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瀚無垠的黑色幕布上,大小不一的衛星和飛船分列兩端,奇形怪狀、五彩繽紛的激光束從飛船中發出,衛星群發著各式各樣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信號,被擊中的飛船爆開了一朵朵耀眼的“煙花”……
許多太空游戲和科幻影視劇中都會出現這樣經典的太空大戰的場景。事實上,世界各大強國也已經意識到,太空將成為21世紀的戰場,在未來戰爭中,誰控制了太空,必將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因此,他們在太空中展開了拉鋸戰。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以此為標志,太空競賽開始了。據聯合國數據顯示,目前已有9600多個物體被發射到太空中,地球的上方被成千上萬顆活躍或退役的人造飛行物占領了。
這些人造飛行物中的絕大多數是美國發射的。從1959年的第一顆氣象衛星Vanguard2到如今覆蓋全球每個角落的GPS系統,美國的人造飛行物發揮著各式各樣的作用。“電星”、“辛康”和“晨鳥”等衛星滿足了全美移動通信、數字電視等通信需求;哈勃望遠鏡、康普頓望遠鏡和地外行星搜尋者等望遠鏡給科學家“開了天眼”,使人類的視線能夠深入太空;太空實驗室和空天飛機是美國人的“秘密基地”,他們在里面進行著不可告人的實驗……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在太空中占據著絕對的領先地位,他們的通訊衛星能滿足全美和加拿大的通訊需求,是全球第一個建立GPS系統的國家,擁有最多的太空望遠鏡和實驗室。美國的太空技術也不斷進步,他們制造的衛星比以前更小、更便宜。1990年發射的衛星平均重量超過6000千克,如今,衛星的平均重量僅有287千克;美國宇航局使用最新型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衛星,成本約為每千克2700美元,較之20年前每千克18500美元,成本減至近1/7。
正因如此,美國最先打響了太空戰的第一槍。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被認為是“第一次太空戰”,在這場戰爭中,美軍動用了幾乎全部軍用衛星和部分在軌的商業衛星,所使用的衛星總數達72顆。這些衛星在波斯灣上空來往穿梭,交織構成了空間通信保障、空間偵察監視、空間氣象保障和空間導航定位等4大“天網”,牢牢困住了對手——伊拉克。整個戰爭中,美方在全戰區的通信絕大部分是通過衛星傳送的;導彈預警衛星能提前至少3分鐘對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導彈進行預警;氣象衛星準確地提供了天氣預報;GPS精確定位技術則大大提高了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的命中率。最終,伊拉克由于情報失靈、地面通信指揮系統被摧毀,戰斗力很快瓦解,慘遭失敗。
1970年4月,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自主研制的探測衛星“東方紅一號”,正式成為了太空競賽的一名“運動員”。見證了海灣戰爭中美方的壓倒性勝利后,中國更加堅定了爭奪太空制空權的決心。2020年6月,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的發射為標志,中國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風云”氣象衛星、“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資源”地球資源衛星和“北斗”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從此,中國也有了自己的“天網”,不會像伊拉克那樣在別人的“網”里毫無反擊之力。
即使一時被“網”住,中國也能輕松撕開一道口子。2007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反衛星導彈實驗,使用上升式動能反衛導彈成功擊毀了位于863千米高度的已經失效的風云一號C氣象衛星。在隨后的幾年期間,中國又接連進行了多次反衛星實驗和反導實驗。2013年,中國發射的一枚導彈到達了近5500米的高空,足以擊落美國GPS衛星和預警衛星。2016年,中國將遨龍1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送上了太空,可直接伸出“機械手”抓取空間衛星。同年,中國還成立了一個新軍種——戰略支持部隊,這支部隊專門負責運營和維護我們的“天網”,用衛星進行天基偵察與監視、天氣預報與導航保障等任務,能夠在戰場中守衛我國的上空。
俄羅斯同樣具有強大的太空戰防御能力。2014年11月,俄羅斯軍方宣布,他們的新一代A-235戰略反導系統發射了一枚名為“弩刀兒”的反導導彈,成功攔截一枚衛星目標。2016年9月,俄羅斯宣稱,即將進行新的反衛星武器試驗。西方軍界認為,一顆名叫“宇宙-2504”的衛星正是俄羅斯的新型反衛星武器,這顆衛星是通過收集敵方衛星的信息,并將圖像送回地面指揮部,從而制定后續攔截攻擊計劃的反衛星。
如果雙方都具有了完善的防御系統,誰能最先撕開防御網進行攻擊就變成了制勝的關鍵。在太空中如何攻擊呢?我們不妨在游戲《死球孩子》中模擬一下。《死球孩子》中,地球已經被世界大戰毀滅,幸存的地球人在太陽系內為爭奪資源繼續進行著戰斗,玩家可以從組裝戰艦開始模擬整場太空大戰。
在游戲中,最受玩家歡迎的太空戰艦擁有近似圓柱形的結構,這是因為在體積一定的情況下,球形的表面積最少,運行時受到的阻力也最小。但球形并不是橫截面積最小的形狀,為了避免被敵方炮火擊中,太空戰艦應該讓橫截面積盡可能小,于是圓柱形將成為太空戰艦最常見的形狀。
戰艦上應該搭載怎樣的武器呢?目前中美等國用于打擊衛星的武器是核導彈,但一枚中程導彈爆炸后能摧毀1000千米范圍內的所有衛星,己方的衛星也將“同歸于盡”,這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另一種方法是人造“車禍”,高速沖撞對方飛行器,不過這個方法不僅命中率低,而且碰撞后產生的大量碎片將永遠漂浮在空中,直徑超過5厘米的碎片就會對在軌道上正常運轉的衛星構成威脅。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激光使衛星和戰艦失效或致盲,這也是玩家們最常選擇的武器類型。不過,想產生殺傷力足夠的激光,需要使用大型激光器,但激光器越大,飛機、無人機以及衛星越無法承受。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是太空戰艦必須解決的問題。
為了減小戰艦的載重量和人員傷亡,戰艦應盡可能做成無人式,這樣使用機載衛星進行信號傳輸和作戰指揮就必不可少了。因此,搭載阻止敵方衛星信號傳輸的新型干擾器和反干擾器也將成為戰爭關鍵。最近,美國太空軍研制出了一款被稱為“北斗克星”的武器,它正是為了干擾衛星信號傳輸而生。這種干擾器經過近一年的試運行,性能非常穩定,已于2020年3月12日移交給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彼得森空軍基地的太空軍第四太空控制中隊,隨時可以投入使用。這種武器的出現,將更加考驗太空戰艦的反干擾能力。
如果某一方的太空戰艦技不如人,被全部殲滅了,那么從空中打擊地面和海上目標將更加簡單。
蘇聯曾經提出過在太空部署核彈發射臺的計劃,就是發射一個大型的衛星載臺,上面預載多枚可以對地發射的核彈。因為少了發射的上升段和中間段的時間,核彈直接在目標上空往下打擊,大幅減少了被攔截的幾率,殺傷范圍和殺傷力更大。當然,這個計劃并沒有真正實施,但是這個計劃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如果太空戰艦也搭載了對地導彈,戰爭的后果將比二戰時的日本廣島和長崎更慘烈。
不過,我們不必太過擔心這種情況的出現。1962年,美國在位于太平洋中部的約翰斯頓島進行了一次空爆原子彈試驗,在距地球400千米的太空引爆了一枚相當于100萬噸TNT炸彈爆炸能量的核彈。核爆產生的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的束縛下在南北兩極間穿梭,擊毀了美國、蘇聯和其他國家的至少6顆衛星,使周邊的電視廣播系統、通信網絡和自動提款機系統等都陷入了癱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本次核爆的驚人威力直接催生了《外層空間條約》,該條約明令禁止各國在太空中部署大規模殺傷武器,禁止將月球、火星等天體用作軍事目的,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都是該條約的締約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像海灣戰爭那樣的比拼信息傳輸和干擾的電子戰應是太空戰的主要形式。
未來,是否擁有太空這個戰略制高點,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標志。如何保護己方空間系統正常運轉,如何有效攻擊敵方空間系統是未來太空戰面臨的主要課題。
(謝冠宇薦自《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