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杭
(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四平 130700)
伊通滿族自治縣大農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6月4日,位于伊通鎮東尖村,注冊資金450萬元,現有成員69人。該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土地入股”的運營模式,充分整合“人與土地”資源,以農村為基礎,推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管理,實現育苗、播種、移栽、植保、收割、加工全程機械化,為農民提供土地流轉與托管服務。目前全社農機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40%以上,達到了糧食高產、穩產,社會效益與農民收入雙豐收的目的,為伊通集約化、規模化生產作業開辟新路。
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成立至今,得到縣委、縣政府及農業農村局的關注與支持,農機裝備建設不斷升級。目前,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共有大型農機具74臺套,其中聯合玉米收割機4臺,水稻收割機4臺,水稻直播機具1臺,拖拉機9臺,免耕播種機8臺,高速插秧機6臺,高稈打藥機4臺,深松機4臺,秸稈打包機2臺,育秧機3臺,旋耕機5臺,運輸機6臺,輸送機3臺,植保無人機3臺,交通車輛12臺等,農機總原值840多萬元。
截至2020年,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流轉與托管土地500 hm2,其中玉米田流轉120 hm2,托管213.33 hm2,水田流轉100 hm2,托管66.67 hm2。建有農機倉庫2座,占地面積3600 m2;50 t水稻智能催芽育苗車間1處,占地面積1100 m2;工廠化育秧大棚76000 m2,工廠化集中育稻苗34萬盤,實行訂單式按需生產銷售模式。合作社共有農機手19人,農藝師8人,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提升了大農長豐合作社的綜合競爭能力。
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每年除了為合作社內部成員提供相應的服務外,還對外承攬土地托管作業項目,年作業面積866.67 hm2,不但增加了合作社成員的經濟收入,還為農民減輕了大量的勞動強度。同時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實現“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合作社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就業渠道,輻射帶動周邊低保貧困農戶脫貧12戶,為貧困戶創收72萬元,讓農戶充分享受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形成產加銷有機銜接的全產業鏈條,共同致富。
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率先引進了水稻機械直播新技術,在伊通鎮大窩棚村種植直播稻20 hm2作為吉林省內面積較大的直播稻種植基地。實踐證明,水稻直播是一種節本增效的新型種植模式,既省時又省工省力,不僅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同時合作社機手與科技推廣人員密切配合,先行先試,為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起到先鋒帶頭作用,為農業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實現了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的種植。玉米執行保護性耕種模式,水稻執行綠色有機栽培操作規程,采用水稻+蟹的立體栽培綜合種養技術。蟹與稻互惠互利,建立良性的生態循環鏈,有效節約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保障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成員多以農民為主,其自有資產少,農機裝備初始投入較大,社員無法完全承擔啟動資金。且農業本身具有周期性及風險性,現行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戶貸款額度設置小、手續復雜、利率高,使農民貸款受限,農機專業合作社籌措資金困難。同時農機裝備升級淘汰、閑置老舊、維修更新等問題突出,如資金供應不及時會導致合作社生產進度遲緩,影響成員增收。
伊通縣屬丘陵地帶,領地山坡地較多,土地不能集中連片,全面機械化作業與土地集約化管理難度大。同時農戶受惜地思維影響,對土地依賴性較強,不愿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或承包商,抬高土地流轉費用,使流轉難度加大。
雖然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的各項制度及董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健全,但制度的執行形式化,沒有定期召開社員大會及理監事會、未完全按章程規定正常開展活動。同時社內成員合作意識不強,仍是打工思維或自尋業務,未能體現合作社合作本質。
目前合作社成員學歷低、老齡化問題普遍,接受農機及技術培訓較少,多數為經驗型種植,沒有系統科技理論支撐,無法滿足現代機械化的需要,且部分社員掌握技術單一,復合型、專業型、青年技術型人才少。
政府應根據中央一號文件促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加大對運行規范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支持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1]。具體可通過制定對農業合作社的稅費減免優惠或資金項目傾斜等政策;規范農業合作社的運行機制;推進先進示范社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廣大社員的合作意識、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增加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和抱團優勢;通過互聯網+農業的平臺優勢,推進信息現代化建設,在保障工作透明度的前提下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加大力度宣傳區域特色農產品,定期組織社員參加各類展銷推介會,打造農業合作社品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從長遠規劃看,大農長豐農機合作社應完善農機設施裝備、注重規范化建設,金融及相關信貸部門應在資金方面加大支持,拓寬融資渠道。一是通過制定協議貸款、流轉土地貸款、地上產出物貸款、機械設備抵押貸款、第三方擔保貸款等抵押貸款政策,減輕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二是進一步完善信貸考核機制,對信貸標準作出合理的調整,盡可能地減小信貸風險,保障資金流動性。三是大力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依托其獨特的熟人優勢,降低其違約風險,滿足合作社資金周轉需要。
政府首先應落實相關政策,在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中,明確提出鼓勵各地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或者農村產權交易市場[2]。其次村委會及社員大會應積極主動引導農戶轉變惜地思維。通過聘請農業專家為農戶傳授現代農機知識、普及涉農法律法規、惠農政策和土地集中連片生產優勢,定期組織農戶及社員參觀走訪優秀農機先進示范社,從而打破農戶傳統思維誤區,使其意識到大規模的機械作業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為今后合作社土地流轉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農業合作社建立完善治理結構、推行規范化、民主化、科學化的管理體系及利益分配制度,對確保普通社員、管理者及合作社自身利益有著重要意義。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強化“三會”職能作用:社員大會是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合作社的重大事務。大農長豐合作社應縮小普通社員與核心社員之間差距,增強社員同質性,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理事會作為執行機構,不僅負責社內具體經營及管理工作,更要培養社員的民主習慣與參與意識;監事會是為了對理事會經營決策進行監督制約,大農長豐合作社應在不斷發揮其監督體系的同時,定期對合作社運營情況進行披露,保證每一位社員對合作社經營的知情權。
一是對社內成員整體知識業務水平進行培訓。領辦人(負責人)、經紀人、營銷人員、財會人員、核心社員、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手、維修工、駕駛員等社員的專業素養將直接影響耕作效率及運營管理,因此必須加大對其培訓力度。通過外出進修、專家指導、交流互助等方式,可有效促使社員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二是合作社與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建立長期合作交流機制。通過“田間+學校”、“學校+科研機構”、“農業專家+土專家”等創新培訓形式,整合資源優勢,催生農業復合型人才,并公開招納農村發展的高校畢業生入社,為合作社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三是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推廣綜合管理及病蟲防治技術;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農機修配技術;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術等,提供農業及農機作業咨詢服務,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極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推廣。
新形勢下農機合作社的發展直接影響到糧食增產、穩產,對推動經濟社會穩步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伊通滿族自治縣以農業生產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促進生產作業機械化的貢獻顯著。通過分析伊通大農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與問題,根據伊通縣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不僅為相關部門提供案例參考,更為行業提供示范引領,對新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向集約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