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汗江·買買提
(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目前,隨著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氣象學會對氣象科普工作,日益加大了重視程度。并在日常工作中,認真細致的甄選氣象科普知識內容,不斷創新變革了宣傳形式。在創新宣傳形式時,與各類社會團隊形成了合作關系,協調融合了各種社會資源,協同推進氣象科普。
國務院在2018年1月,針對“防災、減災、救災”方面,頒布了改革意見等相關指導文件[1]。在文件中指出,應積極完善統籌協調機制,不斷優化屬地管理結構,融合社會力量、提高社會參與性,以此保證綜合防災工作有序開展,鼓勵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氣象防災工作。應以社會資源為依托,深入挖掘出各種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形式、豐富傳播途徑,使氣象科普工作在不斷的推陳出新發展下,凸顯針對性、受眾性、有效性。將氣象科普工作視為推動綜合防災的主要力量,以此來開展一系列的工作。在日常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時,將工作側重點放在如何更好的融合社會資源上。其次,應發揮各部門主要領導的管理力度,結合部門負責人,組建一支領導小組,以此保障在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時,能得到高層領導的大力扶持[2]。還要針對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規劃出全年的科普目標,制定出相應的推行方案,促使在密切融合社會資源的基礎上,推動氣象科普工作實現常態化、制度化。
在開展知識科普工作時,應積極豐富工作視野,以社會資源為基礎前提,推動氣象科普工作模式實現變革創新。其次,應發揮主觀能動性,與相關單位密切溝通,形成長期協同關系。例如,氣象學會可與當地的科技館取得聯系,將氣象科普打造成科技館內長期展,并定期更新館內的氣象科普知識內容,參觀科技館的人群在瀏覽館內項目時,能有效掌握各種氣象常識。同時,在保證定期更新的基礎上,還應使氣象常識具備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普技術,吸引大批群眾。還可與當地各級學校展開聯系,以氣象綜合防災為教育內容,激發學生的氣象興趣愛好,樹立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綠色環保理念,充分發揮社區、街道辦、科普場館、科普園地及移動科普宣傳車等的作用,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搭建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平臺。緊抓中小學生、農村人口、城鄉勞動者、社區群眾等重點人群,加強氣象科普教育,激發科學夢想。
還應與各類媒體形成長期宣傳關系,利用不同階段的天氣特性,在各類媒體平臺上推出氣象科普知識信息,為人民群眾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提供便利條件,并在日常瀏覽媒體信息時,能快速了解氣象科普知識。例如,可主動與當地具有權威性的媒體平臺,進行密切的配合,在媒體平臺中添設“氣象關系你、我、他”欄目,在欄目中宣教各種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氣象常識。另外,還可開設公眾號,在公眾號內定期向群眾發送科普文章。利用平臺的宣傳優勢,將氣象科普制作成短視頻,強化宣傳意識,加大宣傳力度。
要想在每一位老百姓的心中,充分滲入氣象科普常識,應敢于突破現狀,以大眾口味為核心,使群眾發自內心、樂于接受氣象科普內容。為此,在發揮社會資源優勢,落實氣象科普工作時,就務必要做到積極變革形式內容。例如,在科技館開展氣象科普項目時,可添設闖關冒險、親子游戲、趣味答題等小游戲,通過更加“親民”的方法開展科普宣教,打造出“寓教于樂”的科普形式,從而得到群眾的認可。其次,還應提高與企事業單位、社區等社會團隊的互動性,激發學習氣象常識主動性[3]。除此之外,要不斷更新氣象科普校園內容,從而調動學生的氣象科普學習興趣。
探索農村氣象科普人才服務機制,培養一支農村氣象科普隊伍[4],切實發揮基層氣象科普組織和隊伍的服務作用。充分利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進農村活動,重點選擇比較偏遠、信息不發達地區的農村、校園、社區,開展3·23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活動相結合,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以服務民生、造福社會為宗旨,面向發展公共氣象服務需求,面向未成年人、農民、公務員等重點人群,大力普及氣象科學知識,進一步增強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結合公共氣象服務對氣象科普的需求,幫助和引導公眾正確理解氣象科學和氣象預報信息,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強科學解析和防災避險知識宣傳,提升全民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全民氣象科學素質。
4.1.1 氣象科普宣傳活動進校園。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為主要內容的系列科普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進校園活動包括科普展覽,向學校贈送科普圖書、掛圖、影像資料等。學生們在生活中多多關注氣象、思考氣象,形成一種習慣,激發對更多問題的思考。在當地中學舉行以“科技強國,氣象萬千”為主題,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通過氣象科普進校園、進農村、學生參觀氣象局等活動展示氣象科技、普及科學知識、讓公眾感受科技帶來的實惠,增強防災減災、抗災自救的知識和能力,持續推進氣象科普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不斷鞏固氣象科普知識的影響力。
4.1.2 氣象科普宣傳活動走進鄉村。利用周一升國旗、農牧民夜校時間,在各駐村點開展氣象科普進農村活動,活動現場,通過懸掛橫幅、展示氣象科普展板、發放氣象科普知識材料等方式,宣傳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普知識,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讓科普走進生活,走進家庭,營造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圍。
4.2.1 舉辦專題科普講座。在學校安排氣象科普知識小講座,每個講座后進行有獎問答,準備一些適合中學生的獎品。發放各類科普圖書、氣象防災減災掛圖、光盤及各類科普宣傳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氣象科普知識,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氣象、參與氣象的熱情。開展系列氣象科普宣傳的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氣象網站及當地媒體向公眾傳播氣象知識,展示氣象科技魅力,弘揚科學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氣象科技。
4.2.2 舉辦演講比賽。在學校舉辦演講比賽可以鍛煉口才,也可以鍛煉膽量,演講題目為《我心中的氣象》等等。演講比賽中,學生可用獨有的想象力和不同的方式描繪他們心中的氣象,從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的話題講起,呼吁同學們愛護大自然,愛護環境,共同做好防災減災的小衛士。
在地面觀測場內,可以了解到觀測各種氣象要素的設備記錄、采集過程;通過參觀氣象史展館、氣象臺、雷達站等,可了解氣象新科技,學生既開闊眼界,零距離接觸氣象展示的科技的力量,又激發他們探索氣象奧秘的熱情;氣象科普講座可讓學生、干部、農牧民品味到豐盛的“氣象科普大餐”;贈送自動氣象站助力校園氣象科普教學,同時為校園提供實時的氣象數據。
科普宣傳隊伍面向廣大市民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開展氣象科普大講堂,邀請國家級和自治區專家做氣候變化、空中水資源等方面的講座。向市民講述身邊的天氣知識,面對面交流,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本地的氣候特點以及天氣預報的由來,并根據實際情況解釋一般公眾對預報準確率的認知誤區,同時收集氣象科普調查問卷。
氣象學會通過舉辦學術年會、學術研討會,提高氣象行業災害性天氣預報、氣候變化、氣候預測、氣候監測預測技術和氣候資源、衛星遙感、氣象業務平臺開發、農業氣象等領域研究的水平,讓氣象行業的科研和業務人員了解這些領域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引進更多的相關研究和業務應用技術,提高氣象行業相關領域的學術氛圍,提高氣象行業氣候領域的整體水平,提高氣象業務和科研在“一帶一路”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的水平;氣象如何發揮作用以及提升氣象學會和科技團體服務社會能力為主線,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區域性發展熱點、難點問題確定相關主題,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學術交流活動平臺,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和創造熱情,打造高質量學術交流活動品牌,把學術交流與解決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緊密結合,推動學術成果為實施創新驅動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