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上海建工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01)
上海軌交 14 號線是連接市中心區和東西部地區的軌道交通骨干線。其中,中心城區的黃陂南路站是 14 號線與 1號線的地下換乘站。站點位于金陵西(中)路下,西至重慶南路,東到黃陂南路。主體規模 343.836 m×30.000 m,地下二層結構,坑底深約 17.09 m。
黃陂南路站西端頭井基坑深度約 18.57 m,坑底位于第 ⑤ 1 層黏土層中,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圍護結構選用1 000 mm厚地下連續墻(工字鋼接頭),北側墻長 34 m,墻趾位于第 ⑤3-1 層粉質黏土夾黏質粉土層中;南側墻長39 m,墻趾位于第 ⑤3-2 黏質粉土夾粉質黏土層。成槽后采用 800mm 厚 TRD 工法作為止水帷幕,其加固深度 48 m。局部 TRD 加固無法施工區域采用 MJS 加固補全。
1.2.1 工程地質
經工程勘察,擬建場地位于古河道地層分布區域,在深度 80.45 m 范圍內地基土屬第四紀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沉積物,依據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巖土工程勘察規范》(DGJ 08—37—2012),按其沉積年代、成因類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的差異,可劃分為 7 個主要土層,其中:第 ①1-1層雜填土;第 ②1 層灰黃色粉質黏土;第 ③ 層灰色淤泥質粉質黏土,含 1 個夾層第 ③ j 層灰色黏質粉土;第 ④ 層灰色淤泥質黏土;第 ⑤1-1 層灰色黏土,第 ⑤1-2 層灰色粉質黏土,第 ⑤2 層灰色黏質粉土夾粉質黏土,第 ⑤3-1 層灰色粉質黏土夾黏質粉土,第 ⑤3-2 層灰色黏質粉土夾粉質黏土,第 ⑤3-3 層灰色粉質黏土夾黏質粉土;第 ⑦2-1 層灰色砂質粉土,第 ⑦2-2 層灰色粉砂;第 ⑨ 層灰~青灰色粉砂。各土層分布較穩定,具有成層分布的特點,缺失上海地區統編地層第 ⑥ 層硬塑狀粉質黏土層,第 ⑦ 層層頂埋深有一定起伏。
1.2.2 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按照地質形成時代、成因和水理特征,劃分為潛水含水層、(微)承壓含水層。本工程地下水主要為賦存于淺部土層中的潛水、⑤2 及 ⑤3-2 層中的微承壓水、第 ⑦ 層中的承壓水。
上海地區潛水分布于淺部土層中,埋深一般離地表面0.3~1.5 m,年平均地下水水位埋深離地表面 0.5~0.7 m。由于潛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入滲及地表水逕流側向補給,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影響,淺部土層中的潛水位呈季節性波動。勘察結果顯示,本工程地下水靜止水位埋深一般為 0.90~3.10 m(相應標高約 2.43~0.25 m)。
擬建場地第 ⑤2 層黏質粉土夾粉質黏土及第 ⑤3-2 層黏質粉土夾粉質黏土層均為微承壓水含水層。根據上海地區經驗,第 ⑤2 及第 ⑤3-2 層中的微承壓水水位埋深一般約3~11 m,均低于潛水水位,并呈周期性變化。第 ⑤2 層微承壓水水位穩定埋深約 6.39 m(相應標高約 –3.30 m)。
本工程西端頭井基坑施工涉及 ⑤2 層微承壓水。經詳勘,擬建場地局部區域第 ⑤2、第 ⑤3-2、第 ⑦、第 ⑨ 含水層存在連通情況。
(1)黃陂南路站西端頭井距南北高架新承臺最近處約1.1 m,承臺原有樁基為 PHC 管樁,樁長 44~49 m。TRD止水帷幕深度為 48 m,與管樁深度接近,且距離管樁又近,TRD 加固施工時需確保承臺及樁基安全。
(2)TRD 工法樁設備高度 10 m 左右,但緊鄰的高架凈高影響 ,TRD 施工的場地面積和高度受限制影響施工連續性,加固施工質量決定了止水效果以及降水對周邊環境影響。
在黃陂南路站西端頭井地墻施工結束后,考慮到地墻坍方等因素,在距地墻外側 1 m 位置施工一排 800 mm 厚TRD 水泥土攪拌墻,墻深 48 m,由于端頭井地墻南側 TRD施工受到橋臺基礎的影響無法施工,則在無法施工區域采用 MJS 工法施工,使止水帷幕能形成有效封閉,其樁位距地墻 50 cm,樁深 48 m。TRD 加固與地墻相交區域無法形成搭接的,也采用 MJS 工法施工進行封閉。
TRD 加固施工時主要針對高架及地表進行沉降監測,監測點位布置見圖 1。

圖1 監測點位布置圖
(1)TRD 加固條長度約為 21 m,考慮到距離高架承臺及樁基較近,TRD 加固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將加固條分為 3 段進行施工,每段長度約為 7 m,通過減小加固長度的方式,方便施工場地布置并減少對周邊環境影響。
(2)安排挖機進場開挖預埋槽,清除障礙物和表層雜填土,TRD 主機行走區鋪設鋼板等加固處理措施,確保樁機和切割箱的垂直度。
(3)切割箱自行打入時,按設計要求嚴格控制漿液配比,適當減少挖掘液的注入量,保持混合泥漿處于高濃度、高粘度狀態,以便應對地層突變和地下水影響。本工程固化液水灰比為 1.2,水泥摻量為 25%。
(4)施工過程中通過安裝在切割箱體內部的測斜儀,對墻體進行垂直精度管理,保證墻體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250。
(5)后序成型墻體應搭接已成型墻體約 50 cm,搭接區域應嚴格控制挖掘速度,使固化液與混合泥漿充分混合、攪拌,搭接施工中須放慢攪拌速度,保證搭接質量。
(6)施工結束拔出切割箱時,注漿泵工作流量應根據拔切割箱的速度作調整,防止孔內產生負壓而造成周邊地基沉降。切割箱起拔過程中同步注入相當于切割箱體積的水泥固化漿液,進行填充。切割箱全部拔出后一段時間,再進行二次補漿。
(7)施工過程實時監測 TRD 加固體施工影響范圍內高架承臺和地表沉降點,根據監測數據及時調整 TRD 加固施工速度、漿液參數等措施,必要時對加固體進一步分段減小影響。
西端頭井基坑在開挖前進行了降水試驗,坑內采用 YG 1作為抽水井,坑內采用 Y 1、坑外采用 G 1 為觀測井。期間,YG 1 抽水井流量由最初的 1.24 m3/h 逐步減少約 0.68 m3/h。停止抽水,進入水位恢復階段。試驗期間,坑內觀測井水位埋深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見圖 2。

圖2 抽水試驗期間,觀測井水位埋深歷時曲線
由圖 2 可知,基坑內抽水穩定后,坑內觀測井 Y 1 水位降深為 9.09 m,水位埋深為 14.49 m,達到安全水位降深要求。停抽后,坑內觀測井 Y 1 水位恢復較慢,30 min 水位恢復 0.60 m,恢復比率為 4.6%;100 min 水位恢復 1.10 m,恢復比率為 8.5%;200 min 水位恢復 1.80 m,恢復比率為 13.9%。
此外,試驗期間同時對坑外一口觀測井 G 1 進行了水位觀測,其水位基本無明顯變化。TRD 止水帷幕達到了預期效果。
TRD 加固從 2017 年 11 月 30 日開始,12 月 21 日結束。從監測數據來看,加固區附近的地表沉降點變形區間在 0.53~3.50 mm 之間。鄰近的高架立柱沉降 GJ 10 變形為–0.57 mm,GJ 14 變形為 2.16 mm。沉降數值遠遠小于報警值(10 mm)。地表沉降和高架立柱沉降曲線見圖 3、圖 4。

圖3 地表沉降變形曲線圖

圖4 高架立柱沉降曲線圖
(1)黃陂南路站西端頭井目前已經完成底板結構施工,降水及周邊環境變形控制理想,TRD 止水帷幕很好地滿足了基坑開挖承壓水降壓要求。
(2)工程采用 TRD 工法,滿足了低凈空條件和低環境影響度要求,通過合理的施工組織安排,將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3)深基坑施工歷來是各方重視的工程重大風險之一,其中基坑支護更是重點關注。本工程 TRD 工法作為深基坑止水帷幕措施的成功運用,為類似條件下的基坑支護體系提供了成功的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