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在飲食店里連吃了八個肉包子,還覺得餓,接著又吃了第九個包子,之后打了一個飽嗝,喃喃自語:“早知道第九個包子一吃就飽,就直接吃第九個了,省了前八個的錢……”這看似笑話,實則是生活中喜歡把“早知道”掛在嘴邊的人的“翻版”。
有人做錯了事,總以“早知道”來遮掩:“早知道這個結果,當初就不該行動。”有人在與人打交道或發生矛盾時,總以“早知道”來撇清關系:“早知道他是這樣的人,不與他來往就好了。”還有人在人生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總以“早知道”來自圓其說,自我開脫,自我安慰,甚至把一切不如意、一切失敗都歸咎為沒有“早知道”,從來不主動查找自身原因和帶來失敗的成因,掩蓋自己行動上的執行力和動力不足,或學養、能力有限,不去反思和調整人生的態度和方法,反復陷入“早知道”的自我安慰泥淖之中,總在埋怨時運不濟。
其實,世上哪有那么多“早知道”?如果能讓你“早知道”了,這個世界還有什么神秘可言?正因為我們任何人都處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和多種因素當中,才使這個世界變得五彩繽紛,每一個人的人生變得各具特色;如果都“早知道”,世界上就沒有經驗與教訓的區別了。
用“早知道”開玩笑可以,就像上面那個吃包子的人,權當風趣一回。但絕不能總是拿“早知道”作為失敗的“擋箭牌”,更不能用來作為事業懈怠、人生偷懶、追求停滯的托詞與借口。無論是“早知道”還是“遲知道”,生活不是按我們的意志和托詞去呈現的,是在順境與逆境、苦難與輝煌、挫折與平順等情境中反復交替、時起時伏走過的。人生本就沒有那么多“早知道”,有些“早知道”其實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教訓上的。

聚焦“早知道”不如切實“早行動”。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實打實地早行動,并在行動中努力修正調整不切實際的想法、做法,避開各種差錯和陷阱,嚴防各種重大失誤。要想人生無怨無悔,就不要出現那么多“早知道”的借口,“早知道”一多,頹廢就多,就會怨天尤人,把失敗歸咎于客觀因素,不反思自己的不足,就會為下一次失敗埋下“伏筆”,從而把進取與追求的意志力與行動力“晾”在一邊,實在是糊涂之舉!
適用話題:拒絕怨天尤人、自省、落子無悔
(王世全薦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