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郯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郯城 276100)
山東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都適應種植小麥,且由于山東地區農業發展較高,相關的基礎比較完善,比如排灌設施等,水利資源也比較豐富,因此,小麥在山東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產量和質量長期穩定。栽培技術作為影響小麥產量與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先進、科學地栽培技術可以顯著提升小麥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因此,有必要對小麥栽培技術進行深入研究。
山東地區以平原地形居多,地勢平坦,氣候條件適宜,雨水充沛,在種植小麥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播種前,需要對麥田進行翻耕,增加土壤的疏松性與通透性,便于灌溉以及施肥。
山東地區可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輪作種植,目前,在山東地區比較流行的是間套作的種植模式,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冬小麥多選擇與甘薯套作種植,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長期單一性種植小麥導致土壤營養成分缺失,影響小麥產量,同時也能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增加種植收益。
麥種選擇極為關鍵,是影響小麥產量與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選擇麥種時要綜合考慮本地區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排灌設施、抗病害能力以及抗倒伏性能等多種因素,科學選種。目前,山東地區種植范圍較廣的麥種包括煙農999、魯原502以及濟麥22等,這些麥種在大范圍的種植中各方面性能優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小麥產量與質量。
完成選種后,在播種前還需要對麥種進行處理,選擇粒大飽滿的種子可以確保出苗率,同時小麥幼苗也更為健康,長勢和整齊度較好。處理種子一般是采用藥劑拌種或者種子包衣,可以有效預防一些地下害蟲以及紋枯病、根腐病以及全蝕病等病害。若條件允許,建議做好選擇種子包衣,統一對麥種進行包衣;若條件不允許,則可以選擇藥劑拌種,藥劑的選擇主要視病蟲類的類型選擇。防治金針蟲、蠐螬以及螻蛄等害蟲[1],建議選用50%辛硫酸乳劑拌種,藥水比例控制在1:10~100,或者選用20%甲基異硫酸乳劑拌種,藥水比例控制在1:20。防治病害,可以選用20%立克秀可濕性粉劑拌種,藥水比例控制在1:40,或者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藥水比例控制在1:35。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藥劑拌種,播種量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0%,同時麥種要在8 h內播完,不能隔夜,避免麥苗出現畸變或者發生燒種的情況[2]。
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合理控制播種量是實現高產的必要前提,根據山東地區的實際情況,建議在冬日前氣溫在0℃以上,積溫在500℃左右,平均氣溫在15℃左右開始播種,一般都在10月上旬。注意要避免播種過早,否則可能會導致基礎群體偏大,播種時建議采用寬幅精播技術,確保小麥苗在15萬~18萬苗/667m2,可以起到一定的增產效果。
小麥對于營養成分的需求較高,要實現高產優產,施肥很關鍵。施肥的目的在于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因此,施肥建議以有機肥為主,同時結合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粉碎還田以及化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3]。一般情況下,在整地期間需要施2000 kg/667m2有機肥,同時將玉米秸稈或者小麥秸稈粉碎翻入土壤提升地力;同時需要施氮肥30 kg/667m2,磷酸二胺 35 kg/667m2或者過磷酸鈣60 kg/667m2,氯化鉀或者硫酸鉀20 kg/667m2,硫酸鋅1.5 kg/667m2作為基肥。
小麥生長過程中對于水分要求較高,因此,要視小麥的長勢合理進行灌溉,種植戶要注意關注降水量,及時掌握田間土壤的水分條件。如果天氣比較干旱,自然降雨量較少,為保障小麥的產量與質量,要根據小麥生長的階段及時進行灌溉,確保土壤的水分條件保持符合小麥生長所需[4]。種植戶要積極采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利用現代化機械設備,提高灌溉的效率以及有效性。根據山東地區小麥種植經驗,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需水量大致350 m3/667m2,需要種植戶合理把握灌溉時機。
在小麥生長期間,要按照其生長階段實施精細化管理,確保小麥在長勢長相良好,避免長勢過旺或者出現早衰,進而實現高產優產。
此階段的重點工作是確保小麥的出苗率,確保小麥苗均勻、健壯。小麥出苗后種植戶需要及時查苗和補苗,確保小麥苗疏間有度;小麥苗三葉期后要開始劃鋤,清理田間雜草,促使小麥根系下扎;立冬到小雪期間,視土壤墑情澆越冬水;若麥苗稀、弱,則可視情況追肥;冬灌后注意劃鋤保墑,避免土壤板結。
早春階段需要注意鎮壓劃鋤,確保土壤墑情良好,同時注意適當提高地溫,若麥苗長勢過旺,需要進行深耘斷根,迫使小麥根系下扎。若麥苗長勢偏弱,要視情況澆返青水,追施返青肥;若麥苗長勢正常則不需要澆返青水、施返青肥。春灌建議在小麥旗葉開始露尖時進行,同時可追施鉀肥10 kg/667m2、尿素15 kg/667m2。
此階段主要的目標是延緩小麥植株衰老,適當延長其綠葉期,從而促使光合作用產物向小麥籽粒集中,增加小麥粒重。至小麥開花期要適當進行灌溉,有助于小花退化減少,保障小花正常發育,以增加穗粒數[5]。小麥揚花后10~15天左右需要視情況適量澆水,同時追施尿素5 kg/667m2,可顯著提升小麥抗逆性,提升小麥品質。小麥進入抽穗期以及籽粒灌漿期,可以進行葉面追肥,建議選擇氟環唑懸浮劑、噻蟲高氯氟懸浮劑、黃腐殖酸,可以起到預防病蟲害、增加小麥落黃性、防治早衰以及提高產量的效果。
病蟲害會嚴重影響小麥產量與品質,在種植期間種植戶要積極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根據山東地區易發、高發的病蟲害,比如吸漿蟲、麥蜘蛛、蚜蟲、赤霉病、銹病、白粉病、紋枯病等,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種植戶注意了解病蟲害的特點、發生條件等,注意觀察小麥長勢情況,及時清除掉病蟲苗、弱苗,從源頭上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6]。針對小麥蟲害,可采用物理手段進行防治,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對其進行誘殺,比如黑光燈、黃色機油板等,均可以起到吸引害蟲的效果,可以集中對其進行捕殺。此外,利用糖醋液可以吸引部分具有趨糖性的害蟲,比如飛蛾、小食心蟲等。
化學防治是目前防治小麥病蟲害的主要手段,也是解決大范圍病蟲害的關鍵性手段,建議在化學農藥的選擇上要以低殘留、低毒性農藥為主,避免影響小麥品質,對環境造成污染。化學防治分兩個階段進行,首次進行藥劑拌種,要視情況選擇合適的藥劑,二次是在后期田間管理階段,此階段主要是防治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尤其是在赤霉病高發區域,在小麥抽穗期以及揚花期要加強監控,一旦發現病情,要及時噴灑藥劑,建議選擇多菌靈或者戊唑醇,藥水比例控制在1:300,若此時遇到持續陰雨天氣,還需要進行二次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不僅能有效解決病蟲害問題,還不會影響小麥正常發育。生物防治不會使小麥產生抗藥性,并且對周邊環境沒有影響,因而是應用性較好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措施。針對小麥蚜蟲,可在麥田安裝頻振式滅蟲燈,達到誘殺的目的。在小麥種植期間噴灑性誘劑,可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
小麥成熟后需要及時進行收獲,一般在小麥臘熟期,穗下節和葉片均變黃后,麥穗籽粒的含量水不超過22%時即可開始收獲,此時的麥粒堅硬有光澤,是收獲的最佳時間。就目前而言,山東地區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可以快速完成小麥收獲,注意小麥收獲完成后要將小麥秸稈破碎還田。
綜上所述,要實現小麥高產優產,需要從整地、選種、播種、施肥、灌溉、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環節著手,合理控制小麥長勢長相,適時進行灌溉追肥,實施精細化管理,這樣才能確保小麥良好生長發育,進而實現優質高產,增加種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