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魏 收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隴西狄道人,司空韶之族弟。早有盛名,時人號曰神童。從父司空沖雅所嘆異,每曰:“興吾宗者,其此兒乎?”恒資給所須,愛同己子。
弱冠舉秀才,不行。曾游河內北山,便欲有隱遁意。會彭城王勰辟為行臺參軍,苦相敦引①。尋②為侍中李彪啟兼著作郎,修撰國史。稍遷國子博士,領尚書儀曹郎中,轉中書侍郎、司農少卿、黃門郎,修國史。遷國子祭酒,轉秘書監、兼七兵尚書。遷太常卿。孝莊初,太尉元天穆北討葛榮,以琰之兼御史中尉,為北道軍司。還,除③征東將軍,仍兼太常。
……永熙二年薨。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謚曰文簡。
琰之少機警,善談,經史百家無所不覽,朝廷疑事多所訪質?!啃蓍e之際,恒閉門讀書,不交人事。嘗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不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勞七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鼻昂笤倬邮仿?,無所編緝。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滯,恒就琰之辨析,自以為不及也。
(原文據中華書局1974年版《魏書》)
【注釋】
①敦引:規勸引薦。
②尋:不久。
③除:授予官職。
【譯文】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北魏隴西狄道人,司空李韶的同族弟弟。少小時便有盛名,當時世人稱他為神童。族父司空李沖對他很是欣賞和抱有期望,經常對人說:“將來振興我李氏宗族的,大概就是這個孩子了吧?”李沖經常提供琰之所必需的東西,像愛護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護他。
少年時,李琰之被推薦為秀才,不愿前往。曾經游歷河內北山,便產生了隱居的念頭。恰逢彭城王勰征他為行臺參軍,苦相邀請。不久又被李彪推薦兼任著作郎,編修國史。逐漸升遷為國子博士,領任尚書儀曹郎中,轉任中書侍郎,司農少卿、黃門郎,修編國史。又升任國子祭酒,轉任秘書監,兼七兵尚書。升任太常卿。孝莊帝初年,太尉元天穆北伐葛榮,任命李琰之兼御史中尉,任北道軍司。師還,升任征東將軍,仍兼太常職。
……李琰之于永熙二年(533年)逝世。朝廷贈他為侍中、驃騎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謚稱文簡。
李琰之少年機警,擅長言談,經史百家書籍無所不看,朝廷遇到疑難事情經常征詢他的意見?!慨敼傩葜?,總是閉門讀書,不交來接往。曾經對人說:“我喜歡讀書的原因,不是求取身后之名,只是奇聞異見,是我心之所好,所以我孜孜不倦、搜尋探討,欲罷而不能。哪里是為了自家聲譽而勞碌七尺之軀呀?這是天性,并不是強己為之。”李琰之前后兩次任史官,無所編撰。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但是每有疑難問題,總是找李琰之為其辨析,自認才識不如李琰之。
【簡析】
李琰之早有盛名,時人號為神童,從《魏書·李琰之傳》來看,確實博學多聞而又機警玄通,有魏晉名士之風。本傳開頭的寫法,從“李琰之”到“愛同己子”,魏收顯然是著意于模仿魏晉名士的書面傳記或口頭介紹的標準格式,“號曰神童”“雅所嘆異”“恒資給所須”以及“興吾宗者,其此兒乎”這句話,讓讀者對李琰之的生平行狀充滿了期待,但接下來作者可能有意宕開一筆,并不直接介紹李琰之的歷任官職,而是先說他“欲有隱遁意”,又被時人苦苦邀請,以此表現李琰之其人確有超塵脫俗之志?;蛟S正為如此,李琰之經歷的官職很多,但并無多少值得贊美的政績,作者不得已只能簡單列出官職作罷。
不過從“琰之少機警”開始最后這一部分,作者寫得很精到,將史家描述、時人評價以及客觀事實三個層面結合,重在表現李琰之的博聞多識與機警善談,尤其是他對人說:“吾所以好讀書,不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勞七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這句話令讀者立刻聯想到王安石的名作《傷仲永》,兩篇文章不同之處在于,同為神童的方仲永,其父“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以求取身外名利之物,最終“泯然眾人矣”,而李琰之則“恒閉門讀書,不交人事”,全然無意于身外名利。誠然,天下父母若能滿足子女“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的高尚志趣而不為世俗功利誘引或捆綁,才能真正成就孩子的“天性”而大可不必“力強”,因此,李琰之這句真情表白足以成為健康育兒理念的經典格言,其普世性很值得深懷育兒焦慮的現代人深刻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