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霞
(沂南縣農業機械發展促進中心,山東沂南 276300)
我國農業發展處在轉型階段,從人力為主的傳統農業轉變為機械為主的現代農業。為適應此變化,需要農業部門對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分析現存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多方面考慮,發散思考,統籌兼顧,制定出全面、詳細的改進策略。不斷解決問題、優化制度,解決三農問題,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從現階段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來看,各種機械設備的使用存在結構性的失衡。小型農業設備的使用率遠高于大型設備,并且動力機械普及率遠高于配套生產設備。這種情況造成了農業機械化設備的使用出現結構性失衡[1]。不僅僅是在設備的使用上,在空間上也顯現出了明顯的失衡,農業發展較為發達、政府部門集中化管理的地區在設備的使用和生產效率方面,都遠遠優于零散的、個人承包的種植地區。這一現象則是體現出了空間上的失衡。設備上和空間上的失衡綜合起來,就讓我國的農業機械化處在結構性失衡的狀態,進一步導致了農業現代化水平難以提升,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操作、維修機械化的生產設備具有一定的專業門檻,這就要求除了基本的機械設備,與設備相關的人才、產業也需要配套進行建設,否則就會出現設備維修難、操作難、易報廢的窘境。很多農戶都因為維修不方便,選擇了不購置機械設備。這實屬無奈之舉,但卻加重了結構性失衡問題。局部地區機械化設備普及率低,就會造成農業機械化相關行業、人才無法得到發展,導致設備維修成本高;而維修成本高又會反過來阻礙農業機械化設備的普及[2]。這就讓農業機械化的區域發展形成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掌握農業現代化技術的人才、配套的產業鏈不斷流向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高的區域;而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低的區域,由于機械化規模小、對人才和相關產業需求小,導致配套資源跟不上,農業機械化一直難以得到發展。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不能只看機械設備的使用率,更要從農業生產系統分析。只有對整個農業生產系統進行機械化改造,包括農戶的機械化生產意識、機械化生產技術、機械化生產相關產業的發展。多途并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如今已是2021年,黨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各地方的精準扶貧項目也得到了切實落實[3]。實地調查中發現,在農業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依然有部分農戶不愿意購置農業機械化設備。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前文所述的規模化問題。在部分地區,大型農業設備的購置、維護成本對于農戶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但是如果鄉村整體的農業設備,不能實現規模化投入生產,那么與機械化設備相關的各項成本,在市場的自發調節下只會越來越高,進而形成惡性循環。為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對第一批購置機械化設備的農戶進行補貼。向供給側進行補貼或需求側進行貸款,都是解決三農問題行之有效的思路。政府在前期的資金支持,可以有效促進當地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完善的服務體系,可以有效促進機械化水平提升。有效運轉的社會服務體系,能夠聚合市場信息,讓市場中的交易行為更加高效,這就會促進當地農業機械化相關資源得到更好地匹配[4]。各地農業部門應因地制宜,建立當地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并對機械化設備相關知識進行普及,對當地提供設備相關服務的商家進行公示。大大降低廣大農戶使用機械化設備的門檻。通過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農戶在機械化設備使用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售后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就能夠解決農戶在機械化發展中的后顧之憂。為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持久有效的保障,不斷提高機械化設備的使用率以及生產效率。
提高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歸根結底要靠懂技術、會經營、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只有農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現代化,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才是有跡可循的[5]。這要求各地加強對人才培養方向的政策投入,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地方政府應開展現代化農業技能培訓,擴大科普惠農興村計劃以及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規模,以村為單位組織起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向農戶教授經營知識、生產技能、相關政策,讓廣大農戶成為合格的現代農業經營者。大力支持“陽光工程”并加強監管,通過健全相關制度推動培訓質量的提升,適應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的人才需求。以人為本,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條件。只有建立起競爭有序、開放統一的現代化農業市場體系,才能讓農業機械化進程得到發展和促進。加快建設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讓廣大農戶不必擔心產品滯銷[6]。完善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幫助廣大農戶充分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激發農戶使用機械化設備的動力。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和規模化的生產,讓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保障,提高本地農戶經營的可持續性。因地制宜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農資經營、供銷合作,開放引進各類民間資本,支持運銷專業戶、農村經紀人的發展,增強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推動。
機械化設備,尤其是大型機械,在開展作業時需要格外注意農機安全。一些農機手由于缺乏設備維護經驗,常常長時間連續作業,這導致機械設備易損壞、機手易失誤。這種現象暴露出一個嚴峻的問題,農機手安全生產意識淡薄。為了防止設備損壞和人員受傷,各地在開展農業機械化時,需注意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嚴查不遵守規范的生產行為。只有安全生產意識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才能穩步推進,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自從改革開放,我國農業走上了產業化經營道路。在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下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已成為典型的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對區域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7]。由此可見,組織模式的創新十分重要,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在生產中要積極發揮在農戶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樞紐作用,創新組織模式,充分和各區域的經銷商、農機維修商鏈接起來,讓智能更加多元、更加貼合各地實際生產情況。組織模式的創新,能夠讓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更加具有市場活力,更加可持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機械化程度較為落后的地區,農戶對新技術存在一定的懷疑,這時候需要建立模范標桿,讓農戶直觀地看到機械化帶來的好處。建立機械化播種、灌溉、施肥、查田、收獲等等全生產環節的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充分展示出在農業生產各步驟中的具體應用,做好農業機械化相關設備知識的宣傳,讓農戶在參觀的同時學到實用的相關技術知識。通過模范基地的帶動,能夠有效提高農戶對農業機械化的了解程度,推動農戶使用機械化設備進行農業生產。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戶的觀念轉變,只有農戶愿意了解機械化設備,認同機械化發展的理念,才能讓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倡議得到落實。
要切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在政府部門的帶動下,通過資金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多途并舉,形成合力,不斷提高廣大農戶機械化發展的意識,提高農戶使用機械化設備的能力,降低農戶使用機械化設備的門檻。政府牽頭,市場調節的舉措,讓農業現代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為鞏固鄉村振興戰略勝利果實,邁向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