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愛父母或孝順父母?有人會回答:聽他們的話,壓抑內心的不滿,包容、理解父母,和父母的關系保持和諧……實際上,沖突和矛盾才是走向真正愛父母的必經之路。這是為何?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沖突?
隨著成長,我們會發現自己對人生的規劃與想法很多時候會與父母不同,并發生沖突。這樣的沖突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沖突和矛盾是走向真正愛父母的必經之路
如何愛父母或孝順父母?有人會回答:聽他們的話,壓抑內心的不滿,包容、理解父母,和父母的關系保持和諧……實際上,沖突和矛盾才是走向真正愛父母的必經之路。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一是和諧階段,忽視與父母的沖突。很多人雖已成年,但仍過度依賴父母的愛與認可,不敢和父母沖突,維持著和諧的關系。這時的和諧可能是健康的關系,也可能只是浮于表面的平靜。兒女雖有對父母的不認同,但是壓抑著情緒,盡量服從于父母的權威。
二是沖突階段,逐漸擺脫依賴,面對和解決與父母的矛盾、分歧。隨著沖突矛盾加劇、內心力量增強,我們開始敢于向父母表達自己獨立的觀點。在此階段,我們會頻繁與父母討論具有巨大差異的認知、想法、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發生劇烈沖突。但存在沖突的同時,我們與父母仍可以彼此支持與關心。
三是代際自治狀態,和父母建立清晰的邊界。在一次次的沖突中,我們會逐漸意識到 “我是我,父母是父母”。我們不再過度依賴父母的認可與關愛,能自主處理情緒,不再被父母過度支配和影響,建立起自我價值觀。與此同時,我們和父母能彼此尊重各自的想法和選擇,并維持情感聯系。少數和父母有巨大沖突的人,可能需要通過遠離父母的方式實現代際自治。
為什么我們會控制不住和父母吵架
很多人其實并不想和父母吵架,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這是為何?研究發現,這可能與童年時期創傷記憶造成的影響有關。幼年期的孩子為了保持自己在父母心中“乖孩子”的形象,很可能會壓抑真實的想法,一切聽從父母的安排。而這些委屈卻成了他們未能解決的創傷,在他們獨立的過程中,這些創傷會變成和父母沖突的導火索。
這種情況并不罕見。美國疾病治療中心研究發現,67 %的人有至少一個不良童年經歷,1/8的人有4個以上不良童年經歷。一旦應激事件發生,創傷狀態被激活,此時只有大腦的杏仁核 (掌管情緒)活動,大腦皮層(掌管理智)無法運轉。因此,我們沒有辦法用理性控制情緒,從而導致了沖突的發生。
如何順利度過沖突階段
處在沖突階段的我們,既有過往創傷導致的對父母的負面情緒,也存在著和父母在認知、三觀上的差異。有何解決之道?
首先,請選擇合適的溝通技巧。掌握一些溝通技巧,能夠有效降低沖突程度,幫助彼此更好地達成共識。具體來說,有以下方法:一是在與父母溝通沖突與矛盾巨大的話題時提前打“預防針”;二是給父母留下思考時間。它不僅能降低對父母的要求,還能表明你的理智、成熟;三是暫停爭執,休息后再進行溝通。盡管你付出很多努力,仍可能會與父母發生劇烈爭執。此時,不妨先停止爭執,想一想如何能更好地溝通,等雙方都冷靜時再進行溝通。
其次,重新梳理過去痛苦的記憶。
可能會有人說:“我也知道這些溝通技巧,可一旦和父母溝通我就產生莫名其妙的情緒,方法根本用不上。”這是因為和父母的沖突可能激發了創傷記憶,使我們陷入到創傷的情緒狀態中,喪失了理性。而比自責、忽視更有意義的,是直面創傷情緒,重新整理創傷記憶,進而超越創傷。
在發生沖突后的負面情緒中,如果你聯想到過往的一些不良記憶時,可以準備一張紙、一支筆,選擇一個舒適的時間詳細回憶痛苦過往,想到什么都寫下來,整理事情發生的順序。通過對創傷記憶的重新梳理,可以讓過去的痛苦留在內心的某個固定角落,不再影響當下的生活。當你不再被過去創傷導致的負面情緒支配時,與父母溝通就掌握了更多主動權。
最后,如果你已經嘗試過和父母好好溝通,卻沒有任何成效,可以參閱《如果父母老后難相處》(特惠價68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一書,該書不僅全方面地教授你如何陪伴父母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還能讓你學會在未來邁入老年時,如何讓自己更加優雅與快樂。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