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沁男
(海南大學,海南???570228)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持續深入,中國全球化程度日益提升,不僅在國際上擁有著極高的話語權,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成員之一,而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需要承擔起國際發展重視,再加上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必須對農業生產加以重視。農業糧食產量的穩定關于到人類社會發展,為此,我國一直很重視氣候發展問題,并制定一系列發展戰略,確保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從目前來看,氣溫升高已經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特征,生態環境變化的同時,全球經濟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對于以農業為第一生產業的我國來講,更是影響巨大。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農業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是保證社會穩定,人類持續生存的基本條件。但農業在發生過程中受到作物品種、管理技術、生態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氣候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對于農業而言,氣候即使提供物質能量,推動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限制農業種物生長的主要因素,現如今,氣候對于農業生產影響已經成為全球以及社會各界關心的重點課題之一,更是我國農業研究的主要課題。在全球變暖的環境下,我國農業生產以及糧食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可以說,氣候的穩定性加重了農業生產的變化幅度,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農業災害。
病蟲害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導致農業減產的直接原因,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很多病蟲、害蟲都開始進化出一套獨特的冬眠機制,存活時間逐漸增加,導致冬天不再是殺死病蟲的有效的自然環境方法[1]。同時,病蟲、害蟲也開始跟跟隨著人類生活習慣遷徙,很多北方的病蟲被帶到了南方,沒有相應的天敵進行牽制,很快在某一地區泛濫成災,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破壞[2]。
相比于前幾年,近幾年我國極端天氣頻發,全國天氣呈現出南澇北旱的趨勢。大范圍降水不僅會造成山體泥石流暴發、山洪暴發,導致水庫堤口決堤,使很多地區房屋倒塌、農田積水、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還會使大量農作物死亡或生長緩慢。依據國家氣象局披露的數據來看,我國北方地區近年來降水量持續下降,對植物生長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地區農民只能更換抗旱性較強的低產量農作物進行生產,造成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民收入減少,難以達到農業振興發展戰略要求[3]。
在農業氣候中,光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資源。光資源通過熱效應的方式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溫度環境,對于綠色植物的生長,光表現的光合效應保證了植物的正常生長。一般來講,對光資源進行評估時,主要是通過光亮、光質等大方面進行描述。植物生長以來的光合作用,以光資源為動力,無論是光資源過多,還是過少,都會影響光合作用。以水稻為例,對于部分地區的作物而言,由于受到強光影響,因光合作用引發光抑制,若該地區某年趕上連雨天,必然會造成產量下降。
對于種植區域而言,氣候變化增加環境熱量,溫度較高,尤其是對于中緯度、高原地區來講,這樣的氣候變化,對于喜低溫生長的作物的生長非常不利,一些喜溫作物向北便宜,晚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對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造成很大的調整。不僅如此,土壤水分蒸發量較大,水資源消耗進一步增加,作物生長穩定的風險性增加。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東北地區氣候變化明顯,部分地區已經不能再種植水稻,而西北地區喜溫植物的種植范圍擴大。
氣候變暖的程度是影響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當氣候變暖時,無論是降水格局,還是作物對二氧化碳濃度的反應都會明顯增加。氣候變暖可以引發季節變化、作物適宜種植區遷移等問題出現,這些都會影響到農業生產,不僅如此,作物的生長期可能也會隨之增加,目前看來,對于生長熱量不足的地區是非常有益的。南方地區的作物產量會隨著氣候的變暖有所下降,溫度升高程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氣候的變暖使得單位面積的用水量增加,這就會提高農業生產的成本。近幾年中,氣溫的升高引發了降水量下降的問題,也增加了我國華北地區農業用水的緊張程度。受到光呼吸生化機制差異的影響,先推測,在未來的某一時間里,氣候變暖會導致雜草叢生的情況出現,而對于部分糧食作物而言,會因雜草叢生導致營養郊汲取不足,從而導致生長率下降的問題出現。
農業與環境是我們生產之根本,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若想降低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首先就必須結合我國農業實際發展戰略,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早在2011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已經認識到氣候問題對我國發展的影響,并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該戰略是結合我國未來發展方向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發展情況制定的國策,各地區政府職能部門已經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發展戰略繼續進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我國氣候逐漸恢復自然狀態。
氣候變暖問題是全球精力的一場浩劫,任何國際與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必須積極投入到環境改善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我們美麗的家園環境,提升農業糧食產量。首先,應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極端天氣對于農業發展的影響。國家必須大力投資新能源開發,通過電能、核能、風能、水勢能代替傳統的燃油和天然氣的使用,堅持垃圾分類回收與資源利用,減少不必要生產與資源浪費,只有這樣才能夠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讓我國人民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進節能減排工作之中。此外,對于一些污染環境和空氣的工業企業要加大整治力度,對其生產過程細節進行優化,使其能夠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同時,地方企業要了解部分民企始終是以盈利為最終生產目的,單一的政策管理只會束縛企業快速發展,反而降低企業生產積極性,基于此,當地政府要制定補助、補償政策或者是幫助企業去選購先進節能設備,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政策設定,促使企業能夠積極接納地方政府整改意見。而對于我國珠江三角區這種重工業產業區環保改革,地方政府必須請示中央領導,以免牽一發而動全身,以免造成我國其他行業產品價格上升。
對于以農業為首要生產力的我國而言,在制定農業發展戰略時,不僅要確保符合我國國情,同時還要確保戰略具有前瞻性。對此,應當對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給予人力、物力以及資金上的足夠支持,一定要加強建設,從而推動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升;對農業生產的生物技術要做到不斷研發、創新,確保技術能夠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有所應對,對農業結構和經營體制進行優化,確保農業發展的經濟戰略能夠響應“低碳、環?!钡奶栒伲龅睫r業發展與時俱進,以此保證農業的長久發展;對水稻、玉米、小麥等容易受到氣候影響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對相關作物的調控技術、精準定量模擬等相關技術的研制加大力度,確保我國現代化農業體系建設力度充足,與此同時,還應當致力于及建設復合型、專業化的農業基地,以此來實現農業生產效率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提升。簡單來講,就是要在農業發展戰略中,加入優化農業結構,提高技術創新性來應對氣候變化,保證我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眾所周知,我國國土地域遼闊,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農業作物生長規律也是有存在明顯不同。因此,為了能夠確保發展戰略符合實際,在氣候變化明顯的背景下,一定要尊重地域差異,并以此為基礎,對農業發展戰略進行針對性制定。具體而言,就是尊重不同地域中農作物品種、種植的特殊性,將地域按照傳統地區、生態特點等進行區分,明確氣候變化對地區的影響,根據區域類型的不同進行創新、對發展政策進行合理調控,制定不同的農業發展目標,以此保證生產決策的支撐體系足夠完善。
氣候變化關乎的問題不只有農業方面的問題,地球作為人類生活的家園,是承載人類共同體的星球,若無休止的對環境進行破壞,可能無法對環境造成破壞,反而會導致人類走向滅亡,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著眾多科學依據作為支持的。而農業減產也是證明了氣候變化的破壞性,為此,各地區政府職能部門要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促使我國始終保持高速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