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鯉南中心小學 黃碧姐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道理”即數學知識的本質特點,它體現出了知識的生長點與連接點。構建“說理”的數學課堂,是有效提升數學效能的最佳途徑。曹培英教授明確指出:“離開了講道理,數學教學便成了沒有靈魂的空殼?!睌祵W教材中的每一個規律、性質、法則、算理是抽象且嚴謹的,背后都蘊藏著深刻的數學道理。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教育要順應自然,順應兒童的本性”的原則,挖掘有利于“教”與“學”的資源,努力打造“講道理”的課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和數學知識背后所蘊含的道理。同時,教師還要關注課堂意外生成,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引導學生明“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教學實效。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遵循學習邏輯,積極構建“說理”課堂,引導學生對知識背后的道理進行挖掘,將“教材形態”的知識轉變成“問題/任務——互動形態”的知識,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知識背后的道理進行探究,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促進其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發展良好的數學思維,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進而促進自身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
在課堂上,教師會通過各種方式滲透數學思想,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借著對“道理”的探究化為形象易懂的知識,教學成效比較明顯。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缺失。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為了把數學原理、方法、法則、算理在課堂上闡述清楚,將“說理”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在復習導入、例題分析、練習鞏固、課堂小結等環節,緊緊圍繞著“道理”一“灌”到底,各個環節根本沒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忽視了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些新教師因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學科核心素養存在先天不足,對教材內容處理不恰當,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脫離,在課堂教學中有“理”說不清、道不明,學生聽得似懂非懂,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受應試教育和教師評價機制導向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參與學業評價監測的內容,在教學預設、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著力點,都圍繞著考試和學生的學習成績轉,導致小學數學課堂上說“理”的缺位或流于形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數學效能的提升。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遷移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學習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學生的知識是以倒金字塔型的結構積累而成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比較遷移,運用適當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之間的聯系,整合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從而建構新的知識序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三位數加三位數”時,教師先通過幾道題復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知識,引導學生回憶這部分知識的要點:第一,相同數位要對齊;第二,從個位加起;第三,哪位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一。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三位數加三位數這個新知,學生經歷了之前的回顧總結,大膽聯系舊知猜想并動手計算。通過自己思考,學生總結出新舊知識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明白了加數的數位不同,但算理是相同的道理。此時,教師追問:“四位數加四位數,五位數加五位數如何計算呢?”在經歷兩位數與兩位數相加的知識遷移過程及與三位數與三位數相加的對比后,學生對新知了熟于胸,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自然就做到舉一反三了。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數學活動的開展應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以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例如,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中的知識點“折線統計圖”,它是一種用于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統計工具。完成相關知識的教學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需要觀察記錄本地每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然后將一周內觀察得到的數據用折線統計圖繪制出來。之后,根據折線統計圖分析本地最近一段時間內的溫度變化趨勢。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之后運用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把“理”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特別是設計知識檢測和作業,要始終體現生活的寬度和知識的深度。例如,設計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復式統計表”知識檢測時,筆者要求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作業設計了心情驛站——統計本節課的收獲情況。數據較多時,可以先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整理,再轉化成具體數據填表。填寫統計表時,先要看懂表頭,明白每一欄所表示的內容,再看每一格中要填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最后按照要求填表。設計的這些習題與教學例題相似,目的都是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把“理性”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有關統計知識的運用是較廣的。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意外”發生,這種“意外”是預設不來的,是一種難得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教師要及時抓住此類資源并積極挖掘,進行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同頻共振,在溝通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引導中思辨數學之理。通過有廣度、深度的辨析、質疑、說理,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學會舉一反三,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課前,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他們各自準備自己認為的“平均分”圖案。上課伊始,教師讓每位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圖案,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數字表示方便還是圖案表示方便?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大家議論紛紛。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板演、對照,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用數字表示較為簡便。一位板演的學生卻不愿擦掉他畫的“ ● ”(表示1/2)圖形,教師便用方框把他畫的黑色半圓圈起來。然后讓他用圖形表示一百分之一。站在黑板前的他,握著粉筆卻遲遲下不了筆。在實踐面前,這位學生最終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和其他同學形成共識:用數字表示平均分,比用折紙、畫圖形表示更簡便。
在上述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利用無心之“錯”,順勢引導學生“尋找錯誤”,然后說“理”糾錯,最后形成共識,“平均分”的知識點就會牢牢印在學生的腦子里,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隨著教學改革的日益深入,數學教師要摒棄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數學道理,借助科學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踐,并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以理悟知,明理會知,進而促進學生學習進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