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北故宮有一幅怪畫《峰虎圖》,多年來引發無數爭議,主要有三大疑問:一是畫家為什么要把一只老虎畫成夾著尾巴的喪家犬模樣?二是畫的名稱為什么叫《峰虎圖》?三是這幅畫為何能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入藏故宮?
先來看看這幅畫:一只老虎,瘦骨嶙峋,身體蜷縮著,眼神中流露出恐懼。畫面的右上角是一只山里的野蜂。原來昔日威風凜凜的山大王誤入野蜂的領地,被蜇得無力招架,叫苦不迭,只能夾著尾巴撓臉,一副狼狽相躍然紙上。堂堂百獸之王——一只大蟲,竟然被一只小蟲嚇蔫兒了!
這幅怪畫的作者是清代杰出的繪畫大家華巖(一作華喦),他工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畫動物尤佳,并且善書、能詩,時稱“詩、書、畫三絕”,是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華巖把一只猛虎畫成恐懼可憐的模樣,或許與其自身的經歷有關。
華巖自幼酷愛繪畫,后因家貧失學,備受世俗冷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華氏家族重建祠堂,鄉紳看不起他,反對他替正廳畫壁畫,最后華巖只得偷偷進入祠堂,畫上“高山云鶴”、“水國浮牛”、“青松懸崖”和“倚馬題詩”四幅畫,憤而離鄉漂泊,流寓于杭州。在這里,華巖迎來了人生中的一道曙光。雖然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憑借一手好畫和詩文才華,很快在杭州立住了腳。
36歲時,華巖曾北上入都,但并不得意。華巖雖才華卓然,但很多人并不喜歡他內向的性格,所以他在京城又遭到了種種冷遇。除內向之外,華巖還有些冷傲自負,又不喜歡逢迎拍馬,所以只好將畫低價賣給京城的古玩字畫店。
有一天,華巖走進一家字畫店,發現有一幅模仿自己的假畫,而且價格比他的真畫高出許多。華巖一氣之下離開了京城,從此再未踏進京城半步。中晚年期間,華巖頻繁地來往于蘇杭之間,仍然以賣畫為生。1756年,74歲的華巖在貧病交加中離世。
我們再回到這幅《峰虎圖》來看,從這只老虎的形象,一眼就能看出華巖深厚的藝術造詣和精妙的捕捉能力,畫中的這只“山中之王”被右上角這只大野蜂蜇傷后,看起來像是一只“大型病貓”。但《峰虎圖》并非只是畫一只奇怪的老虎這么簡單,華巖從幼年到老年,經歷了被同鄉排斥、顛沛流離、懷才不遇、京城遇阻、一生貧困潦倒等遭遇,他把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滿腔的感懷全部畫進了畫里,這才有了這幅極為生動的《峰虎圖》。
為何取名《峰虎圖》?寓意有二:其一是山中老虎蜷縮的身體如山峰,其二則是那只小小的山野之蜂。一“峰”兩意,妙哉!
至于為何會入藏臺北故宮,成為傳世的經典,或許是因為它的獨一無二。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老虎是“百獸之王”,但在華巖的筆下,它卻垂頭喪氣,成了山野之蜂的“手下敗將”,完全失去了霸主的姿態。這樣的描繪雖和傳統畫作不同,但華巖可以觀察到一般人發現不了的場景,還能惟妙惟肖地畫出來,這也正是這幅畫的獨特之處。
(陳嵐薦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