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問孫悟空猴生最高光的時刻,“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這一章節無疑是其中之一了,想想看:原本一個土猴子,大鬧東海之后,不但得到了如意金箍棒,而且還強訛了一身金光閃閃的盔甲。
問題來了,在后來的大鬧天宮中,金箍棒無疑是大放異彩但,那一身甲胄好像沒起什么作用,猴子為啥非要強訛一身甲胄呢?
不光《西游記》中甲胄沒啥表現,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群衣衫襤褸、武器簡陋的農民兵,追著衣甲明亮的官軍亂砍亂殺,把正規軍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尤其電影《英雄》里,殘劍、飛雪拿著青銅劍,對著身著鎧甲的秦兵砍瓜切菜一般,完全無視甲胄的防御。這場面,真令人蕩氣回腸,不覺大叫一聲“爽”!貌似,這鎧甲的作用除了看起來整齊劃一之外,還真沒什么用。
但其實,這——純屬戲劇,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因為古代甲胄的防御力,遠超你的想象。
在真實的戰場上,鎧甲的作用甚至更超越武器。這么說吧,一般來講,普通的刀劍,如果砍在鎧甲上,幾十下也難破甲,有這功夫,沒鎧甲的早被對方反殺了(也正因為此,為了破甲,劍演變成了刀,后來又出現了鐵錘這種鈍器)。可以說,裝備一身鎧甲,等于在戰場上多了幾條命。
《晉書·呂光載記》,前秦呂光在討伐西域時遭遇了穿戴鎧甲的“獪胡”騎兵,史載其“鎧如連鎖,射不可入”,明代兵書《武備志》也說鎖子甲“槍箭極難透傷”。
在統一滿洲的過程中,努爾哈赤被鄂爾果尼突發冷箭射中后頸,結果,努爾哈赤拔箭反射完成了一個漂亮的“反殺”。如果沒有鎧甲的保護,這一箭,努爾哈赤就要“涼涼”了。
周文郁《遼西入衛紀事》:“時賊矢雨驟,公(袁崇煥)與余兩肋如猬,賴有重甲不透。”
翻譯一下,就是在廣渠門之戰中,袁崇煥已經被人射成了刺猬,可是因為身披重甲,所以并沒有受傷。
南征百戰的曹操,如果沒有鎧甲的保護,估計也死好幾回了。比如在慘烈的鄴城之戰中,因為曹操總是親臨前線,審配就曾經埋伏弓箭手狙殺曹操,結果一箭射中老曹的頭盔。再比如,在“割須棄袍征馬超”的時候,老曹被馬超騎兵摁住狠揍到了水里,在船上,許褚用馬鞍給老曹遮擋弓箭。可如果沒有鎧甲保護許褚,這一戰,老曹估計也“涼透了”。
此外,還有一個活脫脫的例子,就是先軫元帥的故事:因為先軫元帥自認侮辱了國君,犯了死罪,所以在“箕之戰”中,老元帥決定強行“送人頭”,具體來講,就是哪里危險哪里沖,可偏偏因為一身鎧甲,敵人的弓箭射都射不死,為了求死,老元帥最后干脆脫掉鎧甲,才得以求仁得仁。這就是“免胄殉翟”的故事。
連“強送人頭”都難如愿,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時期,鎧甲的防御力已經相當驚人。雖然,這與當時的武器威力不強也有一定的關系,但不開玩笑地說,在古代戰場穿一身鎧甲,基本就等于開掛。
鎧甲這么好用,到底是啥材料?
甲和鎧原本是倆東西:甲是皮質,鎧是金屬質。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制造,稱甲、介、函等;后來逐漸出現了銅、鐵質的鎧;唐宋以后,則逐漸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而鎧甲,這關鍵保命的寶貝,在歷史上曾經的趨勢是越來越重。
漢代的鎧甲,比較輕,但也重達十五斤上下。近年來出土的劉勝甲、齊王甲和南越王甲,都是外覆鐵甲,內置襯里(內層是皮革,外層是絹類織物),可以說兼顧了防御和舒適性。
唐代李世民的玄甲軍,之所以縱橫無敵,不光因為無畏之心,還因為裝備精良的黑色玄甲。據猜測,這身玄甲,已經重達十五公斤左右。
而到了宋代,“步人甲”更是將鎧甲的重量提升到了極致——30公斤。說到此,不得不佩服宋軍士兵的體能:鎧甲加上斬馬刀,渾身負重達45公斤上下。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要硬撼來去如風的北方騎兵,沒有一身好裝備,那就等于是去送死。笨重的鎧甲雖然限制了靈活性,但這種重裝步兵的配置,卻恰恰能夠克制騎兵的沖鋒!
為了保命,越是好鎧甲,重量也越大。
當然,鎧甲也不能無限加重,除了越來越重之外,鎧甲還有逐漸變輕的趨勢。
首先來說紙甲,所謂紙甲,正是以紙和布(絹、木棉)為材料制作而成。蔡倫老先生估計怎么也想不到,輕柔的紙張會被用來做成鎧甲。不過,可別以為紙甲是拿人命開玩笑,據測試,千錘百煉的紙甲,防御力一樣驚人——并不遜于同時期的鐵甲,甚至可以抵擋燧發槍的射擊。
這種的鎧甲不但輕薄而且結實,穿在身上,那感覺——舒爽。
這種紙甲,尤其在南方,應用非常廣泛,無論是乘船水戰,還是過沼澤草地,這種紙甲都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當然,紙甲也有缺陷,那就是:不耐久。
到了元代,棉甲閃亮登場。相對紙甲,棉甲的工藝更簡單。明人朱國禎在《涌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干收用。見雨不重、霉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咱們影視劇常見的明代士兵盔甲,清代八旗盔甲,基本都是棉甲。棉甲,堪稱最后的盔甲。
如果非要問一個為什么?正是因為火器的出現。熱兵器出現之后,傳統鐵甲逐漸變得不堪一擊,不但不堪一擊,而且鐵甲破碎之后,會對士兵造成更大的創傷面:本來一個小洞洞,現在成了大窟窿。而棉甲,對于減少火器的損傷,效果杠杠的。
不但如此,在明與后金對峙的東北,棉甲的防寒效果也遠勝鐵甲。《明史》記載,李自成的騎兵:綿甲厚百層,矢炮不能入。
你說,這么好的棉甲,士兵能不喜歡嗎?
(楊玉蓮薦自《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