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 潔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筆者通過實踐總結出以下幾個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基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還可以初步了解古詩詞的內容。例如,《小池》韻律和諧,押韻規則,特別適合朗讀和背誦。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誦讀《小池》,并結合注釋初步了解詩的含義。這一過程是誦讀的初讀環節,目的是促使學生對古詩產生初步的認知。其次,教師可以播放《小池》的朗讀音頻,帶領學生聆聽,前兩次可以讓學生小聲跟讀,后兩次播放的時候則可以跟隨音頻的斷句節奏和情感大聲朗讀。以此使學生正確誦讀古詩,了解誦讀的側重點。最后,教師讓學生富有感情地誦讀,然后進行同桌之間的互讀評價和感受交流,隨機選擇幾名同學來進行朗讀或背誦。再選擇幾名同學進行點評,分析背誦的同學斷句是否正確、感情是否飽滿等。這樣反復誦讀的形式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感受意境時,我們常常用詩情畫意來形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畫與詩進行有效結合,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例如,在教授《靜夜思》時,在誦讀環節完成之后,讓學生根據對該詩的理解進行繪畫。學生可以自己思考、品味詩詞中蘊含的意境,從而將畫面落到筆尖進行勾勒。學生在聽到繪畫這一要求時,都會很感興趣,描繪窗外清幽的月光和簡潔的屋內場景,感受到詩句中冷清寂寞的意境以及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拿著自己的作品,一邊朗讀《靜夜思》,體會“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自主地理解詩句,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春曉》之后,可以補充其他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如《游園不值》《題都城南莊》《絕句》《惠崇春江晚景》等。這些作品皆是描寫萬物復蘇的春天景色,風格各異,且詩文的內容比較簡單,易于學生理解。教師補充課外詩文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讀一讀,感受詩中內容,分析詩文特點。學生會發現關于春天的詩文大多都包含花草樹木或動物,如“沙暖睡鴛鴦”“春江水暖鴨先知”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這些課外詩文也進行背誦,這樣在寫作中,提到春天,不僅知道“春眠不覺曉”,還可以利用更多的詩句豐富自己的習作。
合適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適合的教學氛圍。例如,講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或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思念親人、懷念家鄉的感情。對于古詩詞教學,不應該局限于一種形式,可以組織多種實踐活動,如古詩文鑒賞大賽、古詩文詞句接龍大賽、古詩文知識大賽等,有利于學生詩詞庫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