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鎖軍,席 磊
(北京市水庫移民事務中心,北京市 100036)
國務院17號文件提出了移民后期扶持的近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近期目標是解決水庫移民的溫飽問題以及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突出問題;中長期目標是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步達到當地農村平均水平。目前,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的近期目標已基本實現,以北京為例,移民已基本融入當地社會,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溫飽問題已全面解決,但移民發展水平與中長期目標還存在差距,移民長遠發展逐漸成為后期扶持的重點所在。
現階段,水庫移民生計長遠發展屬于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其重點在于秉承科學發展觀,正確運用扶持專項基金,對移民相關人員開展就業指導、生產技能、專業技術等培訓活動,旨在確保移民人員的創造性以及主觀能動性得到提高,拓寬移民人員收入來源,實現生計長遠發展的目標。因為水庫包含工程的特點,大部分移民人員為農民,文化知識水平偏低,不具備綜合技能,所以必須落實好生計長遠發展措施,讓他們能夠享受到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幫助,順利解決移民人員的生活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為了推動水庫移民人員生計的長遠發展,會在安置區構建配套的基礎設施,改善移民生活條件與環境,讓移民人員征收渠道可以實現多元化的發展,促進增收速度的不斷加快,進而夯實最終目標實現的基礎。
由于北京市農業發展整體呈現“大都市、小農業”的特征,庫區與移民安置區可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十分零散,平均每一名水庫移民僅有0.1 hm2的耕地資源,這是制約水庫移民生計長遠發展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在都市就業充足,農村生產資源缺乏的背景下,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會選擇進城務工,這樣留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移民大都是兒童或中老年群體,勞動力的缺乏又進一步制約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經濟發展。
整體來看,北京市庫區與移民安置區農業的組織形式仍是小而散的傳統狀態,多數農副產品為初級產品,缺乏粗加工以及進一步的精深加工,缺乏品牌打造,產品附加值不高且價格易受市場波動影響,即便產品自身存有一定附加值,也會因缺乏營銷途徑、缺乏物流支持等原因,導致產品無法被大眾熟知。例如:平谷大桃自身屬于一種優質產品,但由于種植戶平均年齡較高,多數不會使用智能軟件與平臺,只能將產品賣給收貨商販,而商販為了利潤最大化會將產品價格壓到最低,一年到頭種植戶只能獲取微薄利潤[1]。
基于北京都市圈廣闊的消費市場,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鄉村休閑旅游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由于認識水平、資源整合、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種種原因,庫區和移民安置區農業和休閑旅游融合發展程度較低,并且客觀上受到北京市近幾年疏解整治促提升政策的影響,很多原有的休閑旅游設施被拆除,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在地的旅游資源未得到充分的開發,民宿、采摘園、度假村等休閑農業業態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
對于北京市庫區與移民安置區來說,生產資料零散屬于一項“卡脖子”問題,因此,在開展后期扶持工作時,應將集體經濟作為抓手統籌資源,利用后期扶持資金,充分尊重水庫移民和當地原住民的個人意愿,在空間充足、資源稟賦好的地區成規模開展特色農業、精品民宿以及休閑旅游等項目,如果水庫移民與當地原住民個人愿意經營,便可將經營權交給兩者,如果不愿自行經營,可以通過合作與出租等形式,將項目交由他人進行經營,這樣便可有效集聚區域內生產資源,推動產業相對規模化、集約化發展[2]。
北京大都市圈巨大的消費市場和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是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筆者在實地展開調查后發現很多移民村落本就具備中高端特色農業發展基礎,如:密云區、延慶區農村已經有紅香酥梨、前龍葡萄等“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只要能夠進一步增加對這些產品的關注和投入,開展分揀、清潔、包裝等粗加工和品牌宣傳,同時結合電商平臺拓展線上銷售渠道,便可在原有基礎上快速打造特色高附加值產品,從而有效解決產業附加值較低這一問題。
2020年以來,北京市陸續啟動了“漫步北京”“暢游京郊”等行動計劃,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消費,在相關政策的持續引導下,休閑農業消費需求快速增加。未來,在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經濟格局下,市民“出境游熱”將逐漸轉向“周邊游”和“鄉村游”,北京郊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市場必將持續快速增長,這為休閑農業發展和移民就業增收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只要移民機構和地方政府合力做好引導工作,加大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鄉村休閑旅游設施建設,積極促進農業、休閑旅游與文化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就能通過產業協同保證水庫移民生計實現長遠發展[3]。
首先,針對移民后相關部門下撥的扶持資金,需要第一時間對移民人員信息進行全面的核定,利用財政惠農惠民補貼一卡通系統,直接劃到移民人員個人賬戶中;其次,針對移民扶持項目資金,需要根據項目完成情況,分批付款,并嚴格執行報賬程序實施報賬付款,防止出現拖欠工程款的情況,并且項目付款需要預留充足的工程質量保證金,待項目全部完工并驗收結束之后,參考合同內容進行支付,如果在保質期中產生質量方面的問題,那么應督促相應施工單位進行及時的解決;再次,與水庫移民存在聯系的相關部門,應注重與財政部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業務與財政部門需要對項目建設計劃、資金計劃進行同時下達,以便于項目能夠有序落實,資金按時支付[4]。
對于水庫移民社會治理而言,屬于復雜、繁瑣的系統性工作,涉及許多影響因素。立足于表面進行分析,移民表現為人口在空間方面的轉移,但會導致社會結構出現一定的變化,因此水庫移民實質表現為:“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系統”的破壞、修復以及調整工程[5]。基于此過程的社會治理情況,與社會結構變化增添了許多可能性以及不確定性。出現水庫移民治理問題,不只是和政府工作欠缺、移民政策滯后等因素存在聯系,還與移民利益、文化沖突等緊密相關。所以,構建社會中介組織,以及形成多中心的社會治理體系,屬于現階段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另外,北京市移民安置區需不斷加強水庫移民社會融合水平,而要想實現此目標,政府應在落實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積極與移民人員進行交流、互動,特別是要注重移民人員的生活方式、習慣等,尊重他們的安置意愿。同時,積極預防與解決水庫移民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各類社會風險,構建完善的利益訴求機制,以及社會穩定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開展好庫區與移民安置區維權、信訪工作,憑借實地走訪、移民信訪等方式,及時發現與解決矛盾,將潛在問題扼殺在搖籃之中。
綜上所述,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開展的十幾年以來,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面貌發生重大變化,道路、電力、通信、飲水、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都有明顯的提升,人居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但移民群體的可持續長遠發展仍存在挑戰。以北京市為例,生產資料零散、產業附加值低以及產業融合度低等問題,對于水庫移民生計長遠發展限制較大。為切實達成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的中長期目標、確保移民生計得到長遠發展和持續保障,應通過深入分析、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提出針對性舉措,解決影響移民生產生活持續改善的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