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勛
近日,四川作家成少成(原名郭子玖)的傳記小說《儒風遠播蜀輝煌:文翁傳》(下稱《文翁傳》)出版,該書以史料為綱,通過合理考證、演義,呈現了一個豐富立體的文翁形象。
文翁(公元前187 年—前110 年),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任蜀郡守,他在蜀中創立官辦學校,成為施行“有教無類”辦學方針的第一位地方官員,他清正仁愛、舉賢興教、勵精圖治,深受蜀地民眾擁戴,逝世于蜀中,被《漢書》列為《循吏傳》第一人,聞名天下。2020年,文翁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文化名人名單。
由于年代久遠,文翁其人其事多無法求證,郭子玖在接受廉政瞭望·官察室專訪時表示,目前關于文翁的研究爭議點不少,不少研究成果有待厘清,寫《文翁傳》時,自己秉持這樣的態度:史學性是傳記的根基,文學性是傳記的顏值,思想性是傳記的高度。
廉政瞭望·官察室:因為年代久遠,文翁的形象碎片化地存在于各種史料中,比如《漢書》《華陽國志》等,您在創作時,在搜集史料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郭子玖:最大的難題是史料考證。關于文翁的記載在史料中本來就稀少,加上有的記載說法不一,只能通過推理考證,取最符合現實邏輯的結論。
比如,關于文翁的出生時間,有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87年兩個說法,我深入研究后,覺得取公元前187年更加符合史實。史書說文翁在漢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這是一個定論,那么我們倒推,如果按照公元前156年的說法,漢景帝末年文翁最大也才十四五歲,之前他還有在家鄉舒縣任縣吏的經歷,顯然,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歷。
文翁石室的具體地址也存在爭議,有的學者通過考古認為石室有東、南、西三處,但我認為證據不充分,僅憑出土的幾塊碑文無法佐證這一事實,于是沒有采用這個說法,還是遵循一貫的說法,即文翁石室的遺址就在今天石室中學的位置。
廉政瞭望·官察室:尊重史實與延伸演義,怎么平衡?
郭子玖:寫事記物要在情理之中,我的態度就是,要有史學性的根基,文學性的顏值,還要達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可能當時蜀郡比較偏遠,關于當時人們生活細節的記錄特別少。我研究了漢代畫像磚,還有漢景帝、漢武帝相關聯的時代背景,并向專家請教了當時的社會風俗等等,力求最為真實地還原文翁的生活。
演義必須建立在真實、合理的基礎上。文翁是一代廉官,怎么突出他的廉,我通過一種共情的聯想,演義了這樣一個故事。他做縣吏時兒子想要一盞琴,但苦于無錢不能滿足兒子的需求,這時有人賄賂文翁,他內心是掙扎的,但出于公義與自律,他退了這些錢。
廉政瞭望·官察室:這應該才是一種真實的人性。
郭子玖:是的,清官不是天生就是清官,一定是通過種種教化、考驗和磨礪,最后做出正確的選擇。以前我在基層任副書記時,曾經有人到辦公室給我送了10萬塊錢。說實話,那時候自己也正是需要錢的時候,這個人給我送了三次,我心里也有掙扎,但還是被我拒絕了,因為這錢絕對不能收。我將這種心境投射到文翁的經歷中,這就是一種合理的共情吧。
他當縣吏時,惠民救災的一些措施雖然沒有史料記載,但是通過查閱資料,我發現文翁38歲到舒縣做官時,當地確實發生過大旱,文翁能通過察舉升遷蜀郡太守,應該是在舒縣救災有功,取得了善治成果。我認為,這就是合理的演義。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書中寫到了文翁任蜀郡守之后,制定了“一年而業,兩年而儒,五年大成,家詩戶書”的目標,他到蜀中來之前,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狀態?
郭子玖:其實我們說文翁以人文化蜀,讓蜀中“文化彌純,道德彌臻”,說的是他將中原儒學帶到了蜀中。
本來而言,蜀中之前也并不是文化荒漠,只不過,蜀中的文化是與中原完全不同的法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秦末漢初的戰亂確實給蜀中的經濟和文化造成了沖擊,文翁在這個時候進入蜀郡,第一功績是恢復經濟,第二則是將儒家文化帶進來,促使文化復興和融合。
廉政瞭望·官察室: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郭子玖:首先是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這直接關系到蜀人的生存發展問題。當時都江堰水系能灌溉到的地方不大,大致就是今崇州、溫江、郫縣一帶,彭州等地區還經常發生大旱。文翁拿出來自己所有的積蓄,廣募資金,還爭取到朝廷撥款。他擔心有貪官污吏從中撈油水,下令“治水錢款有限,若官吏有貪賄之舉,就地立斬不赦”,并且一刻也不耽誤地啟動工程。他率領民眾“穿湔江口”,擴大灌區1700多公頃,幾乎囊括了成都平原最優質的產糧區。湔江究竟是哪條江,現在也無從考證了,有人說是現在的蒲陽河,也有人說是青白江。總而言之,文翁大力治水,使蜀郡“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廉政瞭望·官察室:不少人都知道“文翁興學”,他創造的石室學堂,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學校?
郭子玖:可以這樣簡單地概括,就是一個官員任前培訓學校,學制兩年。因為當時蜀地條件比較艱苦,教室只能用石頭砌,所以叫石室。他還在旁邊修了時習、溫故兩個講堂,顯然是取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的涵義。溫故班相當于新生班級,時習班就是應屆畢業生,可以說,文翁開創了因材施教和分段教學的先河。
這些學生學完儒家經典后,優秀者被派送到京城繼續深造,回來后,德才兼備的被授予官職,其次被授予教民務農的鄉官,傳播禮儀和文化知識。比如文翁的學生張寬,最后成了揚州刺史,為官清廉勤政,造福了一方水土。
文翁的可貴之處就是破除了當時的階層隔閡,讓學習不再是王公貴族的特權,好學的平民子弟有了接受教育、跨越階層的機會。招來郊縣的平民子弟,文翁為他們免除了更賦徭役等等,自己出錢承擔他們的學費。這是仁愛精神的體現,一時,蜀中掀起了全民習文的風氣,班固在《漢書》中這樣評價:“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p>
廉政瞭望·官察室:如今,我們該如何認識和發揚文翁的精神?
郭子玖:文翁在西漢社會轉型時期,大興辦學之風,后來董仲舒提倡郡縣辦學,也是受到文翁的啟發。文翁把治蜀理想放到了壯大國家的大格局中,將官與學、政治與文化緊密聯系,并且使之耦合。一個外地人到蜀郡破除弊政,創新教育體制,他做的事情都是沒有先例的,缺乏參照物,這樣的壯舉需要能力、魄力和魅力。文翁的改革成就了其光輝人生,同時也為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我用四個詞語來總結文翁的精神:仁愛、廉平、創新、勤政。
廉政瞭望·官察室:當下的官員可以從他身上學習哪些優秀的品質?
郭子玖:我覺得文翁身上,最值得當下官員學習的有這三點。一是創新無畏的精神。文翁興學化蜀,朝廷其實支持不大,百姓無意配合,他敢于堅持推行,身上有一股固執勁兒,正是這樣,他創造了豐功偉績?,F在某些官員懶政惰政,缺的就是這種精神。二是有勇有謀的膽識。大膽推行新政策是前提,他還善于運用朝廷和社會資源,將司馬相如這樣的當地才俊納入麾下,展現了他的政治才能。三是循序漸進的思想。文翁推行新學,堅持先淺后深,一步一步來,不求激進,精耕細作,用十年時間,實現了興蜀大業?;鶎又卫硪彩且粯樱虻刂埔?,遵循客觀規律,不顧規律大開大合,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今天成都的文家場、思文場、石室中學是他留給后人的遺跡,精神上的東西,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挖掘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