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曦,梁普興,王代容,李湘妮,李穎儀,譚麗婷,馮亞龍,黎 昆
(1.佛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佛山 528000;2.佛山市農技推廣中心,廣東佛山 528000;3.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廣東佛山 528000)
創意農業是以傳統“三農”要素為依托,以創意元素為支撐,通過知識、技術、文化等有機融合,形成農業生產方式創新與農業功能轉換的綜合性產業[1],具有高融合性、高創意性、高附加值、高集群化等特征。如何推動創意農業高質量發展,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與有效模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命題與實踐課題。
20世紀90年代,創意農業興起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創意農業是在借鑒其經驗而發展起來的,起步相對較晚。2016年,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發展創意農業”并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在此之前,相關政策主要聚焦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并未提出創意農業這一概念;在此之后,相關發展創意農業的政策紛紛出臺,如農業部頒布《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對發展創意農業做出了部署。
在政策推動下,我國創意農業迅速發展起來。截至2019年,建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1個,帶動地方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3000多個,建成農產品加工園1600個,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1萬家,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了22萬億元;建成800多個農業產業強鎮,農林牧漁專業級輔助性活動產值6500億元,農村網絡銷售額1.7萬億元;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388個,休閑農業接待游客3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了8500億元,分別較2018年增長6.67%、6.25%。在實踐發展,各地逐漸探索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文化資源利用、生態資源開發、城郊集約化、休閑旅游等不同類型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經濟與社會效應,不僅有效接了城市產業梯度轉移、創新了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而且滿足和釋放了文化消費,促進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了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雖然我國創意農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尚處于起步階段。楊秀云教授通過對25個省份的創意農業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各地創意農業平均綜合得分較低,僅為0.268,其中,最高得分為0.5573,最低得分為0.1397[2]。這表明,我國創意農業發展水平較低,且較不均衡,還面臨諸多的實踐困境。
創意農業的本質是一種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即以科技與知識要素破解自然資本的約束,提升創意農業的附加值。而人既是科技與知識的擁有者,也是科技與知識的創造者。換言之,人的數量與質量是創意農業發展的決定性要素。在這方面,創意農業發展面臨著雙重困境。一方面,鄉村人力資源匱乏。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鎮,造成農村人口、土地、產業等整體出現“空心化”,使得農業發展與鄉村文化傳承主體越來越薄弱,從而導致鄉村傳統文化、傳統工藝面臨斷代的危機。另一方面,高素質人員匱乏,數據顯示,目前在農村勞動力中,農村實用人才僅占1.6%,農民培訓項目覆蓋面不足5%,高層次創新人才、生產經營型人才嚴重缺乏[3]。農民是創意農業的重要主體,農村人力資源缺乏、整體素質不高,嚴重阻滯了創意農業的發展。
在概念上,創意農業源自文化創意,其發展模式必然深受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在內涵上,創意農業是文化產業的延伸,具有文化屬性。創意農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消費,但由于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觀念尚未成熟,導致創意農業發展缺乏強勁的動力支撐。從文化消費能力看,與物質消費相比,我國文化消費總量較低。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比上年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513元,占人均消費支出的11.7%。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比,文化消費總量較低,且增長較慢;與城鎮相比,農村居民文化消費觀念落后,文化消費需求與能力不強,具體表現在,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很低,文化消費形式單一。同時,相對于城市文化產品供給,農村文化產品供給存在著供給不足、供給效率不高等問題。正因如此,創意農業發展動力不足。
雖然國家層面提出發展創意農業,但在政策層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缺乏整體規劃。雖然《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等政策均提出發展創意農業,但并未明確創意農業的內涵、特征、路徑與措施,也未對創意農業做出具體的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使得國家財政、土地支持、稅收優惠等缺乏進入創意農業的政策依據。目前,各地創意農業多是地方政府引導與創意農業組織自發發展起來的,呈現出碎片化的發展狀態,整體質量還不高。其次,金融支持不力。政府在財稅政策與融資環境方面,對創意農業缺乏強有力的支持。由于創意農業風險較大、產品定價標準缺失等原因,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其支持缺位;創意農業組織由于所經營的產業脆弱、品牌建設滯后,加之自身市場影響力有限,市場融資能力較弱。嚴重制約了創意農業的規模化與高質量發展。
針對我國創意農業的現存實踐困境,應強化人才創新、消費引領、政策支持,以破解人才支撐乏力、文化消費薄弱、制度安排缺位的困境,推動創意農業高質量發展。
創意要素源自高素質的創意人才,創意農業發展依賴農業創意人才的支撐。人才是推動和實現創意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應基于創意農業的發展需求,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培育壯大創意農業發展的這一核心要素。首先,強化農民培訓。根據創意農業設計、生產、營銷等各環節,制定農民培訓規劃,通過采取短期培訓、系統化等方法,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養,激發農民創意意識和潛能,使之適應創意農業發展的需求。其次,注重人才引進。高素質人才,特別是農業科技研發人才,并非短期培養而成的。政府應通過政策扶持、待遇激勵、環境優化等,從城市引進文化創意高素質人才,鼓勵大學生投身創意農業,發展壯大創意農業人才隊伍,為創意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
創意農業不僅是一種產業經濟形式,更是一種農業文明展示形式。其發展可以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文化要素,給消費者帶來新的體驗與快樂,從而激發消費者消費欲望,并在消費中提高其獲得感與幸福感。創意農業應在追求特色基礎上,應結合特色鄉土文化、“地理標志產品”等榮譽形象,打造自主文化品牌。比如,北京大興區以其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大賽產品創意金獎的玻璃西瓜,而成為享譽全國的“西瓜圣地”,每年吸引觀光采摘西瓜游客20多萬人次;紅遍大江南北的“褚橙”因“勵志文化”創意營銷而變得時尚、溫暖、有趣,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味蕾,也帶動人們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由此預見,只有培育和打造自主文化品牌,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創意農業的價值,最大化地釋放其經濟與社會效益。
我國創意農業正處起步與初級發展階段,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引導和保障。這也正是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創意農業的一條重要經驗。比如,法國專門成立了農業觀光服務處,指導和推動創意農業規范化發展;德國制定了“鄉村旅游品質認證制度”,推動創意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荷蘭在政策、資金及技術等方面為創意農業提供了有力支持。借鑒其經驗,在宏觀上,國家應做好創意農業整體規劃,明確其戰略定位、發展目標與階段,合理規劃創意農業產業的結構與布局,以推動我國創意農業規范化發展。在微觀上,應調整財稅政策,通過設立創意農業發展基金、運用多種財政手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創意農業;改善融資環境,通過建立創意農業融資風險補償機制、信貸風險分擔機制等,強化金融系統對創意農業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