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瓷器是利用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經過1 200℃以上高溫燒制而成的,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是中國的創造,是世界的語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結合,是人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完美體現,是自然與人文共同作用的結晶。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它凝結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滿足了社會生活的需要,積聚了時代與民族的精華。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只有首字母大小寫的區別,這說明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瓷器是中華文明所孕育的偉大瑰寶。作為全世界第一個掌握瓷器制作技術的國家,中國被視作“瓷之國”。


陶器

原始瓷

瓷器
瓷器源于陶器,但精于陶器。
瓷器的燒成溫度比陶器(700~1 000℃)高,隨著建窯技術的改進,窯內溫度升高,于是原始青瓷誕生了。商周時期正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就是原始青瓷產生、發展的階段。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的質地相較于陶器更加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成溫度高達1 100~1 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物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真正的瓷器還不完全相同,故而被人們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中國出現真正的瓷器是在東漢時期,從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并且出現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越窯。在東漢中晚期,黑瓷出現了。早期燒制黑瓷最成功的是東晉時期的浙江德清窯,所燒黑瓷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

黑瓷

白瓷

青瓷

白瓷

定窯

哥窯

官窯

汝窯

鈞窯
兩晉時開始使用化妝土,即把較細的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涂在瓷胎上,起到美化作用。西晉晚期,點彩工藝出現。把褐彩點繪在瓷器釉面上,再入窯燒制,這是最早的釉上彩,并被以后的龍泉青瓷繼承。龍泉青瓷生產于龍泉窯,龍泉窯是三國兩晉開創的另一類青瓷代表窯系,它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 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影響十分深遠。
此時,瓷器家族迎來了一位“新人”——白瓷。青瓷、黑瓷、白瓷,并非單指一種顏色,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釉料中鐵的含量。古時候,原料比例與溫度都沒有辦法控制得很好,因此釉色不穩定,有很強的隨機性。
隋唐時代,瓷器發展成以青瓷、白瓷為主的兩大瓷系。隋代以前,窯廠主要集中在江南和四川地區。隋文帝統一全國后,北方窯廠及其燒制的瓷器明顯增多。隋代,白瓷已較為普遍,燒制工藝日趨成熟,它是我國瓷器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唐代,白瓷“崛起”,和青瓷正式抗衡,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代表窯口為浙江的越窯;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代表窯口為河北的邢窯,故而有著“南越北邢”的美稱。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商品經濟也相應地發展起來,各方面對瓷器的需求量增加。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瓷器可大致分為三類:宮廷皇室所需的高級瓷器、廣大民眾所需的日用瓷器、對外貿易用瓷。各類瓷窯在經營性質上也是不同的,官窯與民窯具有嚴格的界限。官窯生產出類拔萃的精品,民間不得使用,而宮廷需求有限,時燒時廢,得不到發展。民窯則相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向前發展。
此時,可謂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高潮階段,出現了著名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其中“汝、官、哥、鈞”皆屬于青瓷窯系,而“定”是燒白瓷的。還有以刻花著稱的陜西耀州窯、繪有“白底黑花”的磁州窯、盛產喝茶神器建盞的建窯。同時,龍泉窯取代了越窯,成為南方青瓷的代表,創燒出粉青與梅子青,可謂百花齊放。
景德元年,浮梁鎮所產的青白瓷令宋真宗趙恒愛不釋手,于是他給浮梁鎮賜名為“景德鎮”。此后,景德鎮成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明代,景德鎮燒出了更多顏色的瓷器,分為四個大類: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顏色釉。
明永樂時,宮廷重白瓷,景德鎮創燒甜白釉瓷,釉色乳白,溫澤柔和,純凈淡雅。明宣德時,創燒的著名紅釉,色調濃艷,有些紅釉瓷器用作祭祀,因此人稱“宣德祭”。明成化時,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紅、綠、黃、紫等彩料,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備受推崇。明嘉靖、萬歷時,又興起了“青花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五色彩料為主,其中藍色為釉上青花,其余彩料皆為釉上彩,畫面濃重艷麗。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釉下彩

斗彩

釉上彩

顏色釉

粉彩
清代也在景德鎮設御瓷廠,但燒瓷主要都在民窯。清康熙時,繼承與發展了“五彩”,但此“五彩”非彼“五彩”。當時是用釉上藍彩取代了釉下青花,故而稱“釉上五彩”或“康熙五彩”。
同時,瓷器家族加入了兩個帶著西方面孔的釉彩——琺瑯彩和粉彩。琺瑯為元代傳入的一種顏料,一直被應用于金屬工藝,康熙時被用作瓷胎繪畫,稱為“琺瑯彩”,它是釉上彩瓷中最精美的一種。清雍正時,雍正帝極其偏愛素色的釉瓷,他在位期間,景德鎮創燒出數十種新釉色,其中粉彩創燒成熟,并大肆盛行。清乾隆時,集歷代燒瓷水平之大成并創造性地加以發展,熱衷于燒制各種高難度瓷器,突出的成就是轉心瓶的燒制,以及成功地仿燒漆、木、銅等物器。
乾隆年間,中國古代瓷器發展達到巔峰,此后呈斷崖式下滑。清宣統時,有630多年歷史的景德鎮御窯廠停辦。
1957年,周恩來總理作出“盡快恢復祖國歷史‘五大名窯’,尤其是龍泉窯和汝窯”的重要指示。當代瓷藝術不僅要繼承悠久的傳統技藝,也要發展中國當代的瓷藝術。除了恢復諸多歷史名窯生產,也在材質和工藝方面進行了探索,糅合了更多藝術創作的方法,探索瓷與其他材料的結合,不局限于傳統的瓷造型和功能。如今,瓷器不僅僅作為餐具和日常用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更是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得以亮相。服裝設計、科技產品、電力,包括建筑、汽車等領域,都有瓷器華麗的身影。
中國瓷器發展的歷史,也是技術革新帶來的藝術發展的歷史。中國瓷器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在與自然的抗爭中不斷摸索總結出的藝術,也成了中國除了四大發明之外又一項驚艷世界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