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楊智淋 通訊員 胡嘉文
“來,來,對頭,就停這里。”近日,在位于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鐵血丹心廣場旁,面對剛開進來的3輛大巴車,45歲的引導員老陳有條不紊地引導他們停車。
“我白天在這里上班,下班回家后還能和家人一起打理民宿,不但有工資拿,年底還有分紅哩。”指著廣場前不遠處的一棟民宿,老陳笑著說。
老陳得實惠的背后源自該村今年年初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今年以來,隨著黨史學習教育的走深走實,前來王坪開展研學、旅游的團隊日漸增多,當地便搶抓機遇發展村集體經濟。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是合并村,該村股東身份確定工作復雜,在沙溪鎮紀委的監督下,該村確定了包括老陳在內的1000余名股東。目前,該合作社已實現收入40余萬元,產業帶動發展的效果逐漸顯現。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為監督保障村集體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通江縣紀委監委在專題調研的基礎上,持續開展過渡期專項監督,著力以監督的效力催生發展的活力。
“脫貧攻堅結束了,個別干部思想上有‘松氣歇腳’‘到站下車’的想法;個別鄉鎮理念辦法沒有更新,對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工作辦法不多,措施不夠。”
這是今年7月,通江縣紀委監委為摸清過渡期實際情況,通過專項調研發現的基層問題表現。針對上述發現的問題,通江縣紀委監委印發《開展專項監督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通知》,細化9項工作任務,明確將農業合作社、村產業基金投資入股、股權公益性資產后續管護等47項納入監督重點。
47項監督重點中,監督護航產業發展被置于突出位置。
在通江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干部謝福良看來,這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各級在產業發展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管好用好產業發展資金是防范化解廉潔風險的需要。另一方面,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通過監督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有助于形成群眾持續增收、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積極效果。”
明確重點的同時,為提升專項監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效力,通江縣紀委監委采取“1名縣紀委監委班子成員+1個紀檢監察室+若干派駐(出)機構或鄉鎮紀委”的“1+1+N”聯動監督模式,并以此聯動村級紀檢組織的“前哨”作用,圍繞前述47項監督重點和基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方面的問題開展督查。
“這就把領導班子成員的督促協調作用與紀檢監察室的聯系指導作用,以及派駐(出)機構和鄉鎮紀委的日常監督作用貫通起來,以此產生推動責任落實、做實基層監督的效果。”通江縣紀委常務副書記、縣監委副主任杜晟表示。
以老陳所在的王坪村為例,在“1+1+N”聯動監督模式的協作配合下,王坪村紀檢干部充分發揮宣傳員、監督員、信息員和守護員角色,對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立項、實施、資金運行、后期分紅進行“沉浸式”監督,確保了股東權益不受損、集體經濟發展有保障。
“通過我們實地走訪和查閱資料,發現你鎮仙人埡村存在集體資產情況不熟悉等問題。比如,26口堰塘只有少數對外出租,未有效利用,請你們立即整改。”日前,洪口鎮黨委收到了縣紀委監委發出的整改通知書。接到整改通知書后,洪口鎮立行立改。經查,資產情況不熟悉系村文書換人所致。26口堰塘中,除部分不具備條件的病險塘庫報水務部門整治外,其余正在對外招租中。
在杜晟看來,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要緊盯問題表現,通過監督的督促作用推動問題立行立改,形成有效的制度機制。
截至目前,通過前期專項監督檢查,通江縣共發現苗頭性問題113個,涉及鄉鎮19個,村(社區)22個,均已全部整改完畢。
鄉村振興涉及方方面面,在注入監督效力督促問題整改的同時,通江縣紀委監委還注重發揮服務保障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積極支持。
在以茶葉為主打產業的泥溪鎮馬家溝村,鎮村各級紀檢監察組織通過理順股權關系、監督政策落實、積極協調事項等多種方式,助力該村800余畝茶園取得良好發展態勢。
像馬家溝村這樣集中優勢資源,發展集體經濟的村居在通江還有很多,紀檢力量的注入正成為當地產業振興發展的積極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