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 余珍磊
如果學習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是他們自己的精神需要,那么,學習就會成為一種歡快的、愉悅的行為,而且學生的體驗也是幸福的,其樂融融的——樂學才是一種可持續的學習行為。為了使學生樂于學習,語文課堂首先就應該“活”起來。何謂“活”?那是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一項高效的學習方式,一份精妙的教學設計,一陣高漲的學習熱情……
在語文課堂上,充滿智慧的趣味不僅能帶給學生學語文的快樂和興趣,更能帶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課外的延展和思考。要使低年級課堂“趣”得有智慧,把教材中的語文要素“盤活”,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做到以下四點。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缺位的童年必定是有缺憾的。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要注重趣味性,通過融入一系列可“玩”的趣味元素,讓他們的語文學習變成一種生機盎然的、享受的、愉悅的過程。
現在使用的統編教材已經大大增強了趣味性,如在稍顯枯燥的拼音教學中增設了有趣的兒歌、巧妙的識字環節;語文園地中具有豐富的板塊內容;文本中可愛、吸引力強的插圖、傳統文化的無痕滲入等。但如何創造性地“用教材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升趣味性,依然是語文老師需要思考和改進提升的。
比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第二和第三課時的教學中,可以運用可愛的卡通人物來串聯零碎的學習任務,或采用教材中本來就有的小海豚形象,或借用課外的小猴樂樂形象,使教學過程中各板塊的過渡不僅自然有趣,還能讓學生對下一階段學什么內容萬分期待。可見,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只要稍加包裝,就會使學生在學習時躍躍欲試、萬分投入,讓他們有“這節課真好玩”的感覺。低年級的課堂除了采用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外,一些有聯系的小游戲、兒歌、謎語等是不是也可以運用起來?中高年級該如何包裝,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國學小知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我想,在如何有效又有趣地串聯一堂課這點上,教師們是可以繼續深入思考下去的。
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語言是語文課堂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若能使教師的語言變得生動有趣,那么語文課在學生眼里也會變得有魅力、有吸引力,甚至能夠引導他們接收更多的新內容。在課堂上,有學生用“學”組詞“學霸”,學生的回答很貼近當下的生活,是多么有意思啊。但如果老師能適時評價“你知道什么是學霸嗎?如果你好好學,認識更多字,就會成為一個小學 霸。”就更好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不僅以生為本,還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甚至在之后的教學環節中,遇到回答準確精妙的學生,適時點評“哦,我找到了我們班的小學霸,原來就是你啊。”也會讓同學們會心一笑。所以,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與教師的趣味性語言密不可分。如何使我們的評價語言睿智、有趣,是教師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努力修煉的。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認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新內容的同時,應當有有意識地與舊知識相勾連,在新學中溫故,在溫故中學新,只有在不斷鞏固、回憶中學習,才能收獲最大的教學效果。
如在“語文園地二”第一課時教學中,老師可用聲母泡泡排隊的形式出示聲母表,學生一定會看得很有興致,然后老師在學生一片新奇中及時提問:這與我們之前學的順序哪里不一樣?此時學生開始在老師的引導下回憶,并與舊知進行比較,發現不同點。在回憶過程中,學生進行了觀察、思考,自然而然于無形中提高了思維整合能力,讓知識得到了鞏固和加深。
第三課時字、詞、句運用部分,老師可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相同韻母的字,之后再與前面的識字2相勾連,出示《金木水火土》讀一讀,評一評,這看似是對舊知的鞏固復習,然而卻并不止于此。把這首兒歌放在此時出示,這就又挖掘出了文本中新的點——押韻。盡管老師在課堂上未具體深入講押韻,卻給一年級學生播撒了語言的美:哦,原來把相同韻母的字放在結尾,讀起來就會有節奏感。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學到了新的知識。
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學科,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學習能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生活經驗對他們的語文學習至關重要。因此,只有打開生活通向課堂的那扇門,才能使語文教學擁有最鮮活的課程資源,使課堂教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在“語文園地二”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老師可在引導學生看書本上的課程表之后,再展示學生自己班的課程表,通過對兩張課程表的對比,學生發現了不同的課程名稱,認識了更多的字。在識字之后,老師再出示在學校里、馬路上、道路旁等各地方的牌匾,讓學生火眼金睛找一找剛識得的字,由于這些牌匾是學生經常看到卻不一定會留意的,這就成了最鮮活的課程資源,學生邊學邊用,又在用中學,識字便事半功倍了。
教學“語文園地二”第三課時,老師可在指導學生正確運用量詞后,再設計一個“我會說”的環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我的房間里有什么”,從字詞到句,又從書本到實際生活的運用,能使學生在運用量詞的過程中真正有所得、有所獲。
對于《剪窗花》這首兒歌的教學,老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拓展延伸,通過對中華剪紙的視頻介紹、喜鵲在中華文化中的內涵講解等,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這么做可謂“潤物細無聲”。老師甚至可以當場邊讀兒歌邊剪窗花,一氣呵成,學生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可得到享受,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思維拓展、發散式思維這些關鍵詞似乎在數學等理科教學中提到的頻率較高,其實在語文這門人文類學科中,思維的拓展也很重要。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局限性的同時,進行有條理地拓展思考,對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有益的。
統編教材“語文園地三”中用“車”組詞,就畫出了淺顯的思維導圖,每一條支線都串聯出一排相關的詞語,讓學生在思維延展的同時學會歸納整合,使思路更加清晰。那么,“語文園地二”第一課時教學中也可以這么做,如把生字組成的詞語用花朵開花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最后用“學”組詞又采用花瓶插花的形式,每一根枝條上開出的花都是同一類別的詞語,這樣的設計顯得特別精妙雅致,學生能夠緊緊地跟著老師的思路完成一個思辨過程。
我想,這樣的形式在今后指導學生閱讀、開展習作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學生在寫作文時常犯的毛病不就是東拉西扯沒有主線嗎,甚至面面俱到沒有主次詳略。若把思維導圖運用到習作教學中,指導學生畫圖,砍掉細枝末節、加粗加壯主干,這就比列提綱更直觀了。具體如何實施,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思考。
總之,教學相長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一個理念,只有通過不斷實踐和摸索,不斷總結我們在課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各種創新的點融入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憶中學、在用中學、在辨中學,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潑,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就一定會興趣盎然,而其中的語文要素也會被真正“盤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