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舟(青島東盛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綠色生態發展是我國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從2007 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開始,生態文明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戰略和政策方面已全面推進。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提高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山東省濟南市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以下簡稱“先行區”)總面積 1 030 km2,南起小清河、北至徒駭河、東至章丘、西至齊河,是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先行者、先試者和排頭兵。先行區是濟南市由“大明湖時代”向“黃河時代”邁進的重要承載地,肩負著打造實力新區、活力新區、生態新區、文化新區、商機新區的重要使命[1]。先行區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注重科學規劃、統籌建設、協調推進,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先行區規劃建設的全過程,走出一條綠色、集約、智能、低碳的特色規劃建設之路。先行區通過建立綠色生態指標體系,提出了綠色生態改造的方向和對策,為最終實現先行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理論指導。
綠色生態系統包含的因素極多。因此,構建綠色生態建設指標體系需注重層次性。綠色生態建設的指標體系需反映一個區域的結構、功能、協調度及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可加強“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參與,最大限度地促進環境與社會、資源與經濟四維平衡發展,最終促進國際一流生態城區的建設。
1.1.1 指導性與可操作性原則
在設計指標體系時,選取對先行區建設具有指導意義的指標,考慮理論上的完備性、科學性和正確性。數據選取應客觀、真實,避免指標間的重疊和簡單羅列。指標還應具有可操作性,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統計基礎,又要確保所選指標變量必須是現實生活中可測量得到或通過科學方法聚合生成的。
1.1.2 普遍性與特色性原則指標體系既參考納入通用的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和國內外先進城區普遍采用的綜合指標納入,以便全面展現先行區建設涉及的各個領域,并利于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比較和推廣。也考慮先行區自身的資源稟賦,突出自身城區生態環境特色。
1.1.3 整體性與相關性原則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可度量和反映先行區復合系統的發展特征。各項指標之間具有相互關聯性,統籌統領先行區綠色生態建設,促進環境、社會、資源與經濟等多維平衡發展。
1.1.4 可達性與前瞻性原則
指標體系應全面考慮目標近期的可達性和遠期的前瞻性。
1.1.5 以人為本的原則
強調公眾參與建設宜居環境,完善先行區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諧社會。
根據生態城區指標體系的要求[2]及先行區的實際情況,采用大數據分析、頻次統計、理論分析法創建先行區綠色生態建設指標體系。
頻次統計法對目前現有相關指標體系、綠色生態評價研究報告等為基礎進行頻次統計,并篩選出頻次較高的一般指標。理論分析法對先行區已有規劃、區域綠色生態的內涵、特征進行分析綜合,選擇納入重要的發展特征指標,結合先行區特點和城市規劃建設實踐,并根據先行區建設重點進行指標篩選和創建,最終得到具體指標體系。指標實踐中,階段性評估反饋、不斷優化完善。先行區綠色生態建設指標體系技術路線如圖 1 所示。

圖1 先行區綠色生態建設指標體系技術路線
選取了 7 個國內城市級指標體系、10 個國內典型生態城區的指標體系[3]進行綜合分析。指標體系研究對象具體如表 1 所示。

表1 指標體系研究對象
根據對各研究對象的一級指標的分析研究,以環境、資源、能源、交通、建筑為各指標體系的高頻一級指標內容,在選取和構建先行區指標體系一級指標時,應涵蓋高頻指標對應內容。同時,先行區擁有得天獨厚的“黃河+濕地+森林”生態特色,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擔負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使命,因此,在進行一級指標構建時應充分結合本地特色。
綜合上述分析,經過篩選、優化與總結,構建出以水為脈的生態韌性之城、持續高效的資源集約之城、幸福宜居的品質文化之城 3 個一級指標。如圖 2 所示。

圖2 先行區綠色生態建設一級指標
其中,“以水為脈的生態韌性之城”旨在加強生態空間保護、改善區內環境質量、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在原有的環境指標中體現先行區生態特色;“持續高效的資源集約之城”旨在加強各類資源利用、提升產業動能轉換,結合原有的資源、能源指標,體現先行區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特色;“幸福宜居的品質文化之城”涵蓋建筑、交通指標內容,并體現先行區智慧、綠色、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根據指標體系研究對象的綜合分析,1 個一級指標所包含的二級指標為 25 個為宜,二級指標需與一級指標相呼應。其中,自然環境、能源利用、低碳產業、水資源、固廢資源、城市服務 6 個指標為各研究對象共同關注的重點二級指標。因此,二級指標體系應涵蓋上述 6 個指標,且 1 個一級指標對應二級指標不宜超過 5 個。結合先行區已有規劃、區域綠色生態的內涵、特征,提出自然環境、生態安全、生物多樣、城市應急、低碳能源、水資源、固廢資源、低碳產業、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文脈傳承、智慧管理、城市服務13 個二級指標,并按照已構建的一級指標進行合理歸類。如圖 3 所示。

圖3 先行區綠色生態建設二級指標
根據上述研究對象,統計和篩選出現頻次為兩次及以上的指標,統計結果如表 2 所示。

表2 生態城區指標頻度統計分析結果
在上述 45 項高頻指標中,刪除指標間內容重復和明顯不適用于先行區的指標。再根據指標間的相關性,精簡指標間關聯性強的指標。結合適用對象及先行區建設特點,補充生態優先、資源集約、智慧綠色等方面的先行區特色指標,最終提出適合先行區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的 40 項指標,并按照已構建的一、二級指標進行歸類,具體如表 3 所示。

表3 先行區綠色生態建設指標體系
指標值的確定有以下幾個途徑。① 已有國家標準的或國際標準的指標,結合先行區實際稟賦,優于或采用規定的標準值。② 參考國外具有良好綠色生態特色城市的現狀值。③ 參考國內城市的現狀值,結合先行區情況,進行趨勢外推,確定標準值。④ 結合先行區現有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規劃,提出標準值數據。
40 項指標中,先行區結合本地特色及先進發展目標,新提出綠色生態建設指標 6 項,分別為重要功能區生態監測覆蓋率、濕地保護率、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搭建城市大數據管理運營平臺、綠色生態理念推廣、制定韌性城市計劃,占總指標數的 15%。各一級指標均涵蓋新提出指標,確保指標體系的先進性,以指導先行區綠色生態城區創建工作。
利用互聯網等媒體廣泛宣傳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等綠色生態建設的科學知識,大力推進綠色生態建設,滲透綠色生態建設理念、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綠色生態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增強全民的生態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全民的生態道德和價值觀,形成人與自然共存的和諧生產生活方式。將綠色生態意識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綜合教育和終身教育,是提高全民生態文化素質的重要戰略手段[4]。
綠色生態建設不僅需要提升道德水平,更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出臺相關的政策及法律法規,通過宏觀調控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實現綠色生態建設法制化、制度化。同時,要加強執法檢查,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法律尊嚴,對違反綠色生態建設的行為進行依法查處。
政府牽頭統一協調,各部門負責具體實施。建立、規劃和實施綠色生態建設各項工程,要及時研究解決區域生態建設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協調各方利益,積極支持區域建設發展。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將綠色生態建設規劃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根本上減輕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實現環境資源對經濟建設的可持續支撐。要把綠色生態保護作為發展的約束和引導條件,以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為支撐,轉變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節能、節水、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為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是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先行區將綠色生態建設作為城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搭建三級綠色生態建設指標體系,設立 40 項綠色建設發展具體指標,實現先行區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整體優化、協調,將先行區建設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綠色生態城區。在創建綠色生態城區的過程中,先行區應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堅持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并重的原則,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企業的生產能力,積極改善社會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