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 寧
組織無產階級群眾,組織勞動人民卻始終是這個革命無比深刻的、久恒的特點,始終是革命勝利的條件。把千百萬勞動群眾組織起來,這是革命最有利的條件,這是革命取得勝利的最深的泉源。正是由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這個特征,在斗爭進程中就涌現了這樣一些領袖人物,他們最能體現以前的革命從沒有過的一個特點,即組織群眾。也正是由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這個特征,出現了雅·米·斯維爾德洛夫這樣一位首先是和主要是組織家的人物。
…………
如果我們看看這位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一生走過的道路,馬上就能發現,他的卓越的組織才能是在長期斗爭中鍛煉出來的,這位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所具有的大革命家的一切優良品質,都是他在各個時期最艱苦的革命工作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在活動初期,他還完全是個青年,那時,他剛有了政治覺悟,就全心全意地從事革命了。在這個時期,即20世紀初,斯維爾德洛夫同志已經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的突出的典型:他拋棄了家庭,拋棄了資產階級舊社會的舒適生活和習慣,全心全意投身于革命,在幾十年的漫長歲月里,從監獄到流放地,從流放地到監獄,磨煉出了使革命者能經受住長期考驗的那些品質。
這位職業革命家一時一刻也沒有脫離過群眾。沙皇專制的條件曾迫使他和當時所有的革命家一樣主要從事秘密的地下活動,但就在秘密的地下工作中,斯維爾德洛夫同志也始終同先進工人肩并肩、手攜手地共同前進,而這些先進工人恰好是從20世紀初就開始接替知識分子出身的老一代革命家了。
就是在這個時候,先進工人成百成千地參加了革命工作,磨煉出了進行革命斗爭的堅強意志,沒有這種堅強意志,沒有同群眾的牢固聯系,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是不可能勝利的。斯維爾德洛夫同志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長期進行秘密工作,但像他這樣一個人還一直參加斗爭,從不脫離群眾,從來沒有離開俄國,始終同優秀工人一起行動。盡管對革命者的迫害迫使他同實際生活隔絕,他仍然把自己鍛煉成了不僅是受工人愛戴的、對實際工作十分熟悉和精通的領袖,而且是先進無產者的組織家。有些人,特別是我們的敵人或動搖分子,常常認為,職業革命家一心一意地進行秘密工作的這種特點會使他脫離群眾,可是雅·米·斯維爾德洛夫進行革命活動的榜樣,正好向我們表明這種看法是十分錯誤的。其實相反,正是那種通過多次坐牢,多次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所表現出來的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造就出了這樣一些領袖,我們無產階級的精華。有了這種忠誠,再加上識別人才和進行組織工作的秉賦和才能,就鍛煉出來了大組織家。雅·米·斯維爾德洛夫只是通過秘密小組,通過革命的地下工作,通過秘密政黨(誰也沒有像雅·米·斯維爾德洛夫那樣完整地體現了這個政黨),只是通過這個實踐的學校,通過這一途徑,才成了第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頭號人物,才成了廣大無產階級群眾的頭號組織家。
同志們!凡是和我一樣天天同斯維爾德洛夫同志一起工作的人,都特別清楚,全靠他的非凡的組織才能,我們才取得了我們至今都引以自豪而且完全有理由引以自豪的成就。他使我們完全能夠同心協力地卓有成效地進行無愧于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群眾、符合于無產階級革命要求的真正有組織的工作,沒有這種團結一致的有組織的工作,我們就不會有任何成就,我們就不能克服過去和現在所遇到的無數困難中的任何一個困難,就經受不住過去和現在所遇到的無數嚴重考驗中的任何一次考驗。
【題解】
本文選自列寧1919年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緊急會議上的講話《悼念雅·米·斯維爾德洛夫》一文,標題為編者所擬。雅·米·斯維爾德洛夫1885年出生于一個手工業家庭,年輕時受工人運動影響投身革命斗爭,并親自組織了多次政治示威游行,且被沙皇政府多次監禁,在蘇共歷史上的很多重要關頭都堅定地站在列寧的一方,是列寧的親密戰友,布爾什維克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1919年因西班牙大流感逝世,終年34歲。斯維爾德洛夫逝世后,列寧親自發表演說悼念這位革命戰友,并將其稱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
斯維爾德洛夫最為出色的領袖特質就是他的組織能力,列寧在文中也反復強調了這一點。這位20多歲便參與十月革命的布爾什維克中央代表,很早就展現出了出色的組織群眾的特質。在《斯維爾德洛夫傳》中記載,凡是他出現過的地方,工人們都會十分堅決和有組織地進行革命斗爭,即便警察和密探拼命追捕,工人們都自覺維護這位領導者,使他們總是抓不到這個出色的“暴動”組織者。即便如此,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依然有14次被捕,前后有12年多過著牢獄和流放的艱苦生活。
列寧指出,組織無產階級群眾始終是革命無比深刻的、恒久的特質,始終是革命勝利的條件。這個特質是從哪里來的?列寧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他“一時一刻也沒有脫離過群眾”。只有真正地深入群眾,成為與群眾水乳交融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喚醒群眾,讓群眾聯起手來戰斗,這是群眾對“自己人”的信任之源,也是對無產階級政黨的信任之源。后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的群眾路線,可以說是對列寧這一觀點的現實延續。(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