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非物質文化藝術;現代設計;教育;整合
非物質文化藝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將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進行整合并傳遞給學生,是教學者的責任與義務。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藝術充滿魅力,需要加強對其的探究與感悟,更加充分地領悟非物質文化藝術的獨特韻味,這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與融入現代設計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與現代設計教育整合是
非物質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方式非物質文化藝術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心血,是各族同胞流傳下來的,能夠被視為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與其相關聯的實物或場所,涉及范圍甚廣。
傳統的舞蹈、戲劇、手工藝、戲曲等均囊括在非物質文化藝術中。為保障非物質文化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社會各界都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而在教育中,這體現在將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相融合,讓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相碰撞,產生特殊的化學反應。
在利用非物質文化藝術開展設計教育時,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藝術這一模塊的深入研究與應用,不僅能提高受眾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理解,也能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對非物質文化藝術資源的有效運用能更好地啟發受眾的藝術意識與創新能力,使其學會將非物質文化藝術融入自身的藝術設計作品中,不僅能增進其學習體驗,更有助于發揮教育的作用,讓受眾在非物質文化藝術的作用下開展更高層次的藝術教育學習。基于此,在進行非物質文化藝術探究時,應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探索有效的整合策略,將二者更好地進行融合。
二、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整合性研究策略
(一)構建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相融合課程體系
在現行藝術教育體系中,教育課程的優化是教育改革過程的重要環節,關系到現代設計教育是否具有前瞻性與創新性。一部分人在聽到“非物質文化藝術”這一名詞時,思想還停留在一種較為固化的模式中,而現代社會處于新媒體時代,現代設計教育采用的也多為新媒體設計形式,新媒體的運用必然推動著文化藝術形式的創新與呈現方式的變革。設計作為最具前瞻性的行業,是否能將弘揚非物質文化藝術作為當前設計教育中的一部分進行重點研究,成為當下需要深入討論的課題。目前,藝術教育在創新性上存在不足之處,教學者需重視設計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應用[1],重視創新、前衛元素與傳統非物質文化藝術的結合,使其不斷碰撞、嘗試,并加以融合,構建具有特色的設計教育體系。
在從前的設計教育內容中,較少涉及非物質文化藝術,因此設計教育具有一定局限性。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相融合可以讓設計教育資源更加形象立體,有助于拓展現代設計教育的內容,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的融合。在優化后的設計教育體系的支撐下,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發揮現代設計教育的價值,有效地培養受眾對文化藝術的欣賞能力,提升受眾的綜合藝術素養。基于此,應該加強對設計教育課程體系的優化重構,將非物質文化藝術教育深度地融入現代藝術教育中。
(二)開展非物質文化藝術主題教育活動
主題教育是具有綜合性和目標性的教育模式,對探究學習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主題教育適用于開展設計教育活動。為了更好地整合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可以從非物質文化藝術的重點入手,設計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例如,設計一個傳統節氣與設計教育相結合的主題,用設計手法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節氣,如采用平面設計招貼,手繪傳統節氣海報,設計關于傳統節氣的動畫、包裝等方式,引導受眾在參與主題教育時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質文化藝術的魅力。這不僅加深了受眾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印象,更能使其在主題教育活動中提取傳統文化要素并進行創作。
(三)將地域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相融合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地域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人民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理解并不相同,不僅在藝術形式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中國非物質文化藝術門類繁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僅承載了我國各族人民最質樸的生活狀態和歷史的發展脈絡,也承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原生態的藝術形式最為簡樸,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的起源,是社會生活最真實的反映,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其多樣化的呈現形式為廣大研究人員提供了豐富的素材[2]。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非物質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均有所不同,在將研究非物質文化藝術教育與現代設計教育相融合時,要重視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域非物質文化藝術加以研究,并將其融入現代設計教育中。這不僅能展現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教育課程,更能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藝術教育資源。例如,蘇繡、評彈、茶道、傳統醫藥、刺秀等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均是民間傳承下來的藝術。這些都是具有藝術研究價值的歷史文化瑰寶,是先祖們在長期豐富多彩的創作中凝練而成的傳統非物質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心血和結晶。
在提取地域非物質文化藝術作品時,要不斷深入挖掘更豐富的地域非物質文化藝術。例如,在研究蘇繡作品時,mrzeon+xiGpeb8p49spgIQ==要對其繡品面料、色彩進行提煉,對其不同的繡品種類加以分析,對人物、花鳥、風景、靜物、建筑物等繡品表現形式有進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還應對蘇繡的藝術呈現形式熟稔于心,提煉其色彩運用規律、配色方式、針線表現手法等,并采用現代設計手法加以結合,實現傳統藝術與現代化藝術的結合[3]。又如,在研究茶道時,要研究茶文化的歷史、茶道承載的形式、飲茶的受眾群體,了解茶文化的內涵,將這些要素在現代設計教育中加以提煉、運用。再如在研究傳統醫藥時,應對醫藥古籍加以研究,可將古籍中的傳統草藥以現代設計的形式加以呈現,共同探究傳統醫藥背后的美學與理念對現代設計教育具有的意義。
(四)將非物質文化藝術與實踐教學相融合
在現代設計教育中,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為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藝術教育與現代設計教育的融合,可將實踐教育作為重要的承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藝術教育資源融入現代設計教育中。例如,在現代服裝設計教育中,可以根據服裝設計教育的特點,將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傳統服飾的特色等非物質文化元素加以提煉,運用到服裝設計中[4]。在開展廣告設計教育時,可以將傳統文化藝術視覺符號加以提煉,對設計作品承載的藝術內涵予以表現,融入廣告設計作品中,向大眾傳達相關的信息內容,創作出具有非物質文化藝術特色的現代設計作品,幫助受眾加深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理解,提高受眾的設計實踐創作能力。在開展景觀設計教學時,也可借鑒古代非物質文化藝術元素,將現代戶外景觀藝術與傳統文化藝術相結合,充分運用傳統文化藝術中具有美感的元素,進行再次創作。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思想底蘊將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從而達到生態合一的效果。
三、結語
在時代的更替中,非物質文化藝術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在探究非物質文化藝術時,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對歷史、科學、美學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研究人員要腳踏實地建立起傳統非物質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在現代設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構建非物質文化藝術與設計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實現非物質文化藝術傳承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現代設計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