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麗,馬良萍,王曉波,李 萍
(舒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吉林舒蘭 132600)
舒蘭又稱為果實之城。具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和厚重的大米文化,公元1698年,康熙第三次東巡宿法特哈鄂佛羅(今舒蘭市法特鎮)四日,食舒蘭稻米,捕鱘鰉魚,流連忘返,賜“貢米之鄉”。自清朝嘉慶年間開始,舒蘭大米一直為朝廷貢米。而今有機稻米的生產已為舒蘭人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徑。
按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水稻米的生產過程一定要遵循水稻生長的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不可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轉基因產品等物質,根據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標準采取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生產加工,并且通過合法的、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水稻米,稱為有機水稻米。
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必須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溫度適宜、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空氣清新、水質純凈的地塊方可作為生產基地。同時要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如有污染的工廠企業和鐵路公路等對基地的影響以及相鄰非有機田塊農事操作對其造成的輻射和污染。
為確保基地符合有機稻米生產的基本條件,基地的周邊環境(大氣、土壤、水質)必須經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指定部門監測。大氣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檢測,水質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1992》檢測,土壤按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檢測。
有機稻米生產必須經過轉換期,老稻田轉換期不少于24個月,新開荒或撂荒多年的稻田地也要經過至少12個月的轉換期才可進入有機稻米生產。轉換期間應完全按著有機稻米生產方式栽培管理。
如果有機水稻田周邊存在平行生產,應在有機和常規生產區域間設置過渡帶,以防有機種植禁用物質漂移到有機稻田,以保證有機生產田不受污染。平原地區過渡帶的設置必須在100 m以上;丘陵稻區上游不能種植非有機作物,避免常規田塊在栽培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農藥、化肥以及水流滲入或漂移到有機田塊中。
選用經審定通過的具有對抗性的高產優質品種,質量達到了種子分級標準二級以上,每公頃40 kg種子,如果購買不到認證的有機種子(有機稻米生產的初級階段)可使用未經禁用物質處理的正常種子。無論是有機種子還是常規種子必須選擇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特點對病蟲害抗性強,米質優良、產量穩定的優質品種。
2.2.1 苗床地選擇。選擇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做苗床地。
2.2.2 育苗劑準備。用豆粕、豆腐渣、魚粉,經過發酵后使用。每盤育苗劑應含純氮2 g、純磷2 g、純鉀2 g。
2.2.3 盤土配制。434孔簡塑缽盤用土量約2.0 kg。床土應選擇無農藥,旱田土或水田土,將土和草炭按體積比4:1混合,然后經過高溫處理,將床土放入大鍋內,在80℃以上高溫烘烤15 min后,將床土1.5 kg與0.4 kg育苗劑混拌均勻。床土水分應達到20%,把備好的床土覆蓋塑料膜悶5~7天,需床土1000 kg/hm2。
2.2.4 種子處理。播前曬種2~3天,并剔除癟粒和雜質,用1%石灰水浸種5~7天,浸種水面一定要高出種子面13 cm以上,浸種期間不能攪動種子,以免破壞表面薄膜,然后直接進行催芽。以芽長1 mm左右為宜。
2.2.5 播種育苗。我市一般在4月10—15日左右播種,采用定量定位播種器稀播育苗,434孔簡塑缽盤育苗每缽體播芽籽4~6粒,減少播種量,嚴格把握育苗關,保證苗齊、苗健壯,以利于移栽后緩苗和促進分蘗,嚴禁使用有機栽培禁用物質。
2.2.6 苗床管理。溫度管理:從播種到出苗期要密封保溫,出苗后白天棚溫控制在23~25℃,最高不超過30℃,夜間溫度不低于5℃,稻苗三葉期后轉入自然煉苗。水分管理:秧苗2.5葉前盡量控制水分,如果床面干裂或葉片打卷可澆一次透水;2.5葉后不能缺水,尤其是缽盤育苗,每天至少澆一次透水。除草:人工拔出苗床雜草。
2.3.1 本田整地。整地前先清理好排灌渠系,保證水流暢通,同時做好單排單灌的方條池田,如果是秋翻地,翻深15~18 cm;如果是旱耙地秋翻地塊,3月中下旬,進行旱耙地,整平耙細,平好溝塹,打好池埂,旋耕地塊只進行水整地。插秧前4~5天,開始放水泡田,要做到池田內高低不過寸,寸水不漏泥,肥水不排除,單排單灌。
2.3.2 本田施肥。有機稻米的施肥原則是: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污水、污泥。創造有機生態農業系統良性養分循環條件,開發利用動物和植物有機肥源的合理循環使用,限制使用磷礦粉、褐煤、泥炭、風化煤等輔助肥料。
一般施有機肥,施發酵好的農家肥30 m3/hm2,結合旱耕一次施入,后期適當噴施經認定機構認定符合有機標準的葉面肥,在分蘗期、孕穗期、灌漿期各噴施一次金滿利。有機肥的制造原料及方法:稻草、雜草、家畜糞便等含氮量高的有機物,經70℃高溫發酵。具體方法是:
1)7—8月用雜草、稻草和其它作物秸稈鍘成10 cm澆透水堆成長3 m、寬2 m、高0.5 m的發酵堆,上面鋪一層5 cm家畜糞便,堆積時要踏實。如夏季每10天翻動一次,覆膜防止漏雨。
2)把家畜糞尿與稻糠按體積1:1混合,把水分調至60%,堆積并覆蓋草袋。
2.3.3 本田移栽。要適時移栽,我市水稻秧苗移栽期確定在5月10—25日,行株距以有利于水稻健康生長,提高群體抗病蟲害、草害能力的密度為宜;移栽最好采用降解膜覆蓋機插技術,提高地溫、防除雜草。
2.3.4 本田灌溉。每1 hm2稻田需要灌溉補充的水量叫做稻田灌溉定額。由于北方稻田蒸發量和滲透量都大,而且降水量又少,所以稻田的灌溉定額較高,約為7500~15000 t/hm2。
1)淺水移栽。移栽期水層深淺對移栽質量影響很大,移栽時應建立薄水層,以1~3 cm為宜,無論是插秧還是拋秧,都要栽得淺、直、勻、齊,不能深栽。田面無水或水層過深都不利于移栽質量。
2)適水返青。秧苗剛剛移栽后,根部吸水能力較差,容易造成水分失衡,因此,必須保證有適宜的水層,促進水稻早快發根。此時,早春氣溫較低,常遇低溫冷害,容易引發僵苗,故白天應灌淺水1~3 cm,促進水溫提高,晚上灌深水3~4 cm護苗。灌水深淺,應根據秧苗大小而定,過深會妨礙秧苗進行有氧呼吸,并引起植株生長弱小;過淺幼苗得不到一定的水層保護,易受凍害,水層最深不能淹滅秧苗心葉。
3)淺水促蘗。水稻返青后稻田應進行淺水灌溉促進分蘗。淺水狀態有利于加強光照,提高根系吸收,并可使分蘗節降低,提高分蘗數量。生產實踐證明,稻田保持水深3 cm左右,自然落干后立即再灌,對促進分蘗更為有利。
4)曬田控蘗。分蘗后期進入分蘗高峰期,應及時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即移栽后30~35天左右或苗數達到40萬株/667m2時,開始曬田。曬田程度根據土壤土質、水源、秧苗長勢等狀況而定,一般土質粘重稻田和秧苗長勢過旺的稻田要多曬、重曬,一般曬2~5天,田面上產生細的裂紋即可。保水性能差的沙地和秧苗長勢弱的稻田則應輕曬或不曬。
2.3.5 病蟲草害防治。采用農業自然生態,生物引入和物理控制等手段是有機稻米生產中對有害生物進行綜合防治的基礎,如: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培肥地力,人工除草,害蟲天敵的引入等都是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1)蟲害:利用太陽能殺蟲燈和性誘捕器進行誘殺成蟲,用植物性殺蟲劑進行觸殺幼蟲,通過釋放混合赤眼蜂滅殺蟲卵,也可用人工方法進行全面捕殺。
2)病害:除選擇抗病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秧外,允許有限制地使用碳酸鈣、硫酸銅和無機銅素等物質防治病害。
3)草害:一般采用人工和機械除草,也可采用秸稈和稻殼覆蓋除草,還可采用稻鴨共育、稻魚共育、稻蟹共育等方式進行除草。化學合成物質和轉基因產品嚴禁使用。
適期收獲,當存在平行生產時,有機稻米和非有機稻米應做到單收、單運、單脫粒(禁止在公路瀝青路面及粉塵污染的場合脫粒)、單存放(存放稻谷庫房不與化肥、農藥和其它有害物質同放)避免污染。稻米加工廠房最好是專用廠房,如果沒有專用廠房一定要經過仔細清掃后方可使用,以防稻米被污染或混入雜質。并且要采用無污染的紙制或草制袋等包裝,切不可在包裝過程中使用任何防蟲和防腐等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