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
(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青島 266071)
近年來,青島市各級農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在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方面,堅持以“抓典型、建體系、重安全、提能力”的發展理念,實施市、區市、鎮、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布局,發展鄉村振興、循環農業、鄉村產業,推進我市農村經濟水平健康平穩發展。
青島市實施了市、區(市)、鎮(街辦)、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截至2020年,共設有青島市級平臺4個,區(市)級平臺6個,鎮(街辦)監測點133個。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員及組織明顯增多,支撐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健康穩定發展。
近3年來,農業系統累計開展農、畜產品、環境等定性定量監測17000余批次,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監測3000余批次,累計檢測農殘、藥殘、重金屬等項目40余萬項次。目前,全市已建成80個種植業鎮級速測室、58個畜產品動檢站,每年開展農殘速測40余萬批次、“瘦肉精”速測10萬批次以上。全市檢測體系的不斷完善極大增強了我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我市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力度,實施標準化生產、減少農藥化肥施用等關鍵技術措施,實施科技園區示范園和無公害生產基地推廣示范,保障我市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的供應和生產能力。
特色農業發展規模逐漸擴大,“一村一品”“三品一標”“青島品牌”“市民放心產品”等特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形成如“馬連莊甜瓜、大澤山葡萄、里岔黑豬肉”等一批農業專業村、示范村。
圍繞青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核心工作,凝聚自上而下的科技創新平臺,攻山頭、穩陣地,發展典型,以點到面,落實相關文件政策,在農業科技攻關水平上一個新臺階。加大農業科技攻關、培訓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制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科研立項-項目研究-科技成果-成果推廣-成果應用”方面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目前,我市農業科技資源缺乏統一的平臺,農業信息、資源無法共享。農業院所、大學、推廣機構研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慢,跟蹤模仿重復的研究項目過多,具有先導性、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少,與生產需求脫節,農業部門與相關單位對接的渠道不暢通,科技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對農業科技人員考核只注重論文和成果數量,科研立項、成果轉化與市場應用脫節,缺乏更有效科研評估機制。
農業科技課題方向偏離市場需求,應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方向農業資源相對缺乏。農業科技示范應用平臺較少,農技推廣手段主要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農技人員聯鎮幫村的模式,但存在農村本身高層次農技人員少,高層次農技人員因組織限制無法全身心投入田間地頭農技推廣工作的情況。對幫扶村科技成果轉化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成果示范無法得到全面應用。
目前,從事農業行業的農民科學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齡在60歲以上占大多數,阻礙了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一家一戶小農思想依然存在,對職業農民的培訓流于形式,基層農業新技術推廣能力及服務水平亟待提高,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和手段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發展水平。
雖然近幾年全市圍繞農業農村政策法規、技術推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培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培訓的內容、方式方法上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部分培訓內容寬泛且多為政策解讀或理論講解,培訓對象文化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不一,有的收獲不大。另外,還存在培訓規模求大不求實效、實用等問題。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鄉村振興、農民致富的戰略目標,實施餐桌安全、保護“菜籃子”,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進一步突破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制約瓶頸,形成從農業科技平臺建設、示范推廣和成果應用轉化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體系,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充分發揮我市科研院所、大學及第三方檢測機構資源豐富、人才薈萃的優勢,通過成立技術聯盟或產學研結合等方式,根據農業需求及存在問題,進行問題導向性研究,與生產、市場需求掛鉤,加強農業科技體系創新和推廣。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的無公害生產基地、高產創建示范田、“三品一標”示范基地等平臺,引導科研機構圍繞“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目標開展技術攻關,加快我市農田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研發力度,推廣減少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新技術,完善以生態農業為導向的新技術推廣機制。
推進農業科技技術體系立項及績效評價創新建設,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基礎,發展綠色農業、現代傳統農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水平。提高我市限制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針對相應技術難題,協同攻關。構建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示范園區與農民個體一體化發展平臺,引領帶動當地農業科技水平,形成科技成果區域化發展。
以我市農業科研院所、大學及推廣機構為主體,聯合農業合作社、重點園區、家庭農場等企業,優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組建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加強農業新技術研發、推廣及產業化應用。組織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進村入戶,加大集中培訓力度,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壯大農業創新主體隊伍。
探索建立以農民需求為導向的農業課題立項機制,增設用戶參與需求及應用評價評估制度,實現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接軌。
未來幾年在科研立項、研究領域及發展方向等方面有如下打算。
把促增收保安全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首要任務,提高我市實驗室人員檢測水平,積極爭取科技項目,建設綠色、高效、安全發展的農業技術體系,在耕地地力提升、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循環農業、農產品質量標準及檢測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大力推廣標準化種養殖、嚴格規范使用農藥、化肥、獸藥、飼料等農畜牧業投入品,加強監測力度,促進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強化我市農業科技工作統籌協調,充分發揮組織領導作用,建立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擴大項目自主權,聯合科研院所、大學等機構,引導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產業化示范園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成立農業科技園區、專家服務基地、研發基地、科技信息等服務平臺,增強農業科技項目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培養農業科技學術帶頭人及后備人才,加強科技團隊建設,利用省部級或本行業培訓機會,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力度。積極發揮科技服務人員科技下鄉、聯鎮幫村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舉辦培訓班,加大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人員培訓,加強科技推廣隊伍建設,完善農業科技轉化推廣體系,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作用。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國家、省市的有關要求,牢固樹立“檢測強、監管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才有保障”工作理念,推動青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人才隊伍和平臺建設,更好地發揮檢驗檢測在本地區農產品質量監管中的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質量興農,技術先行”,成立并充分發揮檢測平臺的作用,組織平臺參與單位聯合攻關,創新檢驗檢測技術,合作研發并修訂相關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不斷提升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整體水平。聚焦社會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的農產品安全問題,齊心協力助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事業創新發展,全面加強青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