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謝琳婷 袁嘉銘 王湞珍
肇慶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
在經濟迅速發展勢態中,各種資源開發層出不窮,特色飲食文化是旅游城市經濟發展的重大資源。肇慶地理位置優越、旅游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宜居、嶺南文化獨特,通過將肇慶傳統美食與市場相結合,推動傳統美食“走出去”。本文主要探究肇慶傳統美食的發展新模式與新方向,挖掘其經濟意義與歷史價值,同時指出傳統美食當前存在的發展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可行性對策,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以促進肇慶傳統美食的傳承與發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廣東省區域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通過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統籌推進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從而帶動粵東西北地區協調發展,對于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具有明顯的示范意義[1]。肇慶地處廣東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極具發展潛力、承載力的節點城市,應當抓住機遇,與時俱進。
傳統美食的傳承發展,有利于推進美食產業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本文根據肇慶獨特的嶺南傳統美食文化內涵,分析其現狀及發展困境,為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通過傳統美食帶動經濟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悠久的歷史為肇慶增添了厚重的文化遺存。肇慶古稱端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是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肇慶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肇慶飲食主要以粵菜為主, 兼有糅合南北風味, 集菜肴、點心、小吃于一體的地方風味[2]。從漢代到清代,肇慶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主要的地方特色傳統美食有:端州胥家糕(如封三圖1)、廣寧筍宴、廣寧白糍、大灣麥溪鯇和麥溪鯉(如封三圖2)、鼎湖文?鯇和文?鯉、鼎湖山茶餅、鼎湖上素(如封三圖3)、肇慶裹蒸、德慶貢柑、封開羅董牛肉干、封開鹽焗杏花雞(如封三圖4)、封開油栗、四會仙螺、四會茶油雞、四會沙糖橘、德慶竹篙粉、德慶鵝油酥、七星劍花、紫背天葵等。

圖1 (見正文第19頁)

圖2 (見正文第19頁)

圖3 (見正文第19頁)

圖4 (見正文第19頁)
肇慶傳統美食一直處于鮮為人知的狀態,致使其背后的文化底蘊與商業價值被低估、遺忘。除了一直很有名的肇慶裹蒸粽之外,其他傳統美食都少被提及。例如,在2013年6月26日被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封開油栗,在2004年10月21日被批準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德慶貢柑,在1917年曾獲香港舉辦的糕點餅餌展銷評獎大會優等獎的鵝油酥以及2021年1月27日獲批的大灣麥溪鯇和麥溪鯉、鼎湖文?鯇和文鯉、高要巴戟天等十項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作為肇慶傳統美食一直缺少向外傳播的機會。
肇慶傳統美食作為肇慶古文化的典型和重要代表,是在千余年生產生活中不斷實踐創造的。復雜的傳統美食制作方法亟待科學合理的保護,生產經營模式也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下與時俱進。
1 公眾對肇慶傳統美食的認知度不足
肇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3]。但其歷史和文化內涵逐漸被公眾淡忘?;趯Ξ數鼐用?、傳統美食店鋪經營者以及游客的社會調查信息反饋,約有25%的人完全不知道肇慶傳統美食。公眾除對肇慶裹蒸、封開鹽焗杏花雞、德慶鵝油酥等比較有代表性的肇慶傳統美食相對了解外,其余傳統美食產生的影響力較低。可見肇慶傳統美食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缺乏宣傳和推廣。2 肇慶傳統美食特色不鮮明
朝代更迭,隨著肇慶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目前正向連鎖化、集團化發展的大批大型餐飲企業的涌進,外來美食文化的沖擊和機器代替人工的生產經營模式影響,肇慶轄區內日料店、西北菜館、川菜館等餐館種類糅雜。外地飲食大量涌入,使得當地居民飲食習慣逐漸被外來飲食文化所替代,導致本地特色傳統美食無人問津。通常借助肇慶傳統美食之名“擦邊營銷”者眾多,真正以本地特色傳統美食為主題的餐館較少。地方小吃一般都是區域性傳統美食,盡管做法大同小異,但不同手藝人做出的風味各有千秋。由于沒有相對統一的制作標準,很難形成整體的品牌效應,不利于走出地方市場的“小圈子”。市面上流通的肇慶傳統美食主要集中于各大商超及特產專營店,但其產品多以機器批量生產,真空包裝為主,使得部分傳統美食口感欠佳。整體上看,肇慶傳統美食行業遭受外來飲食文化的沖擊影響較大,對食源開發、食具制作、食品調理以及食品審美的創造停滯不前,傳統美食及其制作工藝的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缺乏自身傳統特色,也就喪失了傳播流通的優勢,同時也限制了傳統飲食產品的開發。
3 肇慶傳統美食品牌發展動力不足
當代社會是一個品牌無處不在的社會, 一個優秀的品牌具有極高的傳播性與影響力, 而旅游品牌的獨特性來源于文化的獨特性[4]。傳統美食的發展想要取得消費者認可,勢必要打造體現自身獨特優勢的品牌。然而,肇慶的許多傳統美食經營規模小,零散度高,多數為個體商戶;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多為本地市民,并未接受統一培訓,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不高;組織化程度較低,有的傳統美食經營店鋪環境情況較差,銷售及服務不規范,同一條街各相似商鋪間盲目競爭、惡性競爭時有發生。這與發展傳統美食文化要求差距較大,自然難以產生品牌意識,樹立品牌知名度。
就整體而言,肇慶傳統美食品牌的發展仍存在著個體差異大、資本運作和連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肇慶目前比較大型的連鎖傳統美食企業不多,令人遺憾的是,肇慶本地的傳統美食品牌并沒有形成足夠強大的競爭力。知名傳統美食品牌僅有“肥仔偉裹蒸粽”“皇中皇裹蒸粽”“裹香皇裹蒸粽”等裹蒸品牌,其余傳統美食中,除2016年肇慶市旅游局著力打造的“肇慶全宴”定點單位創建以外,品牌競爭力仍不足以與市面上其他美食品牌相較。相比于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餐飲來說,肇慶市本地的傳統美食連鎖程度遠遠不夠,在廣東省的延伸發展也不夠。品牌的重要性現已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所認識,創造品牌、積累品牌資產,并以品牌資產為主要營銷武器占領市場,已成為眾多中國企業家在營銷實踐中追求的首要目標和關注的焦點。應當積極樹立肇慶傳統美食品牌知名度,強化品牌意識,發展連鎖化經營,擴大市場占有額,如此才能夠提升肇慶傳統美食的品牌效應,使得肇慶傳統美食品牌經營效益在同行業中突顯。
4 肇慶傳統美食與文旅產業融合有待加大
肇慶傳統美食知名度以及影響力逐年下降,在市場中比例越來越小。旅游宣傳仍集中在景點與旅游路線宣傳,傳統美食沒有與文旅產業有效融合,忽略了其價值。雖設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肇慶美食節”,但宣傳力度不足以吸引市外游客前來品嘗,更像是本地節日,大多參展者為逛公園或路過的本地市民,并未發揮美食節實際效益。參展展位多為外地美食,肇慶傳統美食并未在美食節上占有一席之地,本地特色嚴重缺乏。
餐飲產品作為飲食文化的物質層面, 中國悠久的飲食歷史和繁榮發展的現代文化為其不斷發展、創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5]。肇慶傳統美食是肇慶兩千多年文化發展的結晶,傳承和保護好傳統美食有助于傳承發展好肇慶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信與張力?;谡貞c傳統美食產品本身文化背景、歷史淵源等,結合現有國家政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從傳統美食的制作和傳承工藝、生產監督和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產業扶持和發展等方面著手,對那些已經形成品牌的和尚未形成品牌但又為大眾所接受、認可的肇慶傳統美食進行傳承與保護。挖掘其在粵港澳大灣區新時期的新價值,創新產業發展。文旅結合開發傳統美食系列化餐飲結構,創新不同檔次產品,使消費群體并不局限于同一類人。這樣轉化發展,既是對肇慶傳統美食文化的繼承創新,又是提高肇慶城市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
現階段,國家重視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在政策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結合地方和民族特色開發了很多具有市場潛力的非遺文化類產品[6]。肇慶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應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除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外,政府有關部門可根據傳統美食傳承情況,在有必要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肇慶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相關立法安排,起草報審有關傳統美食品牌傳承與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草案,積極前往已經報審通過的城市調研傳統美食品牌傳承與保護條例立法工作,了解傳統美食品牌傳承與保護條例立法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習借鑒先進經驗。肇慶傳統美食如得到政府保護,文化價值將大幅提升,政府應當積極加強對食品衛生監管,設立相關項目財政補貼,保障傳統美食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
依托肇慶市文旅部門支持,在博物館等地適當增設傳統美食文化展示區或獨立開辦傳統美食文化展覽館。通過差異化發展方式激發游客對肇慶傳統美食文化的深層次探索,在商場、電影院、酒樓等流量商圈增設傳統美食體驗館,并通過互聯網等融媒體積極宣傳推廣新形勢下的傳統美食。消費者在耳濡目染感受肇慶傳統美食文化魅力的同時,還能參與親手制作,使傳統美食文化融入大眾生活,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傳承弘揚肇慶傳統美食,增強肇慶市的旅游吸引力的同時,也為當地謀取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
肇慶傳統美食的發展,應緊跟新時代步伐,積極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態勢,強化政企結合發展。吸收外來美食文化的同時,也要兼顧本地傳統美食文化的發展傳承,形成濃郁、獨特的系列文化。打造傳統美食創新特色品牌的同時,還應加大媒體推介宣傳力度,多利用流量平臺、APP等新形式,發布符合大眾胃口的傳統美食話題短視頻,進一步推進肇慶傳統美食文化的弘揚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