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信 陸喜云 陳佳秋 陳 俊 俞 志 尹樹捷 姚雅沁 安樹青,3*
(1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501;2 廣西荔浦市自然保護地保護中心,廣西 荔浦 546600;3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河流型濕地是河流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綜合體,是生態環境中動植物棲息地和居民親近自然的重要生態空間,是內陸和河流之間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紐帶(倪田, 2009; 馬廣仁, 2016)。20世紀70年代,由于河流環境遭到破壞,部分國家將城市濕地空間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遲新德等, 2007)。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頒發了“推進自然型河流建設”法規,提出要保護河流原始生境,同時創造出優美的自然景觀(曹仲宏等, 2010)。美國頒布《自然風景河流法》,將具有優美風景和特殊意義的河流列入保護名單中,以立法的形式保護河流原始生境(Ferguson, 2010)。德國通過“多自然河流”理念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以水邊作為生物棲息地的核心,將河流建設成近自然狀態,從而營造陽光、生物、植物、土壤等和諧共生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姜正實等, 2008)。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對河流型濕地的規劃設計工作起步較晚。90年代后,我國引入了國外的生態學相關知識,并加大了對國內城市規劃設計、河流濕地及風景園林等學科的研究,大量的河流生態設計工程運用于河道生態恢復中,使得我國在河流型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例如:1979年,我國首次提出“大水利”的理論,提出充分利用河流的生態資源與環境對河流進行綜合治理(劉樹坤, 2003);2003年,我國提出“生態水工學”的工程理念,指出水工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修正(董哲仁, 2003);隨后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水工程生態研究所,著重加大了對河道景觀生態的設計工作(王正超, 2014)。
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大量專項資金投入河流景觀設計中,也衍生了許多對河流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優秀作品,例如內蒙古額爾古納國家濕地公園、廣東翁源滃江源國家濕地公園等。在此背景下,加強河流型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研究,切實有效地修復和保護河流濕地顯得尤為重要。河流型濕地公園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生態資源的有機循環,盡量做到自給自足,基礎設施盡可能采用環保材料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擔(劉依婧, 2018)。以廣西荔浦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為例,以修復和重建河流生態系統為前提,設計創作良好的城郊河流濕地景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恢復濕地公園原始生境;輔以科普宣教、科研監測及構建基于生境保護的道路和科研宣教的景觀小品,促進荔江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并為河流型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提供理論價值與技術支撐。
荔浦荔江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廣西桂林荔浦市西南區(24°22′35′′~24°29′01′′ N,110°13′22′′~110°22′49′′ E),以荔浦市南部荔江干流為主體。據《2015年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可知,荔浦市北接架橋嶺山脈,東連大瑤山余脈,處于珠江流域源頭區和大瑤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向東毗鄰南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其生態區位極為重要。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699.99 hm2,其中,濕地面積為391.28 hm2,濕地率達55.90%(不含稻田濕地)。濕地類型主要為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洪泛平原濕地、喀斯特溶洞濕地和人工濕地(稻田濕地)。永久性河流濕地是濕地公園主要的濕地類型,河流水質良好,水生植被豐富,兩岸及洲灘植被豐茂,自然河流形態保存良好,是鳥類、魚類、兩棲類動物重要的棲息地,也是沿岸居民重要的飲用水源。
根據廣西荔浦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的河流屬性,將濕地公園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圖1)。

圖1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布局Fig.1 Layout of Li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1)濕地保育區。面積為580.27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82.90%。其主要功能是開展自然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局部恢復、棲息地保護與恢復、水源涵養與水質保護等工作,以提升水環境質量和動植物棲息生境。
(2)恢復重建區。面積為74.20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9.60%。其主要功能是開展地帶性植被保護與修復工程、退耕還濕工程、鳥類與魚類棲息地營造工程、農業面源污染處理等工作,以恢復鳥類棲息地生境與濕地公園的原始生境。
(3)合理利用區。面積為45.52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6.50%。其主要功能是開展濱水休閑體驗、戶外濕地科普宣教、巖溶濕地體驗、生態果園觀光體驗等工作,并配套建設科普宣教與生態游覽相關設施,以提升游客對濕地公園的體驗感。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一廊連帶、心聚多點”的總體空間結構(圖2)。從濕地恢復、地域特色、道路體系等方面出發,結合場地風貌,設計打造具有濕地生態保護、科普宣教、休閑健身等功能的城郊河流型濕地公園。

圖2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總體空間結構Fig.2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of Li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2.2.1 一廊一廊即建設沿荔江山水風光走廊,荔江沿岸山林環繞,一泓江水將周邊自然環境有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山水風光走廊。在保護的前提下開展生態旅游活動,讓游客環繞在生態之美中,切身感受大自然散發的魅力,讓游人在幽靜休閑的環境里感受自然、親近自然。
2.2.2 一帶一帶即沿三河河形成的自然風光帶,利用優美的自然風光,建設濕地生態長廊,結合濕地植被和生境的恢復,讓游客感受濕地文化底蘊,近距離接觸大自然。開發水上游覽線路,泛舟水面,體驗濕地、品味健康人生。觀賞水生浮游植物、沼澤森林、候鳥群落,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倡導健康、休閑、運動的理念,發展康體休閑運動,利用現有建筑功能置換,設置志愿者服務中心、健身康體俱樂部等。
2.2.3 一心一心即建設綜合公共服務中心,作為核心區域,管理服務區具有展示、教育、休息、咨詢、服務功能的接待中心,包括管理用房、游客休息區、購物區、緊急救護站、簡餐廳等,為游客和管理人員提供便利。
2.2.4 多點多點即包含多個重要節點,重要節點均沿生態島、保護站等主要通道設置,以打造功能性強、景觀特色佳的場所。通過建設保護管理站,加強對濕地公園的管理和維護,通過水系的梳理和植被的恢復,營造一個適宜動植物棲息的生態島。
河流型濕地的生態恢復是指對已經退化或即將消失的河流濕地采用生態修復技術進行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或重建,使其恢復原有的生態服務功能(陸健健等, 2006)。針對現有河道水流緩慢、部分河道存在水草等淤積物、河道變窄等問題,通過疏通濕地公園內被阻斷的河流,恢復區內水系循環,進而恢復河流功能。水系改造包括清淤疏浚、生態滲濾島工程,緊緊圍繞濕地公園地形及自然環境特點,立足于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圖3)。通過種植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等植物實施水生植被恢復工程,承擔凈化濕地管理設施生活污水尾水、豐富河道植被、改善濕地動物棲息生境等功能。
3.2.1 魚類棲息地恢復魚類棲息地是指魚類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態環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總和,包括其完成全部生活史過程所必需的水域范圍,如:魚蝦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以及連接不同階段水域的魚類洄游通道等(楊宇等, 2007)。通過在荔江實施急灘、深潭、險灘、河汊、溪流等生境修復工程,其中包括地形塑造、水流調控以及沙基、礫石基的填充、維管束植物的恢復系列工程,為急流型、底棲型、淺水型魚類提供生存場所。荔江流域沿線建有較多的漫水壩,漫水壩破壞了河道整體的連通性,造成魚類洄游困難。在漫水壩上建設人工魚道,利用橫隔板(水泥墻/石塊/魚道砌塊等)將魚道上下游的總水位差分成許多階梯,在水流對沖與擴散消能作用下,改善水流流態、降低過魚孔流速,使魚道水流條件較好,為魚類洄游提供通道(圖3、圖4)。

圖3 生態保護修復設計Fig.3 Desig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圖4 魚道構建措施Fig.4 Fishway construction measures
3.2.2 鳥類棲息地恢復河流型濕地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為鳥類提供了適宜棲息和覓食的環境,不同鳥類對植物的利用方式不同(張皖清等, 2015)。按照鳥類的生態種群主要分為游禽、涉禽、鳴禽、攀禽、猛禽和陸禽6類。荔江濕地公園鳥類種群以涉禽和鳴禽、攀禽為主。通過對受損區域內植被的恢復和地形的塑造,給鳥類塑造良好的生境,營造喬木-小喬木層、灌-草層闊葉林等復層植物群落,種植掛果類植物吸引畫眉(Garrulax canorus)、黃腹山鷦鶯(Prinia flaviventris)、灰 鹡 鸰(Motacilla cinerea)、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等鳴禽、攀禽。塑造多變的地形,淺灘、沼澤濕地為白鷺(Egretta garzetta)、牛背鷺(Bubulcus ibis)、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等涉禽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圖5)。

圖5 鳥類棲息地設計Fig.5 Bird habitat design
科普宣教的目的是宣傳河流濕地功能價值、向游客普及濕地相關知識、弘揚河流濕地文化,根據濕地公園的自身特點和宣傳教育對象,明確科普宣教的主要內容、建設重點和展示布局。在濕地公園內開展科普宣教,建設濕地科普宣教中心、濕地宣教長廊,宣傳并鞏固濕地公園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的項目成果,增強周邊民眾濕地保護意識。
4.1.1 濕地科普宣教中心濕地宣教中心位于城區南郊,結合周邊河流濕地的濕地景觀,整合資源發揮聚集優勢,成為濕地公園對外宣傳的窗口、荔浦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平臺和游客服務中心,發揮濕地宣教中心的公益價值;同時也成為荔浦市市民的戶外休閑、濕地體驗的后花園,在保護濕地、開展濕地宣教的同時,改善民生。
4.1.2 濕地宣教長廊濕地宣教長廊不僅是人們與濕地美景親密接觸的串聯通道,更是激發人們認知濕地、喜愛濕地、保護濕地的“進步階梯”。在長廊內開展野生動植物觀察和認知活動,增加游客的濕地知識及體驗,提高其熱愛自然、保護濕地的意識。濕地展牌或櫥窗等可作為濕地活動宣傳、濕地藝術作品的展示長廊。
科研監測工作能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濕地公園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濕地生態系統的監測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張慧等, 2016),通過開展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濕地資源、水資源等科研與監測工作,建立濕地資源調查與檢測檔案,并采取相應的濕地保護管理措施。
為滿足群眾休閑鍛煉的需求,結合防洪堤進行規劃設計,將維持生命環境的元素融入到道路規劃中,打造一條獨特的荔江“綠脈”,這是一條可以將環境功能、服務功能最大化的通道。考慮到濕地生態功能和流域整體的生態安全,從濕地生物的棲息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在不破壞濕地公園保育區的前提下,考量場地特征,盡量保持道路的親水性原則,豐富濕地公園的游覽內容,增強戶外科普宣教功能。
考慮到游客和自行車騎行者的休閑景觀線路,道路鋪裝的寬度控制在2.5 m。道路鋪裝是指在人工建設環境中,使用人工材料或自然材料對已有設計的路面通過不同的方法再次鋪設(劉愛弟, 2020)。例如:采用透水瀝青跑道材料,道路兩側在現有竹林的基礎上,搭配特色濕地植物和景觀小品,讓游客在慢行中感受濕地。
環境景觀小品是景觀中的點睛之筆,一般體量較小、色彩單純,對空間起點綴作用。在公園內設計有特色的景觀坐凳、導視標識系統、休憩亭、自行車驛站等(圖6),能為訪客提供在濕地活動中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務。

圖6 景觀小品中不同的休憩亭設計Fig.6 Different rest pavilion design in landscape sketch
城郊河流型濕地是促進城市公共空間和生態環境保持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間物質和水域相連的紐帶。荔江國家濕地公園是典型的城郊河流型濕地,其規劃設計以生態濕地恢復與重建為主,在滿足城郊防洪需求的基礎上,恢復河流濕地的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河流廊道的作用,在濕地內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空間,并營造具有濕地科普宣教功能的地域人文景觀,從而滿足城市居民游覽觀賞濕地的需求。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為荔浦市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引擎,成為荔浦市經濟與環境發展的一個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