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指警戒分隊或哨兵執行任務的固定處所。哨所通常駐扎或設立在邊境前沿或其他需要警戒的敏感地區,其中邊防哨所主要負責邊防的防衛、防務,保證國家安全、領土不受侵害,并承擔防止和打擊非法出入境等任務。
本期《關注》講述了東極哨所、河尾灘哨所、昆木加哨所、神仙灣哨所等哨所的故事,此外還有很多特色哨所。希望以下“盤點”,能讓讀者對哨所的艱苦環境有更多了解,也向邊防軍人、守哨官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北極哨所組建于1969年6月,位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村,是我國最北端的哨所。
伊木河哨位于祖國“雄雞”版圖“雞冠”頂端,地勢偏遠,氣候惡劣,最低氣溫達-57℃,冬季大雪封山,一年中有近半時間與世隔絕。
三角山哨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屬高原地區。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主席曾到“三角山哨所”慰問戍邊官兵,并現場聽取戰士們講述哨所門前由烈士妻子種下“相思樹”的故事,囑咐他們“為祖國站好崗、放好哨、守好邊”。2015年2月16日,習主席又回信勉勵官兵“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再立新功”。
“拉則拉”藏語意為“神仙居住的山口”。拉則拉哨所位于西藏山南海拔4088米的雪山之巔,建在懸崖峭壁之上。
“詹娘舍”藏語意為“雪山孤島”。詹娘舍哨所組建于20世紀60年代,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4620米。哨所四周皆為85°坡度的懸崖峭壁,在半空中用鋼筋水泥撐起的高腳屋中,只有一間10平方米的宿舍和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儲藏室兼廚房,周圍是一圈起保護作用的鐵柵欄。哨所風大,官兵站崗需要腰拴背包繩,防止被狂風卷下山崖。
“卓拉”藏語意為“亂石堆放的地方”。卓拉哨所組建于20世紀60年代,位于西藏海拔4687米的陡峭山壁,長年風雪不斷,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三分之一。該哨所矗立云霧間,也被當地軍民稱為“掛在天上的哨所”。
“乃堆拉”藏語意為“風雪最大的地方”。乃堆拉哨所組建于1965年,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側,海拔4400米。這里風雪雷霧四季不斷,每年平均有4個月大雪封山,有時達半年以上,大霧籠罩長達200多天。
支普齊哨所組建于2013年,位于西藏阿里地區,距首都北京7200公里,成為全軍距北京最遠的哨所。
阿拉山口哨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氣候極為干旱,屬于溫帶荒漠類型。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夏季最高氣溫48℃,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阿拉山口又是有名的大風通道,僅8級以上的大風,年平均多達180天。
紅其拉甫哨所組建于1949年,在祖國版圖最西端,位于新疆轄內5100多米的高原,高寒缺氧,空氣稀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斯姆哈納邊防哨所組建于1962年,位于新疆帕米爾雪域高原,是中國最晚告別陽光的地方。這里高寒缺氧,飲用水稀缺,大風冰雹隨時襲擾。
華陽礁哨所組建于1988年,哨所所在的華陽礁位于尹慶群礁的東端,距離祖國大陸1000多公里,是中國駐守的最南端的南沙島礁,對永暑礁起前哨式拱衛作用。


昌馬河哨所組建于1959年,位于甘肅玉門關外祁連山深處,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平均每天刮風10多個小時。武警甘肅總隊執勤支隊六中隊官兵長年在這里守護著昌馬河水庫的安全。
編輯/朱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