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曉陽
《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了藝術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發展素質教育,以美育人,培養學生的藝術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但在教學實踐中,造成教學目標與實際課堂教學活動脫節,難以引導學生構建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原因有多種,比如教師對課程“綜合性”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所導致的學習多種藝術門類無效疊加,教師個人專業背景致使某一藝術門類純技能教授,蜻蜓點水式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缺乏深入藝術體驗,碎片化的活動設計造成課堂節奏零亂以及學生缺乏藝術情感等。
教學目標依何而定?一般而言就是學生在結束某一課時或某一單元的學習后可以完成怎樣的任務,即通常所說的輸出活動。而這樣的目標設定的依據源自教師本身的經驗還是學生的實際,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僅關注教學內容與自身經驗的教師往往忽視“因學定教”這一教學原則,在目標設定時,缺少對學生的初始學習狀態的分析與思考,導致活動設計時忽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已有經驗、情感態度、期待目標等。學生學習經歷的動態變化過程是教師設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的關鍵因素。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其“教育無目的論”中指出:首先,教育的目的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是以當下正在發展的事物作為依據的,同時還能有效整合當前的力量,客觀地面對當下的困難;其次,教育的目的必須是靈活的,并且可以根據新情況的要求進行更改與調整;再者,教育的目的必須是自我滿足、自我完備的,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該理論是批判外在的、強加的、抽象的、終極的目的,主張內在的、建構的、過程的、生成的目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學習經驗”指的是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因此,學生的興趣、動機、需要等主體經驗都應該作為重要因素被考慮到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關注學生的主體經驗,合理規劃教學內容,設置恰當的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筆者結合“大地之舞”的課堂教學案例,呈現“關注學生主體經驗,有效設計藝術教學活動”的思考和實踐。
本課例選自滬教版《藝術》高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依據教材內容并拓展相關教學資源,筆者構建了“肢體語言·心靈律動”的教學單元,其中“大地之舞”為第一課時,主要教學內容為秧歌。首先,在學生所接觸過的藝術門類中,對舞蹈藝術的認知是比較少的;再者,對于秧歌,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并不了解,對秧歌的接觸是碎片化的,他們覺得這種民間舞蹈離生活很遠,甚至有些“土”。以上現象就是學生對于該教學內容的初步認知,潛意識中并沒有產生主動需要的學習動機。但是,秧歌不僅作為教材的主要教學內容,更是傳統民間舞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民的生活及智慧,作為文化的傳承者,高中生理應對其有所了解并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因此,筆者從目標分解出發,規劃了教學設計的實施路徑,力爭從學生主體經驗出發,做好經驗的轉化,讓他們改變對秧歌的固有觀念。
(1)藝術學科核心素養“藝術感知”維度的教學目標如下:了解漢族舞蹈——秧歌,知道其綜合性的特征,感受其與生活的關系。賞析《六月清荷》《一個扭秧歌的人》等舞蹈作品,知道不同題材作品中秧歌的表現,體驗舞蹈形象所表達的情感。
學生對秧歌的認識可能是因為他們在這之前并沒有機會接觸到優秀的、完整的秧歌作品。借助若干經典作品的學習,引導學生走進優秀民族舞蹈文化,培養他們的分析、理解、欣賞能力,使之感受舞蹈與生活的關聯性至關重要。
(2)藝術學科核心素養“創意表達”維度的教學目標如下:學會秧歌十字步,學習以秧歌為素材的校園集體舞。
藝術學習的過程是審美與實踐的統一,而舞蹈藝術光有“視聽”肯定不夠,更需要學生的“舞動”。但是,怎樣的“舞動”可以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且不會產生畏難情緒,是需要斟酌與提煉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秧歌中的基本步伐、舞姿與動律,從而積極參與藝術活動,提升對舞蹈藝術的興趣,并且思考他們的學習經歷可以與自己熟悉的生活進行哪些關聯。
(3)藝術學科核心素養“審美情趣”維度的教學目標如下:在欣賞、模仿、交流、評價等過程中,識別秧歌從民間到舞臺的不同呈現,感受經典作品中民間藝術表達的審美情趣。
有了充分的實踐后,還應該加之適切的逐步引導,讓學生關注到傳統民間藝術在生活與舞臺中的不同樣態,并感受其中藝術化的加工與提煉,理解舞蹈表現的主題、形式與內涵,感受經典舞蹈作品的內在審美,從而感悟舞蹈藝術所體現的生命律動。
(4)藝術學科核心素養“文化理解”維度的教學目標如下:體會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深厚內涵,激發對傳統藝術的共鳴,關注、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對于藝術課程而言,其著眼點并不在于學生學會“秧歌”的舞蹈,而應該對于傳統文化形成正確合理的認知,對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形成正確的態度。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要能夠引導學生在理解舞蹈表現與自然、地域和人文環境的關系基礎上,認識到舞蹈表現的多樣性,并對傳統民間舞的現當代發展形成客觀的價值判斷,形成文化理解。
基于教學目標,并從學生視角出發,筆者將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共設計了八個教學活動。
● 環節一——情境思考:生活中的秧歌
設計意圖與思考:本節課的著眼點并不在于學生學會秧歌,而是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因此先通過欣賞、感受的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舞蹈表現與自然、地域和人文環境的關系,認識舞蹈表現的多樣性。同時,利用教師舞蹈的專業優勢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使學生參與到學習秧歌十字步的活動中,并感受民間舞的情感表達,加深學生對傳統民間舞的現當代發展的了解并形成文化理解。
活動一:欣賞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片段,關注秧歌在生活中的呈現。
活動二:欣賞民間扭秧歌視頻,了解秧歌。
活動三:學習秧歌十字步。
● 環節二——任務引領:舞臺上的秧歌
設計意圖與思考:考慮到學生對秧歌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興趣,若單刀直入地將難度很大的經典作品直接置于學生面前,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難度會很大,因此通過不同表現內容的秧歌作品鋪設臺階。
活動一:欣賞與學習作品《六月清荷》。
活動二:欣賞與學習作品《一個扭秧歌的人》。
● 環節三——活動實踐:校園里的秧歌
設計意圖與思考:對秧歌陌生是因為這種從民間而來的舞蹈與學生的生活及喜好存在距離,因此基于學生熱愛流行舞蹈的心態,并結合校園生活,運用學習經歷,引導其用秧歌表現生活情境,可以加深他們對秧歌的認知。
活動一:學習校園集體舞《00后的秧歌》主題動作。
活動二:欣賞與學習作品《一片綠葉》。
● 環節四——學習感悟:情境呼應
設計意圖與思考:通過整節課逐層推進,學生能認識秧歌這種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內涵與實質,課堂近尾聲時再次呈現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容易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與共鳴。
活動:感悟“大地之舞”的內涵——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還將回歸生活。
通過以上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從教學目標的設定開始,就應該將學生的認知基礎考慮在內,教師要在平日的教學觀察和主動了解中關注學生的主體經驗,他們的興趣、動機等都應成為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因素,知道他們自身的需要和課程應給予的需求,從學生視角出發構建一個合理的教學情境,并且始終引導其沉浸其中,在尊重藝術本體規律的前提下產生情感的體驗與觀念的理解。
“大地之舞”一課中從一開始對秧歌的未知誤解,到學習《一個扭秧歌的人》經典作品的真摯表達,再到飽含熱情地在校園集體舞《00后的秧歌》中積極參與,經過學習,學生從最初冷眼旁觀的狀態到敞開心扉去擁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與美好。因此,關注學生的主體經驗應該貫穿于藝術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它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在充分理解課程的基礎上,基于學生的學情和確實能達到的水平。
1.目標導向的課堂活動設計
要關注核心素養的落實。藝術學科核心素養是要通過課程、單元、課時逐步落地的,同時它又與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目標緊密關聯。而課堂活動作為達成核心素養與教學目標的最小單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堂活動的設計不能隨心所欲。在進行課堂環節構建時,教師可以將一個或彼此有關的多個活動環節重點指向1—2個與其關聯、對應的素養,做到內容先行,形式次之,這樣才能讓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有可能性,減少文本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在“大地之舞”一課中,對目標設定中的經典作品學習是通過一系列彼此相關的由淺至深、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逐步達成的,學生也能夠在體會不同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審美情趣。
2.情境引領的課堂活動關聯
(1)符合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學情境的設定能夠讓教學順利展開,因此,課堂活動的設計也需要在整個教學情境中開展。有效的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從綜合、人文等視角來思考學習主題與自身生活的關聯,而在情境引導下所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各藝術門類基本的技能,感悟藝術審美,同時也可以從多元的視角有效整合學習經歷,形成思考,從而進行表達與分享。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便是貫穿于“大地之舞”整節課的情境,在藝術源于生活、藝術高于生活和藝術回歸生活的感悟中,學生原先的主體經驗也就形成了更為真實與豐富的學習經歷。
(2)保持活動目的的一致。從教學情境的視角來思考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能夠幫助所預設的活動環節都符合教學目標的設定。情境就如一條線索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中,通過情境的引領,教師可以構建由一個或多個活動組成的“活動鏈”,而這些活動和“活動鏈”便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路徑。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每完成一項實踐活動便可以獲得相關的學習經歷,這些經歷可能直接指向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或核心素養的落實,也有可能是與別的因素共同發生作用,逐步積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更豐富的學習經驗。無論是筆者在案例中所選擇的秧歌作品,還是預設的四大環節,都是具有內在邏輯的,配合相應的關鍵問題就形成了整節課的“活動鏈”,加以情境的回顧與呼應,學生對傳統藝術形成的內心共鳴便可水到渠成。
無論設計怎樣的教學活動,一定是既有“教”又有“學”,才是合理的。在“大地之舞”的案例中,對舞蹈語匯的模仿與學習,如果將舞臺或作品中的舞蹈動作原封不動教給學生,相信大部分學生是不愿意參與其中的,所以對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度和能完成度,應在最大程度保留學科本體藝術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講解、示范等方式,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審美與實踐一體的情境中獲得成長與進步。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環環相扣的課堂活動。
1.活動設計著眼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設計的活動要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經驗,從學生的基礎出發,著眼于他們的需要,并且對學習的結果進行預設,從而決定活動的類型、方式與組織形式。當然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一味讓學生講,可以在有效引導、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發揮同伴互助的作用,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與舞臺,并關注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與性格特點,關注不同能力學生的發展,根據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一定的分層,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并且有所收獲。
2.活動設計尊重學科本體的特征
雖然綜合性是課程的基本特征,前文也強調了要運用多樣綜合的手段進行活動的設計,但是不能忽略不同藝術門類自身的本體特征。例如,在重點學習舞蹈門類相關主題或作品時,就要充分運用視、聽、動等活動手段,引導學生在理解舞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感受與實踐。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充分、專業的示范與指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還需要不斷拓展其他藝術門類的基礎知識以藝術課程教學的需求,做學習型教師,這樣才能避免在實施教學活動時紙上談兵、淺嘗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