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影,陳維中
(榆樹市華昌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榆樹 130400)
在玉米的種植和收獲的過程中,利用科學的技術進行合理的抗旱減災,可以增強玉米抵抗外界不良環境的能力,這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提升玉米的整體產量和整體質量。就玉米的抗旱減災技術而言,它能為玉米的收成提供質量保障。特別是目前這種環境下,有很多地區都適合進行玉米的栽種,但是因為地區的環境等影響,使得玉米面對自然災害的頻率較高。這樣就會使很多農戶在種植過程中無法根本保證自身的經濟收益,而且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在逐漸穩定,在此環境之下研究玉米栽種的抗旱減災技術,也變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目前,常應用的玉米種植的抗旱減災技術主要包括秸稈覆蓋法、抗旱坑法和膜側播種法。
是利用玉米秸稈實施種植的一種方法,確定玉米的種植區域之后,首先利用玉米種植秸稈在地表表面實施一層覆蓋,保證水土當中的水分不會過多流失。這種方法適用于一些干旱地區,而有效的確保土壤當中的水分保持穩定,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土壤的肥力[1]。在具體應用中可以采用破碎機將玉米秸稈進行粉碎,再將粉碎之后的秸稈粉末均勻地播灑在土層的表面。這樣就能有效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不會過度流失,還能夠有效提升土壤中適合玉米生存的養分,改善土壤的性質,這樣為接下來玉米的種植和生長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這種方法是在冬季結冰之前,在適合玉米種植的土地實施翻整,翻整過后集中的進行挖坑處理,在坑內放入玉米生長所需要的土壤和有機肥,之后進行重新的包埋處理。在應用這種要注意在進行埋坑的時候必須將表面的土壤進行壓實處理,而且應該比其他部位的土地高出一些。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中水分過度流失,也是保證土壤當中有機物充分發揮作用的方法[2]。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在土壤中買入少量的雨雪,以保證土壤存在充足的水分。對于所挖的坑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保護,不能發生坍塌等狀況。
這是一種利用地膜覆蓋播種的方法,通常是在土地上進行地膜覆蓋,將玉米種子播種在距離地膜邊緣±5 cm的位置。這可以利用地膜的保熱作用,將熱量循序漸進持續不斷的傳輸給種子。一方面能保證土壤中水分的穩定性和充足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實現抗旱作用。
在即將到達玉米播種季節之前,就要對適合玉米播種的土地進行精心的翻整,這能夠使得土地中的一些較大的土塊被打碎,也有助于將土壤中的雜物去除。通過對土地的精心修整,就能保證玉米種植的土壤更加的寬松和平整。如果玉米種植的土地屬于循環利用的土地,那么可以將土地當中的前期玉米的秸稈根莖重新的翻整到土地當中,使其對地面實施覆蓋,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分的過度蒸發,對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發揮重要作用,還能改善土壤的結構[3]。這樣就能夠保證土壤中適合玉米生長的養分和有機物含量,得以提升為玉米的根系結構提供更多的營養支持,保證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具有更高的耐寒性。
玉米的生長和繁殖需要大量的肥料,可以將有機肥和化肥進行結合使用。使其在玉米種植當中能夠發揮作用,這能調節土壤中的水分利用率。而在實際施肥的時候應注意將種子和肥料進行分離,避免肥料在應用的時候傷害到種子,而對種子根部產生燒灼,影響后期的出苗率。當玉米達到拔節時期之后,要正確且合理的進行追肥,這樣有助于提升玉米的產量。
為了提升玉米的整體產量,就要做好玉米種子選擇的這一關,在選種的時候應根據玉米主要的栽培地點的區域特點和環境加以考慮,因為不同的玉米品種的適應性也存在差異,所以通常選擇都要堅持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的原則[4]。而且玉米的抗旱性具備遺傳特點,不同玉米品種具備不同的抗旱特點。當年降雨量在380 mL以上的條件之下,理論上都可以種植出玉米。玉米的生育時期也在50~330天不等。因此在玉米種植的時候,可以針對玉米栽種地區的不同季節性干旱、氣候特征、土壤的條件來選擇生育期和抗旱性適當的玉米品種。播種的時候應適時提升玉米的生育能力。特別是要確保玉米的戀水期恰好都能處于每年的自然降水最佳階段,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旱災導致減產和絕產等情況發生。選擇好玉米的種子以后還要積極的進行抗旱處理。一般可以利用抗旱劑來進行干預,將其作為超強吸水產品,使土壤深層的水分能充分的被吸收和保留。這就能夠使得土壤當中深層的水分可遠遠不斷的攻擊給玉米植株。通過抗旱劑浸泡的玉米種子能提升抗逆性的特點可以使得玉米的根系具有更好的吸水性能,對提高整體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在玉米的整個生存期,其植株的蒸騰量大約占玉米全部耗水量的60%以上。而到了玉米生長的中后期,其比例可能會相對更大。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玉米栽種的密度越大,也就意味著耗水量越多。所以當在遭遇到間斷性干旱季節時,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旱災[5]。因此在種植上往往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種植密度過大,則很容易發生旱災;而如果種植密度過小,又很容易使玉米產量無法達到標準。所以在進行玉米種植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當地的降水量和土壤條件,還要分析氣候的干旱狀況,這樣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該地區種植的種植密度才能更好的提升整體的產量。比如在同一個地點,利用相同的玉米品種,漕土的種植密度明顯的比坡頂土更高,因此漕土土壤的厚度儲水性能也明顯比坡度更好。
對玉米的生長而言,玉米所生長的土壤是一個天然的蓄水池,其中可以存儲豐富的水分,也可以節流蓄存降雨,便將其提供給玉米的生長。一般每增加10 cm土壤,土壤當中的單次蓄水能力將會增加30 mm,因此增厚土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當中的蓄水能力和蓄水容量。比如玉米種植的地區如果處于坡地,而且氣候相對較為干旱,則很容易導致降雨存在較大的損失,甚至有些地區的徑流系數達到0.3%~0.4%。所以如果在原有的橫坡地進行玉米耕作需要進行橫坡壟作,在溝中每隔一段距離都要增加橫擋,這樣就能形成網格式的壟做栽培格局,可以有效的保證土壤攔截降水徑流,保證土壤當中具有充足的水分,這也是降低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干旱的一個可靠的方法。
在玉米播種的時候種植人員應了解玉米種子的特征和性質,根據種子的具體表現來適當播種,在播種的過程中若表現出缺苗的狀況,還要及時的進行補苗。中耕時一般可將工作分為兩種,其一是覆膜玉米田地,其二是未覆膜的玉米田地。未覆膜的玉米田地需要實施2次中耕,首次在玉米苗期進行淺耕,主要是為了松土和除草,第2次需要在幼苗的拔節期實施中耕,一方面能達到松土與除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使土壤的透氣性增加,增加土壤當中的微生物活性,有助于玉米的植株根系發展,也能防止水分的蒸發。還要適當的對玉米進行補灌,特別是在玉米的拔節-抽雄-吐絲期間,通常因為這一時間的溫度較高,會導致土壤中存在過多的水分蒸發。所以這一時期的玉米植株對水量的需求增大,種植人員要在這一時期為玉米的植株提供充足的水源補給。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等各項項目的聯合應用,在我國很多地區的旱坡地區修建了無數個從小到大的蓄水池,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收集降雨的徑,以便促進農業的生產。通過長期的實踐可以得出這些蓄水池能合理有效的解決,農作物在播種和追肥期的缺水問題。但有很多地區因為相關設施設備不完善或勞動強度較大等因素,導致相關的水源不能夠更好的發揮各自的作用,其降雨的資源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可通過原有的蓄水池進行實施,保證蓄水池當中的水面至少比罐面高出5 m,并且在距離水池底部30 cm的可安裝一個出水管,使其連接安裝閘閥,可實現和主管道的溝通,這樣就使得整個部位成為固定的部分。再通過拼插件或快速連接件與錨管進行連接,通過水的重力來實施人工澆灌。對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如需必要可以通過已有的提灌站,對蓄水池加以補水,以便于在干旱季節進行補水。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簡單的針對玉米的抗旱減災栽培技術進行相關的敘述和總結。玉米作物對于我國而言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我國的玉米作物種植面積較大,而且各個種植環境當中都有種植玉米的表現。對于一些干旱地區合理的應用玉米的抗旱減災技術,可以保證玉米的增收,對促進農民的經濟收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