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昂
(呂梁市離石區植保植檢站,山西呂梁 033000)
化學農藥的使用為快速、高效控制重大病蟲風險,保障農業增產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由于其不合理的使用,造成了環境污染、殘留加重等問題,以至于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特別是如何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浪費和污染的問題,已成為農業工作中面臨的重要課題。2015年7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頭保障。這一目標的提出,彰顯了國家對食品安全和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視。近年來,我區在鞏固農藥零增長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我區的農藥使用情況及農藥減量采取的措施談談個人的一點思考。
我區地處中緯度偏南的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脈,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區種植作物面積12667 hm2,農藥的使用量在12 t左右波動,主要應用于400 hm2蔬菜、4667 hm2玉米和2667 hm2馬鈴薯等主產作物。由于地理狀況復雜,作物種類多樣,特別是設施蔬菜的種植,病蟲害在四季都有了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使得病蟲危害此消彼長,難以控制。近幾年來,殺蟲劑用量漸少,除草劑略有攀升,殺菌劑在調整中持平。究其原因,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因素。
導致農藥不合理使用的關鍵因素是認識不足,宣傳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各級管理、銷售人員、種植戶缺乏培訓,知識更新滯后;其次,新的防治技術和新的藥械得不到及時的推廣普及。在上述背景下,農民普遍把化學防治當作唯一的防治辦法,隨意進行藥物混配、增加用藥劑量和用藥次數,忽視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加之農藥品種繁多,農民難以掌握技術要領,不規范用藥、過量用藥、盲目用藥情況十分普遍,造成農藥殘留超標。
病蟲測報是指導科學使用農藥的基礎工作,通過測報能夠獲得準確的施藥時間。長期以來我區基層病蟲測報信息不到位,無法把握最佳防治時期,造成了農藥的浪費和不合理使用。
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高效農作物植保方式,是指具備相應植保專業技術和設備的服務組織,進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服務的行為。我區耕地以丘陵山地居多,連片規模面積小,僅有的2個注冊防治專業隊受地域條件限制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益,農民大多是一家一戶單獨防治,病蟲害防治組織化程度低,藥械落后,使得農藥噴施作業打到靶標作物上的藥液只有35%左右,其它大部分都流失到非靶標作物、土壤或水體中,利用率低且污染環境,尤其對于遷飛性蟲害,造成重復防治,浪費農藥,加重殘留。
殘留監測是通過儀器檢測及時發現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有效手段。對于督促農民減少和合理使用農藥,控制農藥的使用量意義重大。目前全區共有35戶4~14 hm2種植面積的種糧大戶,10個無公害生產基地,在生產中部分無農資使用跟蹤記錄或記錄不完全,對生產的農產品,包括外購的大量蔬菜、水果等農殘監測滯后,缺少嚴格的監管準入制度或監管不力。同時由于部分農民安全意識差,急功近利,盲目加大用藥劑量和次數,甚至在果蔬上使用國家禁用的限制農藥,置環境、社會效益于不顧,以致加重農藥殘留,殺傷天敵,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
農藥減量是實現農藥零增長,推廣“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方針的首要工作。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推廣具有社會公益性意義,需引起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政府應在農藥減量行動中加大扶持力度,協調部門率先行動,并將該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通過強化執法,加大宣傳培訓,推廣植保統防統治,制定鼓勵農民積極使用并發展綜合病蟲害防控等有效措施,以確保此項工作健康有序推進。
針對宣傳滯后的問題,應在加強科技人員培訓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著重對農民和經銷商進行農藥安全使用技術的培訓,科普農藥使用中存在的誤區和使用的技巧。此外,綠色防控新技術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生物農藥物理避害以及生物酶降解農藥等植保新技術,它們在替代化學農藥方面具有很大潛力,結合政府政策加大對生物農藥的推廣力度和現代植保機械的使用,促進新產品和新技術成果的轉化速度,從根本上解決農藥的安全使用問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
此項工作的有效推進,應抓好農作物各生產環節的農藥使用監測管理工作,具體涉及如下三個方面。
2.3.1 加強病蟲鼠害預測預報。病蟲害預測預報是病蟲害防治的基礎信息,應加強其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其防災減災的社會服務功能,及時預測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電視、手機等多種媒體手段發布測報信息,科學指導農民開展有效防治。
2.3.2 強化農藥管理,凈化農藥市場。成立專門農資打假領導組,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農資打假,嚴格執行新的《農藥管理條例》的監管與處罰,杜絕質量不合格,有效成分不足的假劣農藥流入市場并使用,對違規生產、銷售高毒農藥和不合理使用限制農藥,造成殘留超標的事件,公開曝光,加大懲處力度,提升違法成本,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作用。
2.3.3 推行市場準入和承諾制度。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要求生產者、經營者就其生產、銷售的產品質量安全要向社會公開承諾;種植大戶、無公害生產基地要實行生產、經營記錄登記管理,對產地和市場農產品和生態環境開展定期和隨時抽檢,并將檢驗結果及時公開公布,建立殘留檢測機制,實行市場準入制度。
要充分發揮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示范作用,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設立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專項政策,率先在區域優勢作物防治上實施補助,通過開展“全程化”綜合服務提升防控能力,引導農戶集中連片種植,提高防治效益,解決農機具落后、分散防治導致的病蟲害難以防治、農藥利用率低、環境污染等問題,推進統防統治持續高效發展。
推進綠色防控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實施綠色植保戰略的重要舉措。應用農業、生物、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促進標準化生產,能有效地預防控制病蟲危害,實現農藥減量,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
2.5.1 物理防治。主要采取推廣抗病蟲品種、種子消毒、優化種植布局、培育健康種苗、改善水肥管理等的栽培措施,并結合農田生態工程、作物間套種、天敵誘集帶等生物多樣性調控與自然天敵保護利用等技術,改造病蟲害發生源頭及孳生環境,人為增強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蟲能力。
例如我區作物種植面積12667 hm2,年產秸稈14.7萬t,綠化草坪面積6.7萬hm2,年產青草50萬t,這都是充足的有機肥資源。近三年來通過腐熟施肥,大大提高了我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其中信義鎮100 hm2的玉米田有機質含量提升了12.6%,產量增加75 t,產生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減少了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避免了火災的發生。此外,也可根據不同種類作物的最佳綠色防治模式來確定種植方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如將辣椒與玉米間作套種明顯減少了辣椒的日灼病。
2.5.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術高效低殘留,無抗藥性的產生且選擇性強,是目前大力推廣的“無公害”農藥。其使用從總體上避免了由傳統農藥帶來的殘留和環境污染問題。
應重點推廣以蟲治蟲、以螨治螨、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關鍵措施。可以利用天敵有效控制害蟲危害,例如在果園中養雞鴨,利用雞鴨在果園散養,不斷捕食害蟲,吃、踩雜草,能顯著減輕園內蟲、草的危害,可在節省用藥的同時排泄有機肥,此外還生產出了綠色雞鴨蛋。
2.5.3 理化誘控。利用害蟲的生物習性,如食餌誘殺、植物誘控、防蟲網阻隔和銀灰膜驅避害蟲等理化誘控是簡單易操作的有效手段。在實際生產中可以使用如昆蟲性誘劑、誘蟲板、殺蟲燈等誘控技術。其中使用較多的頻振式殺蟲燈,可廣泛誘殺成蟲,在有效控制害蟲的同時能預測其發蛾高峰,據此確定低齡幼蟲防治適期。
近幾年來,通過對社會各界的宣導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以及農戶的配合,在我區玉米、蔬菜和馬鈴薯等主要種植作物上實施了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治理,農藥使用量實現了零增長并開始有明顯下降,農藥減量的同時糧食作物非但沒有減產,還實現了前高的大豐收。
通過推行政府引導—多方聯動—綠色防控相結合的綜合防控舉措,農作物病蟲害必將得以控制在造成危害損失的閾值范圍內,從而逐步改善農業過分倚重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局勢,鞏固農藥零增長成效。隨著以上綠色防控技術的綜合使用和推廣,農產品質量將穩步提高,生態環境將更加和諧,我區農業必將邁向健康、持續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