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清
(江蘇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學,江蘇 南通 226000)
與初中英語人教版相配套的課件在網絡上有很多,甚至某一個課時都能下載到好幾十個不同發布者發布的課件,這給廣大教師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嚴重影響了少部分教師,如果他們只是下載下來參考參考,并根據自己課堂設計的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或重新制作,是有好處的,如果直接拿到教室里就給學生上課,其效果可想而知[1]。
以上描述的現象在當下初中英語教學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影響了教學效果,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在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大力提倡的今天,我們的課堂設計、課件制作,應該結合學生的學情、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創造性地設計并制作課件,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魯子問教授歸納得好:在語用知識傳授與整合式學習中發展語言能力;在中外文化認知與跨文化溝通中發展文化品格;通過課堂提問設計促進思維品質發展;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習能力發展。我們在課堂設計中就要做個“有心人”,在實踐中踐行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
本文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如何根據特定學生群體的特點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本單元話題為“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主要談假期去的地方。要學習的句型是: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Did you go to…? Yes, I did./ No, I didn’t.要學習的短語是:stayed at home; went to New York City; visited my uncle; went to summer camp; went to the mountains;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useums.
第一課時由這樣幾個部分組成。
1a.讀圖:將活動與圖搭配
1b.聽力:將以上活動與“誰”做的搭配。
1.stayed at home _____ ;2.went to New York City ______; 3.visited my uncle ____;4.went to summer camp _____;5.went to the mountains _____;6.went to the beach ______;7.visited museums ______。
1c.對話:根據以上內容兩兩問答。
A: 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B: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2a.聽力:聽另一段對話,完成表格(填去的地方)。

People Places Grace New York City (Central Park)…… ……
2b.聽力:以上對話再聽一遍,進行肯定或否定判斷(Yes, he did./ No, he didn’t.)。

Did you……? Yes, I did. No, I didn’t.Grace go with anyone?go to Central Park?buy anything special?Kevin play volleyball?……
2c.對話:根據以上聽力內容,兩兩對話。
A: Grace,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B: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A: Oh, really? Did you go with anyone? B: Yes, I went with my mother.
教材顯然是通過兩個層次共六項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用一般過去時的特殊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來詢問對方到哪里度假。
網絡課件一般都是按教材活動編排順序為序,做成PPT,在PPT中加入一些圖片,如說到紐約,就出現紐約市圖,說到海灘,就出現海灘圖,有些課件在導入部分加入了英文歌曲,歌曲與旅游相關,還有的課件在這六項活動結束后,進行了語言點的講解,如一般過去時的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句型。
如果直接將這類課件拿來上課,是否能激發自己學生的興趣,是否能適合自己學生的認知,是否能提升自己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是否能提高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些都可能是問題。
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調整,抓住關鍵點:Where did you go? Did you go with anyone? Who? What did you do or see there? 緊緊圍繞學生暑期去過的地方用英語交談。
上此課之前有為期一個星期的軍訓時間,筆者布置學生在此期間與家長聯系,將暑期中去過的地方的照片發來,每位同學至少準備一張,但不得超過三張,圖片上要有地方、人(自己、家人或朋友),有活動更好。選定后發給筆者,筆者將圖片按學習小組分組,每個同學一個文件夾,文件夾名為該生的姓名,整理完成后拷在教室的希沃系統里。同時,給每位學生選定了一張,打印出來。
分析:讓學生談自己所做的事情,應該會比較感興趣,而且是出去旅游,他們會比較樂意展示給同學們看,用圖片的方式幫助學生介紹,聽得到、看得見,同時可以開拓其他同學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可能還能接觸到他國文化或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助于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
開始上課了,筆者直接導入新課:You’ve prepared the pictures you visited this summer.In this class we’ll talk about…(Students: the places we visited.)
筆者叫了一位學生,問: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生答:I went to Thailand.以此為例,請幾位學生上講臺打開他們的照片,介紹他們去的地方,筆者可以幫助不太會表達的學生:“This is…….I went to…….”有的學生講起來很興奮,也講得很好:“I went to Thailand with my parents.Thailand is beautiful.We enjoyed many kinds of delicious food there.Is it interesting?”
之后,筆者發給每位學生一張他們自己的照片,請他們在小組里向其他成員介紹去的地方。
分析:示范很有必要,耐心幫助不太會講的學生也很重要,但是這一環節里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由于詞匯量的限制,會遇到一些地名或事情不會用英語表達,這就要考驗作為教師的知識,甚至教師會陷于尷尬的境地,這種設計雖然比用教材按部就班地教來得冒險些,但是卻在課堂上不時生成所產生的效果和帶來的快樂,是教師不可以為了課的保險而棄之的。筆者在這種情況下,愿意承認自己的無知,然后利用希沃系統強大的互聯網查找功能,這些問題便不成問題,與學生們一起探討未知,反而才是學習的真諦所在[2]。
兩位學生就兩幅照片進行交流,輪流問: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go with anyone? Who did you go with? What did you do or see there?
交流完成后,每小組中選擇一對學生上講臺向全班 展示。
有學生說:
A: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B: I didn’t go anywhere.I stayed at home.
A: What did you do at home.
B: I did my homework.Sometimes I read my favourite books and watched TV shows.What about you?
A: I visited my aunt?
B: Where does your aunt live?
A: Linzhi.
B: Really? It’s a very beautiful place.
分析:這個環節涉及更多的句型和更多的內容,區別于前面環節的單句表達,有段落表達的意思,以訓練學生的聽與說的能力。結果下來,學生們用了教材中的絕大部分詞組,如stay at home;visit my aunt;go to the beach;go to mountains等。
接著在學習小組內交流并討論如下話題:What’s your dream place to go? Why?
每小組推薦一位學生代表小組展示。
有小組代表說:My dream place is Changdu.I want to see the Nujiang River.The road to Changdu is dangerous.I like risking very much.And the city is very small but beautiful.Girls there are pretty and boys there are handsome.I want to see them.
分析:這個話題有一定的討論意義,每個學生都可能有自己的與他人不同的選擇,這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表達,不人云亦云,能表達主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筆者將教材上的六項活動作為書面作業來讓學生們完成。
分析:教材的安排其實就是聽前準備、聽中測試、聽后說說,就是個聽力練習,所以筆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書面練習,或者本節課的一個效果測試。
新課程標準對于教材的定位并不如以往任何時候,它不再那么唯一,不再那么不可替代,不再那么經典。教師要敢于去調整、選擇、刪減,教師要敢于去質疑。教師要認真解讀教材,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學情,利用好教材,使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與學的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