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家建筑行業意外事故發生率不斷上升且率居高不下,在項目的施工生產中,安全管理是生產過程中的首要條件和基礎,一旦作業現場作業得不到有效管控,那項目施工將時刻面臨事故的發生,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也將給建筑企業一方面帶來高額的賠償費用和虧損,另一方面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且安全事故產生的潛在經濟損失也將無法估計。
關鍵詞:事故;安全管理;損失
一、安全管理概述
目前,我國基礎建設市場競爭激烈,建筑企業面臨的不定因素較多,新的項目、新的企業也陸續出現,在施工項目管理活動中,存在較多事故隱患,隨著經濟迅速增長,建筑企業產值增加的同時,伴隨著安全生產嚴峻形勢。2020年3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了2019年全國共發生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共734起、死亡840人,與上年相比,事故起數增加42起、上升6.1%,死亡人數增加33人、上升4.1%。按事故類型劃分,高處墜落事故383起,占總數的52.2%;物體打擊事故112起,占總數的15.2%;起重傷害事故55起,占總數的7.5%;坍塌事故54起,占總數的7.3%;機械傷害事故43起,占總數的5.9%;車輛傷害、觸電、中毒和窒息、火災和爆炸及其他類型事故87起,占總數的11.9%。
安全事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經濟健康發展,使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損失,安全工作就是要“以人為本”,全面預防和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在強化安全生產工作的同時,增強預防為主的意識,不斷積累和探索先進的監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強化責任,創新機制,全力推進安全工作走向規范化、法制化軌道[1]。
二、建筑企業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體系不健全,制度形式化,管理不嚴格
2014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安全生產法》、建設部頒發的《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國務院發布的《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等對安全生產管理活動進行了規范,反映出國家對安全管理的重視度和迫切希望企業管理標準化。建筑公司從組織機構上分為五個層級,從公司總部—子公司—項目部—作業隊—班組,在一些建筑公司總部,體系健全,制度完善,到項目級,普遍存在體系不健全,制度流于形式,人員配備不足,管理不嚴格,執行力弱。所以在日常的項目安全管理中,人員配備不足,支部書記、生產副經理或總工程師兼任安全總監,安全監督體系負責人分身乏術,精力不足,項目制定了制度,但在作業時未進行技術交底,未按照制度要求實施等情況的綜合效應,成為了事故發生的導火索。
2.領導重視不夠,安全意識不足
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與不好,百分之九十取決于領導對安全管理的重視程
度,一些領導在經濟利益的影響下,只顧及企業經濟發展和產值增長,對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使得對安全生產的行政管理責任與措施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在單一追求工程進度的同時忽略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意識淡薄,未將安全工作擺在首位,安全生產是企業的生命線,安全管理的長期缺位,會埋下事故隱患的種子,在生產過程中一觸即發,所以安全管理重在提高意識,強化重視。
3.監督不嚴,檢查與隱患整改不徹底
建筑企業部分項目按照要求,足額配置安全管理人員,但有些安全管理人員到現場沒有正確履職,到了現場而是兩手插兜,得過且過,安全日志隨便填寫,。在月度檢查、專項檢查、季度與綜合檢查過程中,只是走過場,未從根源上發現問題,針對死角、重點區域因不愿意投入較多費用未進行整改,排查出的隱患也沒有定人、定期限、定措施整改完成,后期沒有跟蹤整改到位,當時已整改了,沒有相應的預防措施,過段時間同樣的隱患又會出現,長期的積累會導致隱患帶來的不定因素和安全管理壓力加大,留下了事故隱患。
4.現場“三違”現象突出,缺乏有力手段
建筑企業所在的建筑領域,施工現場的人員分為兩大類,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管理人員相對安全素質較高,作業人員相對素質偏低,年齡在30-55歲左右,在進場前經過三級安全教育、不定期的日常教育和技能培訓教育后,但未接受過有關安全知識的系統性學習,對作業過程的安全注意事項和操作規程是僅記得一二,全憑經驗作業。現階段,我國科技進步迅速,現場所應用的部分設備設施作業人員可能是初次接觸,只知道的要怎么做,卻不懂為什么這么做的原因,所以不知道危險源在什么地方,時常抱有僥幸心理,不聽從指揮和安排,不遵守勞動紀律,在出現違章行為之后,管理人員對作業人員缺乏有力手段,要么罰款要么退場,退場看似簡單直接,效果明顯,但是其余的作業人員仍不懂部分設備設施的原理,罰款會讓作業人員產生逆反心理,更不利于企業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工作。
5.安全投入不足,有充數現象
項目的產值按照進度計劃結算,管理較為嚴格的建設單位,會要求施工單位在結算安全措施費用時,出具相關的憑據,據實報銷,按照財政部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印發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財企[2012]16號)要求,按照產值比例提取安全生產費用,在實際安全生產費用支出達不到產值比例時,部分建筑企業從結算至分包單位的的零星工程量、零星用工、小型設備和物資計入安全生產費用,加上建筑行業分包管理模式的變化,分包單位大多為私營企業,對現場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安全生產費用未進行認真記錄和核實,大概估計了安全投入便與建筑企業的項目級辦理結算,造成需要投入的安全費用未落到實處,當投入達不到要求,現場達不到標準和規范時,現場的隱患也隨之增加。
三、解決措施
結合2017年全國事故分析情況來看,建筑企業安全管理存在較多不足之處,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人員安全意識薄弱、安全檢查走形式等方面,導致了悲劇的發生,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落實“一崗雙責”
大部分的企業領導認為公司有安全負責人,設立有安全管理部門,有安全管理人員,自己沒有什么責任,思想認識上就是錯誤的。始終堅持一手抓安全生產,一手抓責任落實,通過強化領導、強化隊伍、強化責任,促進責任制的落實。一是要以領導行為帶動責任落實。主管安全領導要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在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中明確各崗位職責,將責任細化,落實到每個人,并在履職過程中,告知相關人員自身的安全管理職責,說明利害關系,正在的做到“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在招投標文件、合同中將安全管理內容納入進去。二是要發揮安全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監管作用發揮得強弱直接影響到安全工作的力度,也影響責任制的落實程度。要經常深入到基層,發現問題,整改隱患,檢查督促,對存在的問題逐一研究解決,逐項落實。
2.加強教育培訓的力度,提高安全素質
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建筑企業招聘的大學生基本為管理人員。施工現場的作業人員基本為技校生、農民工、臨時工等,管理人員接受在高校的專業學習之后,對于安全管理知識理解相對容易,現場作業人員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有關設備設施的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注意事項、危險告知、防護措施的應用及理解不是很透徹,加上現場作業基本按勞分配,一味追求進度,忽視安全防護措施的實施,為了進一步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需要持續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從入場三級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技能培訓(崗位操作規程)、取證培訓、專項安全培訓、應急知識培訓等方面,再對培訓的效果進行評價和考核,
3.明確危險源辨識與措施制定
在項目建設初期,需要對項目進行安全管理策劃,對項目正式開始施工的內容及作業工序進行危險源的辨識分析評價,確定危險源的等級與控制措施,建筑企業所施工的內容不同及項目性質不同的,所采取的危險源分級和風險辨識方法不同,重要的是必須對項目所包含的作業內容都分析到位,在風險分析中,針對重大危險源和風險較大部位制定專項的安全控制措施,當遇到地質條件較差的隧洞施工項目,在危險源辨識或風險分析中必須有所體現,危險源的辨識或風險分析要具有前瞻性,下一個工序開始作業前及時辨識風險,及時調整和糾偏,確保風險分析與控制措施的制定是真實有效的,而不是僅停留在紙面上,沒有著重點和難點。
4. 注重檢查與隱患排查實效
在發生一起一般及以上事故時,企業高層領導要求全面進行隱患排查、分析事故原因、組織學習培訓、對當事人追究責任等措施,但是這些措施的實施往往是事后采取,并未從根源查清原因,從而采取預防措施杜絕事故的發生。建筑企業及項目級都僅僅是將重點放在了有資料、有圖片就行,這種檢查與隱患整改表面化,沒有實質性,也沒有可依據性,某建筑公司的下屬項目,有周檢、月檢、專項檢查、季度檢查、節假日檢查等,但是仍然發生了事故,原因在與檢查形式流于形式,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連接件松動、安全裝置失效等情況,僅僅在檢查表中體現出存在問題,對于問題原因并未提及,所以采取的整改措施也是表面,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再次出現。所以要求建筑企業的各級安全管理人員要在檢查過程中,針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要查清出現此類問題的本質原因是什么,連接件的松動、安全裝置失效是否是人為操作導致的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受力不均、結構變形等,或者是設備因為老舊出現的重心發生了改變所導致的,部分項目、作業隊、班組的管理人員檢查出問題后,只是向上級反映,并未進行后續的跟蹤處理,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也不清楚。要想做好企業安全管理,要求我們在安全檢查中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做好隱患整改工作,逐項落實逐項完善,這樣才能有實效,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著力安全費用實際支出監管
目前我國的建筑企業,在確定中標之后,開始組織人員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發現本企業的技能型人才不夠時,一些單位工程或分部分項工程需要進行全分包,當然主體工程還是由本企業施工完成,在進行了招投標后確定分包單位,按照工程進度,合理安排分包單位配置人員和設備,在完成月度施工任務后,分包單位向企業結算時,牽扯到安全生產費用,雖然在合同中已明確投入比例,但是在實際中,分包單位的安全投入達不到產值提取比例,項目部也會為滿足上級要求,將產值中的一部分全部用于分包單位的安全生產費用結算,這就存在了“打包結算”,建議企業可以采取據實報銷或協助分包單位進行安全投入,來確保現場的安全設施得到保障,最大限度的解決因安全投入不足而導致的事故。
6.強化應急能力建設與實施
事故發生后,人員設備經濟損失如何降到最低,如何確保其他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應急及現場處置能力是重要環節,大部分的事故后期造成的二次事故及經濟損失增大,是因為現場應急處置不當所導致的,如何提升應急能力,并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在項目建設初期,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對項目的施工內容及周圍環境、地質條件等多方面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重點監管部位,從應急機構、應急隊伍、搶險物資等綜合考慮,編制應急救援預案,考慮到應急預案的適用性、可行性,根據施工進度不同,定期組織桌面演練、實戰演練,檢驗與上級部門、當地政府部門、當地醫院的溝通協調能力和預案的合理性,同時有關應急小常識、事故類型不同,應急逃生撤離措施不同,企業還應加強對員工的應急處置能力和應急知識的培訓,從而提高應急能力。
四、結束語
建筑企業安全管理包含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簡單的只強化某一過程,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和管理內容都是企業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只有每項工作做實做細,留下可追溯性的材料,夯實基礎,在后期管理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也是易于查找,便于糾偏,及時提出合理化措施和建議,采取有效措施,為建筑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把控方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2018年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和建筑施工安全專項治理行動情況的通報[R],建辦質函〔2019〕188號,2019.3;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903/t20190326_239913.html
作者簡介:許森林,1977年3月,男,漢族,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本科(長沙理工大學),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