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矣可 王嗖嗖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8月17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做好金融穩定發展工作問題。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會議中提到的“三次分配”就像一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溫柔之手”,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于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20世紀80年代,厲以寧教授在北大分享關于如何用股份制思想解決國有企業改革問題。關于“三次分配”這一理論,在國內最早是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始院長厲以寧教授提出。1991年,他在《論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響收入分配的三種力量”,指出道德力量是超出市場機制與政府調節的力量之外的第三種可以影響收入分配的力量。
“如果說市場機制的力量主要對收入的初次分配發生作用,政府的力量既對收入的初次分配發生作用如‘事前調節’,又對收入的再分配發生作用如‘事后調節’,那么道德力量則對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結果發生作用。”
在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與市場經濟》一書中,厲以寧對這一概念又做了進一步闡釋。收入不應只有市場、生產要素進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強調節、引導慈善事業的“三次分配”,通過“三次分配”可解決收入分配難題。
如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厲以寧教授始終關注與研究的問題。在2018年出版的《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一書中收錄的他于2017年發表的論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當中,厲以寧教授深刻分析了“富強”的內涵與現實意義,并提出“爭取實現最大的制度紅利——社會和諧紅利”。
“第三次分配”是相對于“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而言的。市場主導的分配是“第一次分配”,是指在市場發揮調節作用情況之下,參加工作或進行投資的人,按市場規律取得自己的那一份收入。但由于每個人獲得的收入多少不一,總會形成收入的差距,而收入差距過大是不利于社會和諧的,于是就會有“第二次分配”。
政府主導下的收入分配是“第二次分配”,是指政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政策等進行收入調節。總的來說,對于收入少的人征收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對于財產較多的人征收財產稅(如房產稅),對于貧困戶則給予津貼、補助等,都屬于“第二次分配”。政府通過收入的調節來縮小社會上的收入差距。
第二次收入調節以后,社會上還存在較大收入差距,這時就進入“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通常是指基于道德力量作用的收入再分配,包括通過社會公益事業把人們捐贈的錢財用于幫助低收入家庭,也包括人們自愿從事的幫助低收入家庭脫貧的捐獻,如幫助孤寡老人、病人、殘疾人、兒童,還包括人民自愿提供的各級各類學校的獎學金等。此外,在針對洪水、地震、泥石流、長期干旱的地區救災活動中,也會有不少人或向慈善機構捐獻,或自行向受災群眾捐款,這些都屬于“第三次分配”的范疇。
在2015年發表的《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厲以寧教授專門列出“重視‘第三種調節’——文化調節”這一小節來強調“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他指出,人類在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出現之前主要靠道德力量進行調節,有了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后,道德調節也在發揮作用。
厲以寧在1999年首次出版的《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一書中指出:雖然這種分配是一種資源的、非強制性的收入轉移,但并不是同市場與政府完全沒有關系的。
它能為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等事業出力,結果必將有助于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人們對于“第三次分配”的自愿程度也會受到社會規則的影響。因此厲以寧表示,凡用于公益事業的捐獻,應該免稅,讓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財產用于公益事業。
收入分配問題,事關人民切身利益,也關乎改革發展穩定之大局。“第三次分配”也越發受到高層和各方關注。此次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再次釋放出重要信號,要進一步擴展“第三次分配”的范圍,增加個人捐贈的規模和總量,將潛力發揮出來,還需要制定好相關的制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