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黃接
(廣德市水土保持試驗站,安徽宣城 242200)
該小流域位于廣德市南部鄉鎮,處于省級水土流域重點治理區內,流域面積34.35 km2,流域平均長度 3.86 km,平均寬度1.14 km,形狀系數1.37,溝道平均比降為15.10%。小流域主河道——小余河全長約12 km,由南至北匯入下游的盧村水庫,是匯入該水庫的重要支流之一。
該水庫建于1970年,集水面積139 km2,總庫容7150萬m3,承擔著廣德市主城區的安全飲水任務,為一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上游區域屬于限制開發區域,因此,流域內經濟發展緩慢,基礎條件薄弱、硬件設施較差,人均收入不高。流域內平均海拔在84~658 m之間,山高坡陡;山體由石灰巖、花崗巖以及片麻巖組成,且風化較嚴重;每逢暴雨及強降水,極易發生次生災害,水土流失造成的大量泥沙,腐殖質及生活垃圾等,下泄河道,匯入水庫,造成水質污染及水庫功能下降。
通過調查分析,流域內土壤侵蝕模數為652 t/km2·a,多年平均水土流失量達到1.95萬t;因此,在該水庫的上游水源地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對保障水庫的水質安全、防洪安全等綜合效益的發揮、飲水安全問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必要性。
流域下游的水庫為城市飲用水的水源重要來源保障,關系到下游城市中數十萬人的生活、生產用水安全,因此,該小流域治理以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為目標,通過點、線、面相結合的工程、植物措施,并堅持生態修復與人工促進相結合的原則、溝道治理與景觀休閑相結合原則、徑流攔蓄與面源污染防治相結合的原則,以河道為主線,沿河兩岸發散,打造以水源涵養、水質維護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為導向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指導思想。
面狀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連片的板栗林地及茶園為單元,修筑坡面蓄排水工程、沉砂系統,套種楊桐及柃木等;對次生林地、疏林地等實施封禁治理、補植等。
流域內廣泛分布的毛竹林地、次生林、板栗林及茶園,總面積約有2100 hm2,且絕大部分林下植被覆蓋度較低,尤以板栗林地為甚,為便于采摘果實,林下植被均被清理,導致林下植被破壞嚴重,地表大面積裸露,遇強降雨將會對表土造成強烈的沖蝕,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并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在措施布設上,通過對現場典型地塊的調查及立地條件分析,針對經濟林(板栗林),采取在林下套種楊桐及柃木兩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既提高了地表植被覆蓋度,又可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坡面布設截排水溝,完善排水系統,修筑沉砂池,攔蓄降水。對低效次生林地及毛竹林,采取封育及補植措施,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度,減少雨(滴)水對地表的濺蝕及直接沖刷,同時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線狀措施主要為修筑護岸、人行步道、植物綠化帶等。該小流域主河道全長約12 km,堤防岸線多為土堤,因洪水沖刷及當地村民兼做生產道路使用,造成堤防多處坍塌,破損嚴重。因此,在措施設計上,結合防洪標準,采取修筑砼基礎干砌石護岸,對河道沿線坍塌、破損、缺失的河堤重新予以設防;對淤積嚴重,影響河道行洪安全的河段,進行了清淤及擴挖;對兼顧人行或生產道路的河堤,進行基礎夯實,修建人行步道或生產道路,并沿岸布設帶狀植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同時,路堤結合,提高了管理養護和抗洪搶險的能力,完善了防洪體系。
點狀措施主要為攔砂壩、垃圾收集點、小型濕地等。流域內共有住戶943戶,總人口3282人,分為19個較為集中的居民點,每日均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及廢水;另外,流域內山體由石灰巖、花崗巖以及片麻巖組成,風化較嚴重,每逢大的降水,大量的泥沙隨水流進入河道,造成河道淤積,匯入水庫,造成河道行洪能力及水庫功能下降。針對這些特點,第一,在居民生活區域設置垃圾收集點,集中存收處理生活垃圾,確保垃圾不入河道;第二,通過在主河道設置多座攔砂壩,通過層層阻攔,攔蓄泥沙及漂浮物、雜質等;第三,在下游淺灘區域,建設小型濕地,通過吸附、降解和排除水中污染物、懸浮物和營養物,凈化水質,確保下游水質達標。
該小流域單元,通過實施坡面治理、護岸及攔砂壩工程、濕地景觀、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水源涵養林建設等措施,大大改善了流域內的生態環境,有效保護了水源,營造了優美的人居環境,提高了項目區百姓的生產生活質量。
水資源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是一種有限的、無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如何保護好水資源,治理和改善水環境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很好地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理念,通過科學系統規劃,貫穿于小流域治理中;以“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為三道防線為主線,通過治理與保護,達到了控制水土流失、保護飲用水、美化人居環境的目的。
實施坡林地坡面綜合治理、經濟林建設、水源涵養林建設、封禁治理后,林木覆蓋率顯著提高,改善了作物生長的水、肥、氣、熱條件,加強了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營養的積累,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抗蝕能力。項目的實施,對改善項目區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過計算:全部治理措施發揮效益時,年可保土1.60萬t;流域內年侵蝕總量由1.95萬t下降到0.35萬t,年減蝕率達到82%,土壤侵蝕模數下降至150~200 t/km2·a;年蓄水總量可達到29.51萬m3,有效地減少了地面徑流和土壤流失,保護了土地肥力,提高了土壤水分,增強了抗旱能力。
根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效益計算方法》(GB/T15774-1995)、《水利經濟計算規范》(SB139-85)等有關規范,項目區內坡面工程措施、經濟林、楊桐、封育管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所增產的糧食、果品、木材、薪柴等產品,均應計入經濟效益。
工程共實施經濟林綜合治理131 hm2、封育治理1723 hm2、疏林補植150 hm2;根據治理任務、各項措施產出定額及產品單價,計算得出,小流域內新增經濟產值為1300萬元,該工程投資額為1000萬元,效益費用比為1.30,人均增收3960元。
通過對小流域生產用地和生態用地的綜合整治,有效地控制了面源污染,使小流域出境水質達到國家優良水質標準。同時,改善了農村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產出率,優化了農業經濟結構,提高了項目區居民收入,促進了項目區經濟社會的進步,推進了美好鄉村建設步伐,減輕項目區及下游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緩洪減沙效益顯著,使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相結合的產物。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為主線,發展上游經濟和人居環境,控制面源污染,保障下游人民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是提高社會經濟發展質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同時,在新的發展理念下,開展小流域治理工作,更加需要從建設理念、理論基礎、技術體系、組織管理、運行管護等多方面去探索和實踐,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以制定科學、目標明確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