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孩蘇春熙出生在吉林延邊,朝鮮族,高中畢業,正值豆蔻年華。
蘇春熙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漢語,她漢語和朝鮮語都說得非常好。要知道,當時朝鮮族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人不算多。
“文革”動蕩剛剛過去,一切秩序都在恢復中。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前夕,國家擬舉辦一次全國民族工作展覽會。展會上的解說員,需要抽調各地少數民族的優秀代表擔任。朝鮮族只有兩個名額,她被選中了。
于是,蘇春熙告別邊城,乘火車來到北京,在中央民族文化宮接受培訓。半年培訓結束后,她和其他103位少數民族學員一起,開始了為期四年的展會講解工作。
因為都是各地選送的佼佼者,又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無論站在哪里,她們都是令人注目的焦點。經常有相機鏡頭對準她們,也有記者采訪她們,她們很快也就習以為常了。
1980年的一天,中央民族文化宮又來了幾名攝影師。指導老師選了四位女孩配合拍照,蘇春熙便是其中之一。她精心地梳了頭,系了個朝下的領結,素凈、淡雅。
四位女孩中,還有一位是來自湖南土家族的女孩黃其萍。她身著民族服裝,發辮盤在頭頂,佩著別致的花飾。這些裝束連同她們淺淺的笑意,后來都成了大眾熟知的影像。
幾年后,土家族女孩黃其萍回到湖南工作。中央民族文化宮的負責人出差到湖南,送給她一張新版的貳角錢,她方才知道自己的肖像與朝鮮族女孩蘇春熙一起,被印在了人民幣上。
國家面貌日新月異,她們也繼續優秀著。蘇春熙結束講解員任務后,回到了家鄉工作,在1987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黃其萍則在湖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了20多年,后擔任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
她們很少提及這件事。蘇春熙結婚前并沒有給男友說過,結婚后偶然說起,丈夫一臉驚詫:“不會吧?咱家還有個大明星!”直到有一天記者來家里采訪,他才相信。
21世紀初,黃其萍到上海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提到她就是當年的“人民幣女郎”,注重無形資產的上海記者來采訪時,她云淡風輕,一如往常。后來有精明的商家想請她當形象代言人,被婉言謝絕了。
當年,隨著人民幣的發行和高頻流轉,蘇春熙和黃其萍曾是不折不扣的、名滿天下的女孩。可貴的是,多年以后的今天,她們仍是當初那個少女,樸實、美好,沒有一絲改變。
(黃靖琪薦自《風流一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