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發改委 寧波市經濟信息研究中心
近年來,寧波圍繞引才聚才、服務新市民精準施策,靶向服務,2020年新市民流入速度創下十年新高。但隨著城市間人才競爭加劇,寧波引人、留人還存在不少短板,引人聚才的政策環境還有優化提升的空間。下一步,寧波可圍繞高層次人才、高校畢業生、產業工人等重點群體,大力實施新市民“甬居安家”工程、“甬居服務提升”工程、“甬居樂業”工程、“甬居和諧共融”工程和“甬居制度保障”工程等“新市民甬居五大工程”16條舉措,不斷增強新市民在擇甬、來甬、留甬過程中的奮斗獲得感、生活幸福感和城市融入感。
寧波引進及服務新市民成效凸顯
全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市,重點人才集聚持續顯現。近年來,寧波深入推進人才強市建設,積極創新人才政策。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開放攬才產業聚智的若干意見》《寧波鼓勵企業引進“海外工程師”暫行辦法》《寧波市專家服務管理辦法》等“1+X”政策意見;與上海、舟山等地開展人才戰略合作,大力引進復旦科技園(浙江)科創中心、上海交大寧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強院強所;落實人才房、“創客保”等相關配套服務,人才生態進一步優化,招才引才聚才效應加快凸顯。
加快建設青年友好城,大學生引進數量不斷增加。近年來,寧波重視引進培養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人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青年友好城。出臺《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寧波集聚青年人才打造青年友好城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實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給予大學生首次購房最高8萬元的補貼;大力推進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等眾創空間建設。同時,推出“與寧波?共成長”招才品牌,設立“谷雨”寧波人才日,青年人才隊伍加快集聚。
全面唱響文明和諧曲,流動人口吸引導入創新高。近年來,寧波全力促文明、提品質、惠民生,不斷吸引外來務工人員來甬尋夢安家。2016年以來,寧波全面推行新型居住證制度,實施流動人口量化積分申評制度,并適時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度下調落戶門檻。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圍繞流動人口最關心、最現實的隨遷子女教育、健康診療、就業培訓等問題,全面做好服務保障。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累計發放居住證149.66萬個,登記流動人口504.68萬人,同比增加15.23萬人,人數再創歷史新高。
做大做強制造業品牌,產業工人培育步伐加快。近年來,寧波以“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快產業工人和技能人才培養,率先在全國實施地方性法規——《寧波市職業技能培訓條例》,大力推行制造業人才提升工程,出臺使用失業保險基金提高培訓補貼標準、擴大培訓補助范圍及緊缺高技能人才崗位補貼等系列配套措施。建成以鎮海煉化、方太廚具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38家,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近300家,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
引進及服務新市民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寧波強化引人聚才取得明顯成效,但也應看到,隨著全國興起“搶人”熱潮,城市間競爭加劇,寧波引人、留人還存在不少短板。
受農村政策紅利與城市生活成本高企等因素影響,流動人口落戶意愿不高。近年來,寧波戶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人力資源更多依靠外來人口流入。為吸引外來人口落戶,寧波連續大幅下調戶籍遷移和積分落戶門檻,但總體上流動人口落戶意愿不是很強。一方面,擔心老家承包地、宅基地、合作社股份等既得利益受損;另一方面,對寧波相對較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激烈的子女教育競爭心存顧慮。同時,隨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居住證持有人和戶籍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待遇差距不斷縮小,戶籍“含金量”相對降低,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流動人口尤其是年輕流動人口的落戶意愿。
產業就業多樣性與職業親和力相對不足,對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吸引力有限。寧波作為制造業大市,產業多以制造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同時,企業層級以量大面廣但能級相對較弱的中小微企業為主,獨角獸企業比較缺乏,無論是工作的體面性、多樣性,還是職業的個性化成長空間和競爭力,與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對青年群體吸引力相對有限。《2020年就業藍皮書》顯示,智慧化、數字化日益成為青年群體重要職業追求方向,但寧波在智慧化、數字化方面的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對青年群體吸引力不夠強。
與部分先進城市相比,引人聚才的政策環境尚有優化提升空間。近年來,寧波持續優化引人聚才政策環境,但與深圳、杭州等競爭力更強的城市相比,寧波在人才政策統籌力度、平臺建設能級、機制創新力度等方面還有不少提升空間。在人才法制保障方面,深圳對人才培養、引進與流動、評價等方面以地方性法規給予明確,為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在人才服務創新方面,杭州優化人才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打造“多點受理、多點服務、全城通辦”的辦事新模式,為人才提供集成式、智慧化、全流程的優質服務。
加快提高引進及服務新市民水平的建議
新市民的流向和規模是城市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風向標。下一步,寧波可圍繞強化安居保障、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促進就業創業、打造和諧環境以及完善制度建設等方面實施“新市民甬居五大工程”,精準施策,優化服務,讓更多新市民選擇寧波、愛上寧波、留在寧波。
實施新市民“甬居安家”工程。一是深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用地供應,每年新增居住用地中,重點保障經濟適用房、人才房、公租房建設。優化住房供給結構,構建商品房、人才房、限價房和公共租賃房等多層次供給體系。二是提高保障房經營管理水平。推進專業化運營管理,探索籌建寧波市安居集團,承擔市本級保障性住房購、建、管一體化職能,提高保障房資產統籌配置和管理水平。完善封閉流轉機制,制定人才住房封閉流轉實施辦法,建立健全與服務年限、人才層級、社會貢獻掛鉤的人才住房產權制度。三是大力推進金融創新。支持住房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向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住房租賃企業提供符合其經營特點的中長期貸款和金融解決方案。四是優化人才安居保障方式。實行以租為主、租售補相結合的人才安居保障方式。推廣建設青年人才驛站、人才公寓,解決短期來甬工作人員的住房問題。
實施新市民“甬居服務提升”工程。一是多層次提升教育服務能力。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分布較密集的居住生活場所,新(改、擴)建一批普惠性托班、幼兒園、小學等教育設施,確保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外合作學校和國際學校,引進一批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育一批高水平民辦中小學校,為各類人才子女就學提供更多選擇。二是高質量提供醫療服務。探索來甬新市民家庭共同體建設,加強異地醫療保險合作,擴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覆蓋范圍,有序擴大互聯化醫保支付在項目和區域上的覆蓋,實現隨遷家屬共享本地醫療資源。深入推進遠程診療、共享藥房等“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加快實現電子社保卡、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三卡融合”,最大限度提升就醫的智慧化、便利化水平。三是多渠道豐富文化生活。探索具備條件的公共文化場館延長開放時間,加大甬劇、大運河非遺項目等夜間展演力度,吸引新市民走進劇場、展廳或廣場。大力發展在線消費新模式,鼓勵景區、公園、博物館等應用短視頻、VR/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線產品。
實施新市民“甬居樂業”工程。一是深入探索柔性引才。加快建設產學研聯合體、雙創工作室等人才合作平臺,鼓勵推出顧問指導、掛職兼職引進等多種渠道,招納各類緊缺型人才。完善人才專屬服務平臺建設,研發推廣人才服務“e碼通”,實現各類人才申報一站式線上審批、各項政策一站式線上咨詢等,增強新市民來甬發展的體驗感、獲得感。二是暢通成長成才通道。鼓勵用人單位優化設置崗位職級或技能績效薪酬層級,設立學歷津貼、帶徒津貼、榮譽津貼等多種激勵措施,增強各級人才職業成長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實施“技能提升”計劃,用好用活技能提升專項資金,加大對高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職業(工種)及育嬰、養老等緊缺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力度。三是推進跨區域勞務一體化發展。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契機,積極推動寧波與舟山、紹興、杭州等城市之間職業資格資質互聯互通互認,強化跨區域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實施新市民“甬居和諧共融”工程。一是豐富社交活動載體。打造“新市民服務宣傳月活動”品牌,積極開展政策宣講、婚戀聯誼等各類主題活動,引導和鼓勵有條件在甬穩定就業生活的新市民落戶寧波。探索構建高互聯性、高誠信度、高活躍度的線上社交平臺,暢通新市民訴求表達渠道。做大做強“We志愿”服務平臺,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提升新市民社會責任感和融入感。二是拓寬參政議政渠道。開放工會會員網上入會端口,最大程度吸納外來務工人員等各類新市民參加工會組織,圍繞職工療休養、救助幫扶等方式開展各類工會特色服務。建立“共建?共享?共發展”的新市民社會決策管理機制,強化社區等基層組織流動人口意見及需求響應,每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意見征集適當增加新市民代表。三是注重典型示范引領。探索在“最美寧波人”評選活動中,增設“最美新市民”單項提名獎,每年遴選一定名額,授予專屬紀念章,以表彰在服務寧波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新市民。
實施新市民“甬居制度保障”工程。一是完善政策配套。積極回應外來務工人員的新期待,探索制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規定。強化人才法制保障,借鑒深圳、杭州等地做法,研究出臺人才工作條例,對人才培養、引進、流動等各方面權責以地方性法規給予明確。二是注重規劃引領。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加強規劃銜接協調,發布實施以人口發展規劃為統領,婦女、兒童、人口老齡化、公共服務、人才等為配套的專項規劃體系,形成合力。三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適時優化市戶口遷移政策,進一步放寬社保繳納年限等落戶條件,放開投資落戶、投親靠友等相關渠道。積極探索戶籍制度一體化,推進與更多城市間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優化流動人口積分落戶制度,率先試行杭甬、甬舟、甬紹等地符合條件的流動人口積分互認,并完善與量化積分評價相掛鉤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
責任編輯:姚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