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吉,董云忠
(1.會澤縣駕車鄉農科站,云南會澤 654218;2.會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會澤 654200)
會澤縣駕車鄉位于東經103°02′2″,北緯25°02′9″,北邊距離會澤縣城76 km,南邊距離省會城市昆明136 km,老國道線(213國道)和嵩明至待補的高速公路南北縱貫全境,嵩待高速公路駕車收費站位于集鎮西邊50 m,交通相當便利,區位優勢特別明顯,駕車是會澤的“南大門”之稱。全鄉境內最高海拔有3 384 m,最低海拔有1 780 m,年平均氣溫10.2℃,全年無霜期170天,年均降水量1 480 mm,全鄉實有耕地面積0.91萬hm2(土地確權數據),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冷涼山區農業鄉,生態環境良好,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長年種植作物主要是馬鈴薯、玉米、蕎麥、蔓菁、蘿卜等,駕車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駕車是會澤馬鈴薯優勢主產區之一,近年來,隨著會澤馬鈴薯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及云南冬作馬鈴薯種植面積的迅猛發展,駕車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20年全鄉種植馬鈴薯0.5萬hm2,總產鮮薯20.6萬t,其中作為冬作馬鈴薯或小春馬鈴薯種薯銷售16.0萬t,占全鄉馬鈴薯總產量的77.7%,總產值31 900萬元,通過種植馬鈴薯、流轉土地、勞務用工等方式帶動駕車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 801戶5 853人戶均增收5 000元以上,駕車馬鈴薯已由原來填飽肚子的“土豆豆”發展成為現今全鄉農戶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在海拔2 200 m以上高海冷涼山區,選用未發現檢疫性有害生物發生的、前茬不是茄科作物、土層比較深厚、松軟濕潤、通氣性好、肥力中等偏上、陽光充足的地塊,前茬收獲以后就及時深翻,翻耕深度達到0.3~0.35 m,播種上午時候再一犁二耙,做到土壤蔬松,土垡細碎,地表平整無殘膜、作物秸稈等雜物。
選擇適銷對、抗逆性強、生育期適中、高產穩產、品質優良胡中早熟品種,如:合作88號、麗薯6號、云薯109、云薯304、云薯921等不帶病菌、品種特征特性明顯的原原種或原種,種薯要保證剛好通過休眠期,正在生芽的種薯最好,帶有過長和纖細幼芽的種薯生理年齡偏衰老,不易獲得高產。
正常年景,最佳播期是3月中下旬;若冬春干旱不嚴重,土壤墑情好、當年雨季來得早,可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播種;若冬春干旱突出,土壤墑情較干旱、當年雨季偏遲,可延遲至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
薯塊膨大期早的中早熟品種,原原種種植密度6 000~8 000塘/667m2為宜,原種種植密度4 500~5 500塘/667m2;數塊膨大期晚、生長勢強胡品種,原原種種植密度5 000~6 000塘/667m2為宜,原種種植密度3 500~4 500塘/667m2。在此密度范圍內土壤肥力高宜稀植,反之宜密植。
采用雙行平播后起壟高壟雙行模式進行規格化種植,一是具有出苗早、出苗整齊、商品率及產量高等優點;二是能增加單株結薯數;三是通過增加活土層,促進薯塊更好膨大,同時減少畸形薯的數量和比例;四是更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田間積水,減少病爛薯塊的數量及比例。試驗證實:高壟栽培比平畦栽培增產10.0%~19.1%。株距:原原種為0.14~0.18 m;原種0.20~0.25 m;行距:大行0.6 m,小行0.4 m。
種植脫毒原原種最好采用人工理溝(溝深15 cm左右),人工擺放種薯,人工蓋農家肥料和化肥,人工蓋土(土厚5~8 cm)的作業順序。人工緊缺且種植面積較大時,也可采用牛犁開溝、機械開溝進行輔助作業,提高播種進度。原種的播種最好采用、牛犁開溝、機械開溝,溝深15~20 cm,人工擺放種薯后,人工蓋農家肥和化肥,人工覆土15~20 cm厚。
應依據土壤肥力、種薯產量等因素決定,原則是有機肥料和氮、磷、鉀三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以中等肥力地塊為例,產種薯2 000 kg/667m2計,用量為:有機肥2 000 kg/667m2,氮(N)8 kg/667m2、磷(P2O5)6 kg/667m2、鉀(K2O)12 kg/667m2,四種肥料混合均勻做底肥一次施入。或施用有機肥2 000 kg/667m2,馬鈴薯專用復合肥80~100 kg/667m2,二種肥料做底肥一次性施入。
不要施用過多的氮肥以免造成徒長,盡量不要施用含氯的肥料,更不要施用由茄科作物的殘枝、枯葉漚制的農家肥料。
當馬鈴薯出苗植株生長高度達5~15 cm時,如發現有缺塘,應將附近出苗較多的苗間苗移栽到缺塘內。
苗齊后及時除草,苗高20~50 cm期間,中耕、除草、培土2~3次,把大行內的土壤培到小行馬鈴薯上,使小行形成壟,大行形成溝,壟壟高達25 cm以上。
駕車大春馬鈴薯一般不主張追施化學肥料,假若土壤自身肥力較低,地上植株苗的生長長勢不好的地塊,連帶培土,可以追施碳酸氫氨30 kg/667m2或15 kg/667m2尿素。
駕車馬鈴薯的生長中、后期,正值雨季,降雨頻繁,溝里容易積水,要及時排出溝里積水,一是可以降低田間的濕度,減輕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二是可以避免因通透性能比較差而造成薯塊腐爛。
5.5.1 強化馬鈴薯田間主要病蟲的監測,并及時進行防治,盡量把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田間晚疫病的防治。按照田間調查的情況,出現中心病株的時候,在天晴的時候及時噴施800~1 000倍液的銀法利+安泰生溶液,7~10天/次,連續噴施2~3次效果較好。
5.5.2 田間蚜蟲的防治。按照各點田間蟲情監測和田間系統調查的情況,當100株植株上有蚜蟲達100頭或有翅蚜有15頭時,及時噴施一遍凈、吡蟲啉、敵殺死等進行防治,防治1~2次效果較好。
5.5.3 地下害蟲防治。根據各點的蟲情監測和田間系統調查情況,當地下害蟲(地老虎和蠐螬)危害植株的蟲傷株率達5%時,及時采取防治措施,藥劑選用擬除蟲菊脂類殺蟲劑為主進行防治。
5.5.4 病毒病防治。首先選擇不帶病菌健康合格的脫毒原原種和原種,發病初期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5%植病靈K號乳劑1 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收獲前生長過程中經常檢查及時撥出病毒株并進行銷毀。
薯塊膨大期早的品種,如會-2號等,成熟度達95%時可擇晴天收獲。薯塊膨大期晚的品種,如合作88號等,需要等到莖葉枯黃時,擇晴天進行收獲,收獲時,要主要防止爛薯,盡量注意減少機械損傷和人為混雜等,注意避免霜凍或長時間雨淋或暴曬等。
采用透氣性好的網袋進行定量包裝,網裝袋上必須有內外標簽(標簽上要有品種的名稱、重量、級別等可以追溯的信息),種薯運輸過程中,一是避免機械損傷,二要避免混雜,三要注意防雨淋、凍害、暴曬等。
不同品種分區域堆放在有散射光的條件下進行貯藏,貯藏期間要保證種薯正常生理所需的貯藏水分、二氧化碳等,從而減少病薯、爛薯,確保種薯的品質最優。倉貯時不宜以煙葉貯藏在一起,以防塊莖蛾傳播;不應與化肥、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混合貯藏,減少病爛薯;貯藏期間翻揀1~2次爛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