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鋒
(泰安市岱岳區農業農村局,山東泰安 271000)
近年來,泰安市岱岳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人才工作,全面落實“人才強區”戰略,明確發展目標與核心內容,在實際建設階段能注重各方面的支持與處理,依據實際效果說明此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實現預期發展目標。同時,本著“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緊緊抓住農村實用人才的選拔、培養等環節,大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有效地推動了岱岳區農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岱岳區轄11個鄉鎮(辦事處),471個行政村,人口61萬人,面積917.2 km2,農作物播種面積6.71萬hm2,是典型的農業大區。目前,全區農村勞動力總數298796人,農村種植業實用人才總量16000名,其中,按性別結構劃分,男性11682人,女性4318人。按學歷結構劃分,大專及以上1768人,高中6208人,初中7671人,小學353人,按年齡結構劃分,35歲及以下381人,36~40歲3508人,41~45歲3899人,46~50歲4436人,51~54歲2915人,55歲及以上861人。
以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任務和新型農民培訓等項目為依托,以項目鄉鎮等為培訓主陣地,積極探索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新途徑,培養了一大批科技實用型、創業經營型實用人才,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全面發展。
嚴格按照省市鄉村之星選拔辦法,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優中選優,遴選出一批確實能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領頭雁”。目前岱岳區共有齊魯鄉村之星6人,泰山鄉村之星6人,鄉村之星等一批優秀人才,通過多渠道、全方面地創新與拓展,擴大此項工作影響單位,并在開展階段能明確重心與核心,每位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可在適合的工作崗位中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于價值,能對大眾思想與技術水平帶來巨大影響,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促進群眾共同發展。
以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任務項目和新型農民培訓項目為依托,根據我區優勢產業和農民需求,對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負責人和科技示范主體等農村實用人才,重點開展增產增效技術培訓。例如在糧食生產大鎮大汶口鎮、馬莊鎮重點開展小麥、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培訓。在范鎮、祝陽等蔬菜生產鄉鎮重點開展綠色蔬菜栽培管理技術培訓。在道朗、山口鎮重點開展泰山茶高產栽培技術培訓。通過以上培訓,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種植結構不斷優化。各鄉鎮(辦事處)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區重點培植了優質糧食、蔬菜、泰山茶三大主導產業:種植業重點培育了以大汶口、馬莊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以范鎮、祝陽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以道朗鎮為主的泰山茶生產基地。二是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專業化生產格局,現代農業建設實現了良好開局;三是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種植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村集體收入的增長,近年來,范鎮、祝陽的大蒜收入達到了6000元/667m2,祝陽鎮規模化發展的早春土豆,收入也超過了5000元/667m2;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純收入,達到了家庭年經營收入的80%以上。
積極推動“科技下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行業關鍵技術培訓等項目的實施,通過集中開班、進村入戶現場面授指導和送科技下鄉、科普大集等形式,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行業關鍵技術培訓等工作,培養了大批的種養能手、加工專業戶。近年累計舉辦科技培訓班600多期,培訓人數8萬人次,科普大集接受5萬多農民咨詢,發放科技資料10多萬冊(份),現場指導農民3萬多人。
積極打造信息平臺,是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加大力度,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給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能在建設階段保證人力、物力、財力等充足性,能降低此項工作開展難度,技術水平與實際效果也會顯著提升,可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平臺系統,各項工作均能在平臺內規范開展,細化處理各項工作質量,持續性技能更新,同時發報各種農業信息,技術要領,病蟲防治等技術,技術服務手段被不斷地創新,創新力度增強,技術水平持續提升。
結合當前泰安市岱岳區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構建與人才培養引起重視,并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下,各項工作有序進行。雖然此項工作能正式開展,但是整體效果并不理想,與預期標準還是會有一定差距。
第一,人才培養工作的“口號”過于響亮,但是沒有實際性行動,人才隊伍培養工作缺乏針對性,關于所設定的分門別類、培訓方案等缺乏科學性,整體分析不到位,無法真實地掌握農村實用人才具體要求。第二,人才培養工作未能與時俱進,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不到位,管理模式、經營理念過于傳統,所開展的業務無法符合實際要求,往往會在內容上引發各種問題。例如:文化心理特點、職業年齡等要求統一,方式方法單一化,依然選擇“滿堂灌填鴨式”培養,無法保證預期效果。
依據現狀主要突出兩方面。第一方面,所選擇的培訓時間與業務開展安排不合理,導致人才在學習階段出現矛盾。雖然人才參與到培訓工作環節中,但是“心思不在”,未能對培訓內容真實地理解與掌握。第二方面,力度不夠,培訓與管理工作單獨開展,在各項工作開展階段出現了“脫節”情況,監督部門未發揮出自身工作職責,往往會因人為因素影響,考勤制度無法完善,嚴重影響培訓工作質量,管理效果不理想。
往往因涉農單位經濟狀況不理想,在行業發展階段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不理想,農村人才隊伍的工作內容較多,帶有一定復雜性,會在實施階段極易受人為因素影響,導致各項工作實施效果不理想。同時,受農村經濟水平較低因素限制,行業人員收入低,無法吸引人才參與,付出與回報的效果不持衡,無法支付市場機制下高額培訓費用。
構建農業人才隊伍,核心目的是能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并在建設階段從各項工作開展要求角度探究,保證各項工作環節中均能具備專業化工作人員,隨著工作隊伍規模擴大,才能影響各項工作質量與效率,實現預期發展目標,促進新局面、新形勢,符合現代化社會創新發展要求。
基于新形勢背景下,為拉進農村與城市經濟差距,還需政府部門對農村各項發展加大力度,而各項工作開展均需專業化工作人才,就需積極開展農村人才隊伍構建工作,各部門會考慮各項工作實際要求,能保證人才選擇合理性,避免因管理工作不到位而流失人才。同時,也為人才提供發展平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工作環節中,既能發揮出自身價值,又可對農村經濟水平提升做出巨大貢獻。
以人才隊伍構建工作為基礎前提,可對各項工作內容全面性探究,使人才能力有發揮之處,可選擇多種形式、多方面拓展,保證更多人才了解、參與到農村人才隊伍構建工作環節中。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可對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在構建手段、宣傳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吸引更多人才參與,才能完善人才隊伍結構組織。同時,也為人才作用發揮營造良好條件,自主應用信息化技術,明確人才開發、利用重要性,帶動農民走向富裕。
大力集中培訓種植能手、家庭農場、合作社負責人等農村實用人才,力爭2021—2025年全區農村實用人才總數達到4萬名,使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占農業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3%。
一是要通過大戶輻射的方式推廣技術成果。選用部分帶動能力強、政治素質高的大戶,把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由他們先行示范,然后再由他們加大對此項技術的推廣,保證此項技術能真正應用到實際,才可發揮出新技術研發與創新的真正價值。二是從人才隊伍組建與培訓方面入手,借助人才隊伍的力量對各項技術宣傳,通過相互“傳輸”的方式,既保證每位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又可在創新發展階段提升技術水平。同時,關于人才專業能力與實踐技術的培養,還需人才之間相互協作與交流,可在交流過程中對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大膽地提出,因不同人對問題的思想,會有重多的角度,理解性、管理性等存在一定異議,使人才的思想意識能被適當地優化,多角度解決工作問題,影響人才綜合能力,保證各項工作質量與效率。
首先,可在人才培養工作環節中對相關政策全面落實,可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其中就包括政治激勵,可激發其每位人才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自身對職業性質與職權標準全面性掌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隊伍培訓活中動,可為農村實用型人才發展解決后顧之憂。其次,薪資待遇適當調整,保證人才付出與回報成正比,才可吸引更多人才參與,擴大人才隊伍規模,避免人為因素影響各項工作開展進度與實效。同時,人員薪資與業務效果產生密切關聯,可增強人員職權意識,能在自身工作崗位中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要規范實施,從細節上提升與管控工作質量,也可影響農村各項工作實施效果。最后,物質激勵,可增強人才榮譽感。每位人員都能真正地感受到黨與政府對自身的關心、愛護、重視,保證每位工作人員的積極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