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濤
管理大于經營會影響企業發展,但現在很多企業的問題在于管理遠遠滯后于經營。
這兩年,有一些觀點甚為流行,管理大于經營會影響企業發展是一類,重文化、輕管理是一類。
提出類似觀點的文章在華為內部也引起過巨大爭議。有一位華為高管問我怎么看,我的回答是,這至少是概念上的混淆。
中國企業現在經營上存在的問題絕大多數不是管理大于經營,而是管理遠遠滯后于市場、滯后于經營。
許多企業在所謂的“機會窗”時期,一味想著搶風口,蘿卜快了不洗泥,幾乎把全部戰略資源都押注到外部,押注到市場的單邊突進上面。然而,司空見慣的是,當歡呼聲四起時,企業內部卻危機四伏。
為什么改革開放40多年了,我們真正經營走向全球化的企業卻只能以個位數計?
這一問題本質上就是管理的薄弱,是管理在理念和制度層面與西方公司的巨大差距。這是我們必須要有的清醒認知。
前不久去華為北京研究所交流,負責人告訴我,研發員工晚上常加班,所長和人力資源主管經常晚上10點左右去看望大家。我將此信息告知任正非,任正非說:“你告訴他們,要給大家送點吃的喝的,每人送一杯咖啡,罐裝咖啡也行。”我回答,他們是這么做的。
20 多年前,任正非經常晚上10 點左右到華為研發辦公室,和大家“吹牛”“畫餅”,展望未來,也會吆喝大家出去吃夜宵,或者在每個人桌上放一個漢堡和一罐可樂。也有人回憶說,老板會給大家燉一大鍋湯帶到辦公室。
這是管理嗎?當然是。這樣的管理多點好還是少點好?當然是多點好,多多益善。
管理包含一套理念體系、制度與流程體系,同時它也是一連串的管理動作的連續體。關鍵在于:
第一,知行合一。制度忠實于理念,管理行為忠實于理念和制度。
第二,理念必須是對的,制度必須是良制,管理行為必須服從于企業的價值創造,服從于激發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服務于組織的健康發展。
制度的第一屬性是激勵人、解放人,第二屬性是約束與管控。良好的管理無疑是在釋放“人性善”與約束“人性惡”兩方面達成了動態平衡。因為事實上,人會變,制度會自演化,良制很容易失去彈性、喪失活力。制度的第二屬性常常會掠食第一屬性的空間,使管理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管控至上,控制成為目的本身。
這樣的管理不是所謂“管理大于經營”的問題,而是管理的扭曲和變形,是良制向劣制、惡制的異化。
管理異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制度從雙屬性大幅傾斜為以管控為主,管理者的行為模式趨于防御和保守,趨于安全第一,趨于衛生型和防衛型,無限放大人性惡的一面,花大功夫圍剿并企圖消滅一切組織病菌,而不是以解放生產力為主要指向。
二是管理流程日趨復雜嚴密。
三是大多數管理者追求過程最優,為過程負責而忽視結果導向,從“以客戶為中心”變異為“以過程為中心”。
還必須看到的是,許多企業的所謂“管理大于經營”其實是一種偽現象。表面上管理制度疊床架屋,規章、規則一套又一套,但是由于缺乏頂層設計,不愿意投入成本“買管理”,或者企業家本人自以為是,拒絕擁抱科學管理,導致企業要么“左邊漏水,右側補洞”,要么“一人患病,人人吃藥”,管理制度與管理行為充滿了矛盾、沖突以及盲目性和隨意性。
管理的落后(弱管理或亂管理)而不是“管理大于經營”造成了許多企業的困境,這才是中國企業今天普遍存在的基本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