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賀敏 首都師范大學
每每翻開《論語》,常常慨嘆:“真字字珠璣!”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三十多歲打破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開啟私人教育、平民教育之路。孔子的弟子人數眾多,來自不同的階層,年齡及個性差異可謂極大。正是大變革的時代,沖破一切的豐富靈動的教育實踐,凝聚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
以語錄體匯集而成的《論語》,有很多精辟的教育名言傳誦至今,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尤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在孔子看來,學有不同的層次,“知之”“好之”“樂之”可以看作由低到高的三種境界。任何一種學問和技能,初學者只是了解皮毛,如果淺嘗輒止,不能掌握根本,只能稱為“知之”。有的人不滿足于對知識的粗淺了解,希望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接近真相,有這樣的意愿,加上不懈的努力,就成為“好之者”。通過不斷的有意識的學習,增長了學識,磨煉了意志,加強了自我修養,升華了精神境界,對于自然、社會和自我,都有了準確的把握,由此不斷產生樂學的需求。這正是學的目的,學最終回饋給我們的是精神上的愉悅感,正是這種愉悅感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樂之者”。
“樂之”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知之”“好之”“樂之”也是人生的寫照。青少年時期,人們耽于玩樂,學習是苦差事,多為被迫,很少發自內心需要,是為“知之”。中年時期,由于生活和工作所需,人們多“好之”。“知天命”之年,看盡世事紛爭,名利追逐已不重要,此時的學發自內心對真理的追求,沒有功利,充實而愉悅。因此,“樂之”也是一種自由自覺的人生態度。
孔子是“樂學”“樂之”的榜樣。他常以自己孜孜不倦學習的態度鼓舞弟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在眾多弟子中,孔子認為顏回是最好學的。顏回如孔子般樂觀、積極、謙虛,更重要的是顏回能夠安貧樂道,即使在窮苦、憂愁、窘迫的惡劣環境中,也能夠快樂地追求學問和事業,精神的豐沛超越了物質的困頓。
所謂學有法。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又說:“溫故而知新。”
春秋時期,學生的學習內容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任何一門技藝,若想熟練掌握,適時的“習”至關重要。“習”不僅使掌握“學”的內容成為可能,學習者還因自我能力的增長而產生趣味和愉悅,新知舊識不斷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學習之路豁然開朗。傳說中趙氏的先祖造父就是因為熟練掌握“御”,也就是駕車的技能而始封趙城。“習”的日積月累,帶給學習者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有這些知識和技能所產生的社會效用,使學習者展現自我價值成為可能。由此,學習者必然愿意付出艱苦的努力,成為“好之者”“樂之者”。
當然,孔子不提倡死學。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除了“學”和“習”,還貴在“思”。學了什么、怎么學的、為什么學、如何能學得更有效率,這些都要“思”。一味地死學而不深思,會陷入迷惘而不可知,沉淪于被動的思考而沒有實際行動,會陷入虛無懈怠,善學者應正確處理學與思之間的關系。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有可能達到學習的最高境界。
學習是廣泛的概念,學習內容絕不僅僅限于書本知識。在孔子的眼里,人最重要的是思想修養的提升,《論語》中許多重要的論述,往往是針對養成人的品德修養而言的。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自身不僅應該成為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好之者”“樂之者”,更應該成為修習高尚道德情操的“好之者”“樂之者”。只有成為幼教事業的“樂之者”,才能每天面對瑣碎的幼兒一日生活,耳畔時時縈繞幼兒的喧囂與吵鬧,卻能甘之如飴。
想成為任何學問和事業的“樂之者”,不經過一番苦修是很難達到的。對于幼兒而言,重要的是種下“樂學”“樂之”的種子,開啟“樂學”“樂之”的方向和道路。幼兒教師成為“樂之者”,幼兒才有可能成為“樂之者”。
所謂教亦有法。孔子說:“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重視啟發式教學,善于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最為經典的是關于“聞斯行諸”的例子。子路問:“聞斯行諸?”孔子說:“你有父親和兄長在,怎么能聽到什么就行動呢?”冉有也問:“聞斯行諸?”孔子說:“聽到一個道理就干起來吧。”同樣的問題,不一樣的回答,因為孔子了解弟子的性格:子路行事膽大、莽撞,需要有人提醒,三思而行。而冉有做事退縮不前,需要鼓勵和前進的勇氣。再如弟子問“仁”。孔子給顏回的答復是:“克己復禮為仁。”顏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數次稱贊:“賢哉回也。”這是孔子對“仁”最根本的解釋,孔子認為顏回完全能理解,這樣的回答體現出孔子對顏回的信任與贊賞。子貢問“仁”,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是個生意人,家境富裕,想要做些仁善之事,但是苦于沒有方法,所以孔子教他從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讱。”司馬牛言多浮躁,孔子用“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來告誡他,要腳踏實地,少說多做。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者、師者,與弟子亦師亦友。
假使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愿意經過努力成為“樂之者”,做好幼兒的榜樣,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階段特點,循著生活和自然的規律,善于啟發幼兒的智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營造一種“學樂”“樂學”的氛圍,與幼兒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預見幼兒未來都可以成為“樂之者”。
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二十多歲以博學聞名,三十多歲開創私學,五十多歲帶著弟子周游列國,晚年專心從事教育工作,編纂《春秋》,整理《詩經》,對歷史、詩歌、音樂都有深入的研究,終其一生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其弟子亦是賢者輩出。可以說,孔子是生活即教育的最早踐行者,也是終身教育的開拓者。愿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人生、學習和事業的“樂之者”,讓“樂學”在全社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