于農村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為此國家出臺了農村土地流轉這一政策,將有限的耕地資源集中起來,得到充分地利用,才能讓糧食的產量變得更高,使土地發揮出最高的價值。雖然農村土地流轉推動顯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去解決。
國家實施農村土地流轉可增加農民的收入。一般來說,獲得金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種地獲得糧食然后進行出售,第二種是外出務工獲得金錢。實行土地流轉制度卻有很多好處,雖然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會損失一些收益,但是卻獲得了流轉費用,可以放心的在外務工不用來回顛簸,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有效的解決了土地閑置的問題。另一方面,承包戶會雇傭沒有外出的人員作為種植業的勞動力,解決了農村閑置勞力就業,實現了人員的利用,最終實現土地流轉和農民的雙贏。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農民在土地上一般靠體力進行耕作,不利于機械化水平的發展。而土地流轉之后,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承包戶承包了大量的土地連成一片,可以選擇更加方便的機械化作業,提高作物產量和生產效率,更有利于新的科學技術推廣應用。
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可以使承包戶獲得較為完整的大片土地,也會獲得國家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為了提高品質,可以購買更為優質的種子,能夠使用更為先進的技術,種植新的品種,采取機械化作業,減少糧食在運輸或者其他方面的損耗,最終可以提高糧食的產量和質量,為國家的糧倉提供保障。
1)土地互換。土地互換是土地流轉的其中一種形式,1978年之后,國家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分得到了一部分的土地用來耕種,但是耕地卻被分割成一個個小的部分組成起來,這些小塊的土地并不相連,給農民機械化生產帶來難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糧食的產量和生產的效率。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土地互換這種形式,農戶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為了方便耕種或者滿足各自的需求,將自己不連片的土地交換出去,從而方便對土地的管理。這種方式讓土地集中化、規模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耕地的矛盾。
2)土地出租。出租其實指的是租賃,在我們的生活中租賃這種現象隨處可見。它是指租戶將商品通過金錢交易在約定的期限內將其使用權轉讓給租戶。同理,土地是可以收益的,它的使用權也是可以進行交易的。土地出租是把土地的經營使用的權利租賃給集體組織之外的人,出租使得承租人和出租人有了經濟上的關系。出租土地可以獲得租金,它和轉讓的不同之處在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最終還是在出租人身上。
3)土地轉包。轉包是指承包方將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以一定期限轉給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轉包后原土地承包關系不變,原承包方繼續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轉包和出租的不同之處在于,轉包是轉給統一經濟組織而出租卻不是。
4)土地轉讓。土地轉讓是指將土地的所有權有償的轉讓出去,在土地私有制的社會,土地是可以被買賣交易的。由于我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土地從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土地作為國家的公有財產不可以進行出售,但是可以轉讓土地的使用權。但是使用這種形式的人較少,因為轉讓之后農民喪失了土地的使用權利,如果沒有其他謀生渠道獲得金錢,農民一般很難放棄土地。
股份合作制又指股份合作經營,是近些年來的新興的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前提,農戶自愿將土地的經營權作為條件入股合作,引進或創建相關的農業公司。農民仍可選擇繼續參與對土地的經營,也可以選擇不再參與。農民憑借著自身的經營權和使用權,可以在公司獲得相應的百分比股份,當公司獲得利潤的時候按股份的多少來進行分紅。這種方式也是農民不斷摸索出的一種新型的模式,它具有產權較為清晰、利益直接等優點,農民參與了公司的運行,也獲得了公司的分紅,在現階段是對土地流轉的發展有著積極地意義[1]。
農民對于土地,有著很強烈的情感寄托,他們認為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他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而農民是他們的職業。離開了土地,這些人就會認為自己連做農民的權利也沒有了,心里面不踏實,沒有社會保障,不知道該去向何方。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在城鎮化發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種地的收入遠遠不如打工的效益,更多的人把經商和外出務工作為他們的第一選擇。即使在外務工混不下去,家里有耕地作為保障,也可以回到家鄉繼續耕種,所以對土地流轉也沒有太多的興趣。況且,基層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大,許多人并不了解土地流轉,怕一旦出臺了新的政策,會喪失土地的所有權。工作人員也沒有仔細地對農民宣傳土地流轉帶來的好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土地流轉的進程。
國家進行土地流轉的初心是為了改善農民的收入,提高機械化種植。遵循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農民有權決定是否接受土地流轉。但是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有著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管理體制,他們沒有農戶的書面委托,在沒有征得農戶同意的前提下,為了邀功,為了完成政治任務,甚至是以后的升遷“前途”,強行逼迫威脅農民去進行土地流轉,組織人員去推平土地,給農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加深了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恐懼,而且還降低了國家的公信力。雖然國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些基層工作人員忽略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此農戶是敢怒不敢言。
土地流轉的根本目的在于國家想要更好的發展機械化的農業,提高作物產量和生產效率,能夠保證國家糧食產量充足,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近年來由于種子、農藥、化肥成本上漲,一部分農民在國家的幫助下完成土地流轉后,這些農戶內心里產生了種糧效益低、獲得的利益少等思想,而且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由于法律并沒有明確禁止耕地“非糧化”,這些農民想獲得更多的金錢,便打著生產糧食的口號為幌子,沒有將土地用于作物生產,而是將土地用于其他方面非糧經營。比如大規模將耕地改為果園、茶園等,在耕地上去種植花卉和蔬菜水果,從而獲得比糧食更高的利潤[2]。
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政策不夠細致,沒有把內容具體化,在流轉手段和程序方面沒有制定出統一的規定,這是流轉機制不完善的原因之一。其次在操作上不夠規范,有些土地流轉僅僅只是靠口頭約定,沒有簽訂有效的合同,有些合同的內容也不夠嚴謹和具體,經不起法律條文的推敲。有些合同,相關工作人員沒有細致的檢查,內容上條款與現在的法律所沖突因,一旦出現了狀況,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基層工作人員要認真負責地區宣傳土地流轉政策,對不愿意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進行教育講解,組織農民參加相關講座或上門走訪那些不愿意土地流轉的家庭,咨詢其原因。要讓農民了解到什么是土地流轉,國家為什么要實行土地流轉,強調土地流轉帶來的經濟效益,要突出政策帶來的保障,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土地流轉政策帶來的好處,在尊重其個人意愿為前提,讓農民在內心認可這一政策,從而積極支持、主動配合國家完成土地流轉。
對于土地流轉政策,國家是遵循著自愿的態度,基層工作人員要做到讓農民在內心深處認可,而不是“強扭的瓜不甜”。對于一部分基層工作者,他們的素質不高,所以要對其行政治思想教育,要讓他們深刻地認同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公仆,加強思想教育。
一是國家應明確制定相關法規文件,在法律上規范對土地的使用;二是政府工作人員要對土地的使用嚴格進行監管,消滅“非糧”現象;三是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讓其意識到種植糧食對國家的意義;四是對種植糧食的農民進行獎勵和補助的政策。
為了保障農戶的利益,也為了整改土地市場的交易,要健全完善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農民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讓農民認識到遇到糾紛用法律的手段去維權,法律要完善土地流轉的交易行為,對交易要嚴格審查和監督,使農戶放心,讓交易變得更為安全和規范。
現階段的農業保險制度還不夠全面,要為農民提供完善的養老保障,要擴大社會養老保險的范圍,使農民們能老有所依,才能逐步順利推廣土地流轉制度。
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源,對于國家和農民來說重要性不可言喻,對于珍貴的土地資源,應加強土地的流轉,充分利用土地。不僅如此,還要制定完備的土地流轉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積極主動地引導推廣,讓農民配合工作,才能夠使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