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松,陳 云,李 毅,劉譯琪
(1.東海縣植物保護檢疫站,江蘇東海 222300;2.東海縣氣象局,江蘇東海 222300)
水稻紋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生長過程中一種常見的且發生較為嚴重的病害之一。其病菌主要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以菌絲和菌核在病稻草和田邊雜草上越冬。東海縣地處淮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常年在6.33萬hm2以上,總產60萬t左右,是淮北主要的糧食大縣之一。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田間菌源數量較多,加之土壤施肥量的增加,田間郁閉度高等因素,均有利于紋枯病的發生與發展。而選擇農藥成為重中之重,本試驗著重從用藥時間及栽培模式上選擇適合本地的防治藥劑,試驗于2020年進行設計實施,同一栽培模式,開始用藥時間分為發病前或初和發病始盛期兩期,每一期噴藥兩次,更能切合實際,對生產更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試驗地設在東海縣稻麥科技展示基地(石榴街道麻汪村)內,灌排水方便,土壤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小麥,產量450 kg/667m2,pH 6.8,有機質20.1 g/kg,堿解氮102.4 g/kg,速效磷25.9 mg/kg,速效鉀111.2 mg/kg。水稻品種為蘇秀867,抗耐性中等。
15%丙井微乳劑30 mL/667m2;40%已唑醇懸浮劑12 mL/667m2;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 mL/667m2;24%噻呋酰胺懸浮劑20 mL/667m2;43%戊唑醇懸浮劑12 mL/667m2;1%申嗪霉素懸浮劑50 mL/667m2;45%井岡霉素A硫酸酮水劑102 mL/667m2;10%多粘類芽孢桿菌井岡霉素A可濕性粉劑50 g/667m2;6%井岡霉素A蠟芽菌水劑50 mL/667m2;25億CFU/g蠟芽菌40 g/667m2。
藥劑篩選10種藥劑,7種化學農藥,3種生物農藥,考慮小區試驗太繁瑣,本試驗則采取大區試驗,大區里四點定點調查病穴率,小區面積為80 m2,以不施藥區為對照區。本試驗篩選農藥不對農藥使用量時行梯次試驗,采用劑量為常規試驗用量,見上面供試藥劑中。
1.4.1 試驗安排
1)試驗栽培模式分為手栽稻、機插秧和直播稻,均為我縣栽培方式,為了讓直播稻和手栽稻生育期相差不大,小麥收割整地后就直播下種。手栽稻秧齡30天左右,于5月26日落谷,機插秧秧齡20天左右,于6月8日落谷。
2)試驗地于6月8日收割小麥,6月12日進行耕翻,小麥秸稈進行全量還田,耕翻后進行田地整平,盡量保證田塊中紋枯病病源菌分布均勻。6月12日直播稻田用播種機播種,播種量7.5 kg/667m2,播后灌水,兩日后板面干后,噴灑封閉除草劑。7月2日直播稻4葉期,手栽稻和機插秧開始栽插。田間耕翻時施復合肥50 kg/667m2,移栽后一周田間均建立淺水層,撒施10 kg尿素作為返青肥配合除草劑進行除草。
3)試驗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人工噴藥,確保噴灑均勻,每畝用水量定為30 kg。
1.4.2 試驗用藥次數
試驗根據實際用藥兩次,間隔7~10天,看病情發生情況,決定間隔長短,試驗時間是根據歷年紋枯病大田發生時間而定。本次試驗分為兩期,第一期為發病前或初,第二期于發病始盛期。第一期于7月25日開始噴灑,隔7天噴灑第二次;第二期于8月10日開始噴灑,隔7天噴灑第二次。
1.4.3 調查方法
參考GB/T17980.20-2000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水稻紋枯病中,第4.2.1、4.2.2、4.2.3條規定,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最后一次施藥后10天進行藥效調查。手栽稻和機插稻,試驗大區,四點定點調查,每點調查50穴,計錄病穴數并進行分級,通過病指計算防效。直播稻田四點定點調查,每點調查400株,按病株分級進行計算防效。
A列為手栽秧,分別為A1~A10;B列為機插秧,分別為B1~B10;C列為直播稻,分別為C1~C10。為了試驗方便,橫向用藥相同,兩期用藥田間分布圖相同。
第一期用藥,2020年7月25日,為紋枯病發病初期,個別手栽稻田已查見紋枯病典型癥狀,機插稻田和直播稻田均未發現紋枯病。試驗當天天氣晴好,平均溫度26.4℃,日最高溫度32℃,日最低溫度21.2℃,濕度54%;第二期用藥為2020年8月10日,手栽稻田紋枯病為發病始盛期,機插稻田紋枯病為發病始盛期前期,直播稻田紋枯病為發病初期,試驗當天為多云天氣,日平均溫度28.3℃,日最高溫度32.6℃,日最低溫度24.3℃,濕度65%。試驗期間7月25日—8月30日,共15個雨日,總降水量為91 mm,主要集中在8月份上半月。
手栽稻7月25日第一期試驗時,手栽稻處于發病初期,病指在0.5%左右,第二次用藥后10天調查防效,均在90%左右,效果極佳。在0.05水平和0.01水平,經過新復極差分析沒有明顯差異。第二期試驗時,手栽稻處于發病始盛期,病指在8%左右,第二次藥后10天調查,化學藥劑防效在60%左右,而生物藥劑及其復配劑防效相對較低。
機插稻7月25日第一期試驗時,機插稻處于未病期,第二次用藥后10天調查防效,均在90%以上,效果極佳。在0.05水平和0.01水平,經過新復極差分析沒有明顯差異。8月10日第二期試驗時,機插稻處于發病初期,病指在4%左右,第二次藥后10天調查,化學藥劑防效在60%以上,而生物藥劑及其復配劑防效在40%以上,相對較低。
直播稻7月25日第一期試驗時,直播稻處于未病期,第二次用藥后10天調查防效,均在90%以上,效果極佳。在0.05水平和0.01水平,經過新復極差分析沒有明顯差異。8月10日第二期試驗時,直播稻處于發病初期,病指在3%左右,第二次藥后10天調查,化學藥劑防效在80%以上,而生物藥劑及其復配劑防效在70%以上。直播稻兩期防效均較好,根本原因是直播稻第二期試驗時正處于烤田期,水分較少,因此不利于紋枯病發生與發展。
1)從試驗時間上分析,發病初或發病前和發病始盛期分別進行的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發病前或初用藥,可有效抑制菌核和菌絲萌發侵染,而發病始盛期開始用藥,對已萌發的菌核和菌絲的抑制效果欠佳。
2)從栽培模式上分析,手栽稻栽插過程中植株產生植傷,有一段較長的緩苗期,植株易受病菌侵入,加之移栽時期最早,田間分蘗期較早,群體較大,郁閉度大,有利于紋枯病的發生與發展;機插秧植傷小,基本沒有緩苗期,栽插時間相對延遲,田間密度較手栽稻小,紋枯病發生速度較緩;直播稻前期密度較小,不利于紋枯病發生,第二期試驗時,直播稻處于烤田期,田間水分較小,不利于紋枯病發展,因此防效相對于手栽稻和機插稻均較高。
3)從農藥的性質上分析,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在使用時間和效果均有差異,應明確對待。生物農藥及期復配劑應對發病前或初防效較好,但在發病始盛期用藥,效果則極差。生物農藥復配劑與單劑相比,防效較單劑要好,生產中不推薦生物農藥單獨使用。
由于本年度雨水較多,對紋枯病防治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建議正常年份進一步對水稻紋枯病防效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