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那迦
“影子公司”入選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2020年度十大反腐熱詞,它是指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以經商辦企、包攬工程、批發項目等形式,實現權力變現。“影子公司”的問題由來已久,但至今仍層出不窮。
近日,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原黨委委員、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景區辦)原主任李曉華因犯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并處罰金一百萬元。
案件背后牽扯出“靠水吃水”的“影子公司”和巨額貪腐金額。在景區辦工作期間,李曉華實際控制并經營自己的私營企業北京華夏山水規劃技術中心,以職務之便要挾一些景區單位強行與其“合作”,威脅對方若不配合,就摘掉其國家水利風景區的牌子。
表面上,李曉華作風霸道,將景區辦的主要權力捏在手中,背地里讓多名家族成員牽涉進公司的經營管理,用經商掩蓋家族式貪污行為,是典型的“影子公司”模式。而這種“影子公司”存在的根源,便是部分黨員干部權力觀的異化。
“影子公司”的實質是政商勾結。一些黨員干部前門當官,后門開店,“影子公司”的業務一般都處在其職權管轄范圍、資源影響領域之中。憑借背后領導干部當靠山,“影子公司”往往與同行形成不正當競爭。
一種典型的“影子公司”是領導干部以他人名義注冊公司,自己退居幕后遙控管理。
2020年6月,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應急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朱曉軍落馬。現年54歲的朱曉軍在2008年升任錫山區城管局局長后發現,城市道路綠化養護工程穩賺不賠。
2012 年3 月,朱曉軍找來劉小娟等3 名親友,以他們的名義開辦無錫景豐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注冊資本200萬元由朱曉軍找驗資公司代辦,3 名股東均未實際出資,充當了朱曉軍的白手套。
調任錫山區區級機關黨工委書記后,朱曉軍先后3次從公司賬上支取20萬元,送給時任錫山區城管局副局長馬新華,從其口中獲取政府招投標項目的“內幕消息”。此后,只要有合適的項目,馬新華第一時間通知朱曉軍,景豐公司因此承接了大量綠化工程項目,至案發時共計獲利40余萬元。
“影子公司”的壯大還容易形成腐敗團伙,甚至出現了一些“小官大亨”。2015年3月,廣東省惠東縣政府辦原副主任、惠東縣珠三角產業轉移園管委會原主任鐘啟章因負債10多億元攜家族十幾人“失聯”。6月惠州市公安局通報,鐘啟章等3人已作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犯罪嫌疑人,被緝捕歸案。
正科級干部鐘啟章掌控著數以億元計的家族生意,涉及房地產、餐飲、娛樂、外貿。其哥哥鐘啟文曾當過惠東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知情人士透露,鐘啟章經商達十幾年,“圈子內的人都知道”,談生意往往都是鐘啟章出面,簽字時再由家人落款。
除了聯合親屬,也有同事之間相互勾結創辦“影子公司”的。溫州菜籃子集團有限公司是溫州最大的國有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2003 年至2010 年間,溫州菜籃子集團原董事長應國權等人成立溫州菜籃子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八成股份集中于菜籃子集團9名班子成員,應國權為最大股東。他們故意用和原單位相似的名稱開私企,以混淆視聽。
應國權團伙內外勾結,騙取本屬集團公司的婁橋蔬菜批發交易市場377.71 畝;將集團公司的蔬菜批發交易業務、生豬屠宰和運輸業務等轉移到發展公司及其控股的其他公司,使國有資產損失2.2億元。應國權還多次以集團公司存單為質押,從銀行貸款供發展公司及兒子應飛杭使用,累計挪用公款達800萬元。最終,該腐敗窩案被查處,應國權因貪污罪、挪用公款罪、私分國有資產罪、受賄罪,數罪并罰,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其他15名被告人分獲有期徒刑三年至十三年不等。
對于防范“影子公司”,有專家建議在加強風險識別和開展持續監測外,應進一步完善預警制度,探索建立客戶關聯交易預警體系。
“‘影子公司’大多得益于領導干部在業務上的‘特殊關照’和‘定點推送’。”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紀檢監察組組長石青峰受訪時表示。有專家將“影子公司”“官商權錢利益互補型”“借殼撈錢洗錢型”。這兩種類型都具備一定隱蔽性。
安徽省銅陵市安監局原副局長胡善俊在2006年上任后,以權謀私,在“影子公司”牟利,是官商權錢利益互補型的典型案例。2010年,胡善俊借他人之名參與經營銅陵啟點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他先后兩次親自為該公司審核、申報并成功獲得危化、工貿行業安全標準化三級、二級考評資質,推動公司業績發展,其個人按比例實際獲得經營利益30余萬元。
除了親自下場,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以外,胡善俊還額外賺取“辛苦費”。他利用分管危化品、冶金工貿等八大行業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職務便利,經常以會議組織者身份參加各種評審會議,中介機構或被評審企業每次都會奉上成百上千元的專家評審費。經查,自2006年以來,胡善俊領取評審費累計18.21萬元。2016年6月,胡善俊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八個月。
有些貪腐官員通過官商勾結,甚至把“影子公司”做成了“家族企業”。天津市東麗區原副區長張洪寶在東麗人稱“寶爺”,他的親屬注冊多家公司,從事副食、文具、裝飾建材等批發零售業務,在張洪寶的指示、“介紹”下,轄區內機關、國有企業和部分民營企業都從其親屬開設的公司采購商品,僅一家大型企業采購金額就達上千萬元。甚至在張洪寶的親自打點下,其妻順利承攬高速公路工程材料供應生意,通過供應大批“冒牌”鋼材大發橫財,卻造成了極大安全隱患。
2016年5月,天津市紀委官網刊發《天津通報一起嚴重扭曲“親”“清”政商關系典型》,其中提到,張洪寶熱衷于與身邊的企業老板拉拉扯扯、勾肩搭背,把政商關系變成權錢交易的利益同盟;夫婦“前門當官、后門開店”,上演了一出貪腐“夫妻檔”。張洪寶在審查期間懺悔:“縱容無度生禍端,是非不分糊涂官。”
有的黨員干部謹小慎微,寄希望于借他人公司來將貪腐所得“洗白”。2019 年,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在辦理“中某系”特大合同詐騙案中,發現國有出資企業某貿易公司業務一部副總經理孫強等多名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線索。其中,科級干部孫強受賄高達600多萬元。
為了洗錢,孫強的妻子、兄嫂齊上陣。其妻子司某在孫強的指使下將受賄錢款共493.94萬元藏匿。哥哥孫某替孫強代收了別人送來的25公斤黃金。嫂子陳某某又在孫強哥哥的指使下,通過實際控制公司虛構交易的方式,將孫強收受的115.58萬余元賄賂款掩飾為正常的貿易利潤。在這個過程中,孫強前后給了哥哥76萬余元的“好處費”。
“從根本上講,無論是規范官員家屬經商,還是謹防官員家屬‘潛伏’經商,都必須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名紀檢監察干部表示,同時也要引導黨員和領導干部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線,以純正家風涵養清朗黨風政風社風。
一些領導干部透過扭曲的政商關系成為“影子股東”。相比直接開設“影子公司”,黨員干部充當“影子股東”進行權錢交易的違法手段更加多樣,如以投資分紅名義操作、默許親友掛名領取薪酬等。
江蘇省宜興市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主任劉亞民在擔任靖江園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期間,在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某某安排下,在該公司上市前出資40 萬元購買20萬股,并由他人代持,入股后通過股息分紅、配送干股、高價回購、非法參股、投資理財等操作,滾雪球般非法獲利1000 余萬元。去年10月,劉亞民被“雙開”。
深圳市發改委能源與循環經濟處原處長李鐳原本企圖用“一手批扶持資金、一手購買原始股”的方式瞞天過海。表面上,李鐳曾高調表示自己拒收現金、購物卡超過30次,金額累計超過400 萬元。但實際上他的目標是利益更大、更為隱蔽的股權。
一些領導干部透過扭曲的政商關系成為“影子股東”。相比直接開設“影子公司”,黨員干部充當“影子股東”進行權錢交易的違法手段更加多樣,如以投資分紅名義操作、默許親友掛名領取薪酬等。
早在2005年至2009年,李鐳就幫助某醫療公司向國家發改委申報產業化資助項目,助其獲得政府無償扶持資金2000多萬元。事后李鐳主動向該企業董事長梁某提出購買公司原始股的要求。梁某以每股5 元的價格向其出讓1 萬股原始股。后來李鐳通過將該股票套現獲利122萬元。之后李鐳又先后幫某科技公司、某環保公司向深圳市發改委成功申報政府扶持資金和政府投資項目。他故技重施,讓家人朋友或行賄人代持原始股,從中獲利550萬元。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2018年6月,李鐳因犯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
有的領導干部非法成為他人公司的股東后,不求馬上變現,反而更加賣力地為其公司“搭橋鋪路”謀取更多資源利益。
2021 年3 月,西藏自治區原工商行政管理局黨委書記、副局長趙世軍(正廳級)涉嫌受賄罪一案被提起公訴。趙世軍自上世紀90年代便走上領導崗位,結交各種“朋友”。2010年底,商人陳某找到時任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黨委副書記、廳長的趙世軍,請他為其公司合伙人楊某某、任某某安排工程項目,并向其贈送某公司30%的干股。面對陳某請托,趙世軍沒有拒絕,而是更加賣力地幫助匡某某、陳某等人在西藏各地市承攬道路建設、勞務分包和勘察設計等項目。趙世軍不僅收受上述人員房產、車輛、現金等折合人民幣共計3904 萬余元,其持股對應資產價值更是高達2492萬余元。
事實上,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中,領導干部通過“影子公司”牟利的仍占一定比例,應當進一步強化反腐震懾效果,讓還在“潛伏”的“影子公司”參與者明白: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