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一個發福的朋友,感慨說:減肥好難啊。另一人反駁說:減肥其實一點兒不難,只要管住嘴,邁開腿,就可以。我不能同意:可問題正是既管不住嘴,又邁不開腿。道理都懂,有幾個人能良好地執行呢?看到美食總是抵擋不住誘惑,吃了一口又一口,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工作會感覺好累,只想躺著玩會手機……
有人以為看不清道理和方向的迷茫才稱得上難,別的都不難。可是,為什么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因為不一定能照著道理去實踐,而但凡你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很難。覺得一個歌手唱一首歌很輕松,那是在聽人家唱的情況下,不信換你唱唱試試,是否能接得上氣息?你看做天鵝臂的瑪麗輕松自在地將動作做出美感,自己動起胳膊才會發覺那有多酸爽。
看一個作家,說自己七年來每天下班都堅持寫作,后來也算小有名氣,出了好幾本書。一些人覺得這個作者文筆平平,沒什么了不起的,只不過堅持的時間長了點而已。“很簡單啊,我要是堅持下去,也能做到的。”我經常聽見人家這么說,仿佛優越感滿滿,萬事都在自己掌握之中。不去嘗試,也許就是為了保留這份優越感,萬一做了真不行可就沒退路了。許多人臨淵羨魚,卻不歸家織網,只是站在岸邊說三道四,調侃別人的手藝不行。“我只是不做,做起來肯定比你強得多。”世上唯一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只有年齡。
想起中學時一些成績平平的同學,他們的家長總是說:我家的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肯用功。生怕落下一個“笨”的評價,好像勤奮是件容易得不得了的事情,哪天愿意了就唾手可得似的。不知道他們究竟聰明不聰明,反正是沒學會勤奮,靜不下心來學習。一個習慣了游戲思維的人,闖關升級都會有實實在在的獎勵,而讀書做題,回報要慢得多,過了很久也看不到,堅持的難度也就大一些。
也許是因為過去大家對勤奮之類的強調得太多,寫作文老舉誰誰勤奮的例子,以至于有點膩味,甚至反感。后來出了不少反雞湯,都在說國外的快樂教育多好,在玩中就可以輕輕松松學到知識。然而事態也在不斷變化中。最近看過一個TED演講,國外的演講者強調毅力的重要性,現在西方在推崇勤奮、堅持、毅力這些品質,想成就點兒什么都要花一番功夫的,不是天生聰明那么簡單,吊兒郎當沒什么追求。雖然也可以,但逐漸會下沉到社會的底層,然后下一代又延續著類似的命運。
中學時有個數學老師跟我們說,發下卷子來,可以看看你為什么出錯,是不會,還是粗心。不要以為粗心的過錯就覺得,沒什么,不會的題,你認真了解一個知識點就可以學會,而粗心是個大問題,你往往永遠也改不掉。當時大家都笑了,不太認同——還是題目都會,馬虎出錯自己會好受點兒。但以后的人生中卻是收到了教訓:多少次以為下次可以認真一點兒,卻始終會粗心那么一點點,難以做到完美。粗心是人生大忌啊。
聽過的道理,要去實踐,做不到的事情,就是你的局限。看清自己的局限,才有進步的可能。
(徐玉薦自《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