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周 紅
我國人口燒傷發病率約占總人口的10%[1],燒傷不僅會造成機體局部皮膚組織損傷,中重度燒傷還會使體內各系統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產生瘢痕、痙攣、功能障礙等情況,甚至可導致多器官衰竭;同時病人還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一系列心理應激反應,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損害[2-3]。延續性護理是指應對和處理病人在不同場所轉移期間出現健康問題而實施的護理,是醫院護理向社區或家庭延伸的新型護理模式[4]。目前國外延續性護理已形成模式,強調以護士為核心、多學科團隊為基礎,共同合作開展醫療服務項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5]。我國延續性護理起步晚,主要集中在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慢性病領域。
1.1 疾病監測 中重度燒傷病人出院后開展病情監測對于促進病人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姜麗娜等[6]通過對中重度燒傷病人用藥情況進行指導以及疼痛狀況進行監測,結果表明觀察組病人干預后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Centeno等[7]研究運用Tel-Assurance網絡平臺實施延續性護理,病人每天登錄遠程監控系統,報告當天的感受以及不適癥狀,通過這種方式臨床團隊可以監測病人的健康狀況,及時對病人的藥物治療或飲食攝入等方面進行調整。國外延續性護理對于病人疾病的監測已涉及具體身體指標以及病情的變化與發展,而我國延續性護理疾病監測工作開展得并不完善,僅對病人用藥情況、不良反應以及不適癥狀進行監測,構建系統全面的線上疾病監測平臺將是我國延續性護理努力發展的方向。
1.2 并發癥護理 中重度燒傷病人院外并發癥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如炎性反應、功能障礙以及肢體畸形等[8-9]。許多中重度燒傷病人在出院時傷口還沒有完全愈合,需要在家中進行治療,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用藥或傷口處理不當極易造成傷口感染,阻礙疾病恢復,嚴重時可引起全身炎性反應、膿毒癥等,影響病人生命安全。此外,中重度燒傷病人恢復時會產生大面積瘢痕,瘢痕的過度生長對于病人肢體功能造成較大影響,甚至可導致畸形發生,因此護理人員在開展延續性護理過程中要指導病人進行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時到醫院更換敷料等。在病人功能恢復方面,指導病人循序漸進地進行功能鍛煉,合理使用治療瘢痕的藥物和彈力繃帶等,督促病人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及接受康復師的專業治療。
1.3 心理干預 有文獻報道,燒傷病人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心理[10]。劉春[11]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心理護理(在病人入院時與病人進行交談,了解病人的顧慮并進行鼓勵安慰;對于急性疼痛的病人,通過轉移注意力聯合家庭支持等)聯合健康教育對燒傷病人進行干預后,病人焦慮和抑郁得分明顯降低。有研究顯示,在病人入院時傾聽病人心聲,給予支持與鼓勵;在治療期間讓病人了解整個治療過程以及病情發展,在恢復期開展轉移注意力、社會支持、放松訓練等心理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心理干預后病人焦慮、抑郁評分明顯降低,自信心評分明顯提高[12-13]。心理干預是對燒傷病人心理進行疏導,使病人得到理解與支持,增強病人自信心,對于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以及改善治療效果具有良好作用。在燒傷病人出院后,仍面臨疼痛、肢體功能受損困擾以及重建社會生活的壓力,病人常會產生心理問題,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其開展心理干預,與病人進行交流,引導病人說出自己的困擾,給予安慰與鼓勵;指導病人家屬多觀察病人的行為,給予家庭支持;定期使用焦慮、抑郁評估量表對病人進行測評,動態掌握病人的情緒狀態;針對出現心理問題的病人,也可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團隊進行干預。
1.4 生活干預 中重度燒傷病人的出院生活指導工作涉及飲食、運動、睡眠以及自我護理等方面。飲食方面,燒傷病人應當選擇清淡、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有研究表明,在滿足病人能量需求的同時,結合個人飲食習慣給予干預組病人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結果顯示干預組病人的營養狀況以及創面愈合情況均優于對照組[14]。燒傷病人循序漸進地進行運動對于病人康復具有重要影響。何德英等[15]在大面積燒傷病人的運動療法研究中,由專門的康復師在病人康復期每天指導病人進行床上運動,結果表明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主動、被動運動能夠促進病人康復。延續性護理對于改善燒傷病人睡眠、提高其自我護理水平等也具有積極影響[16]。總之,對于出院燒傷病人的生活干預包括指導病人選擇清淡、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指導病人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囑病人不能過早地承擔重物,應加強功能訓練;幫助病人提高睡眠質量,如疼痛時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促進睡眠;囑病人要注意個人衛生,提高自我護理水平。
2.1 出院指導 目前國內外對于病人出院指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疾病護理、慢性疾病護理等。Munk等[17]研究表明,在老年疾病護理過程中,干預小組從臨床營養師那里獲得指導,幫助病人制訂個性化的營養計劃,營養師在病人出院后4 d和30 d進行電話隨訪,此方法對于病人營養狀況的改善具有積極影響。燒傷病人的出院指導可以為病人提供疾病相關知識、生活指導、藥物使用以及其他信息支持。對于中重度燒傷病人,在出院前1 d應告知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在出院當天責任護士應對病人進行詳細的出院指導,包括生活指導、用藥須知、傷口護理、功能鍛煉以及復查等,也可將出院常規指導制訂成冊發給出院病人。
2.2 電話隨訪 徐立勤等[18]研究顯示,通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設立半天電話隨訪與復診,可以及時了解病人的需求、解決病人的問題,對促進病人恢復具有良好的效果。電話隨訪便于醫務人員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給予心理指導,解決病人的問題[19]。護理工作人員在對出院的中重度燒傷病人進行電話隨訪時,可以在每周規定一個時間進行隨訪,需要盡可能詳細地對病人的病情進行了解,并充分了解病人的需求,及時給予技術支持以及人文關懷。
2.3 網絡指導 微信平臺可以使醫患建立密切的聯系,醫務人員可以通過照片、解答、視頻等方式對病人提供健康知識宣教,指導病人進行創面護理以及功能鍛煉[20]。有研究表明,使用微信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對燒傷病人恢復的注意事項以及用藥情況進行宣教,結果顯示干預組病人功能恢復訓練、抗瘢痕藥物以及用具的依從性都較對照組高[21]。目前常用的網絡指導方式是基于微信平臺實施指導,燒傷科應建立微信公眾號,設置相關板塊,對燒傷知識以及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進行宣教,同時護理人員應定期對病人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與處理。護理人員也可組織出院病人間建立微信群,有利于病人間病情交流,促進身體恢復。
2.4 家庭隨訪 持續個性化康復治療中家庭隨訪對于中重度燒傷病人康復具有積極意義[22-23]。黃清等[24]研究顯示,家庭隨訪可以有效緩解燒傷病人的焦慮與抑郁。對于中重度燒傷病人,可以通過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每個月定期對其進行家庭隨訪,或者與社區醫院配合,通過社區醫院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并提供醫療服務和心理輔導。
3.1 提高燒傷病人的生活質量 燒傷是一種常見的意外傷害,而中重度燒傷病人常因肌肉萎縮、瘢痕增生、肢體攣縮畸形等引起肢體功能障礙,同時病人還將經歷長期而痛苦的復健過程。延續性護理的開展對于燒傷病人回歸社會并且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影響[25-26]。醫院通過成立延續護理小組,編制延續護理手冊,線上指導、回訪等方式為病人提供科學的康復指導,并且進行心理護理,使護理工作滲透燒傷病人康復的整個過程,有利于燒傷病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3.2 改善燒傷病人軀體功能恢復水平 燒傷病人軀體功能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7],而延續性護理是促進軀體功能恢復的重點。有研究通過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制定護理方案、進行電話回訪等方式對燒傷病人進行干預,并定期對其進行燒傷健康評估、肢體功能評分,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組病人肢體功能恢復得分更高,說明延續性護理對于燒傷病人肢體功能恢復具有積極影響[28-29]。
4.1 完善燒傷科延續性護理理論體系 目前國內已開展許多基于奧馬哈系統理論、賦能理論、信息-知識-信念-行為(IKAP)理論等進行燒傷病人延續性護理的研究,如張玉等[30]以奧馬哈系統為理論框架,對燒傷病人環境、心理社會、生理、健康相關行為等方面進行干預,結果顯示有利于病人身心全面恢復,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但是,國內關于中重度燒傷病人延續性護理的理論尚缺乏,不成體系,在今后工作中可進一步研究。
4.2 加強燒傷延續性護理隊伍建設 延續性護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專業團隊的支持,國外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延續性護理模式,通過護理、醫療、康復、營養、心理等多學科進行全面工作[31-33],而我國延續性護理起步晚,尚缺乏延續性護理專業人員以及團隊,在今后要加強燒傷延續性護理人員培訓和專業團隊建設。可以通過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線上學習、外派到國外學習或外聘專家進行授課等方式加強燒傷延續性護理隊伍建設。
4.3 促進燒傷病人個性化延續性護理構建 目前我國個性化延續性護理主要運用于糖尿病、肝病、關節炎等疾病病人,如李億娟等[34]采用個性化日記本對糖尿病出院病人進行延續性護理,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對病人的血糖變化、日常生活等進行記錄,以便及時掌握病人病情變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燒傷病人恢復期間,病人的病情變化、心理發展、社會支持以及所處環境等各不相同,當前醫院針對病人出院制定的護理措施只是解決了普遍問題,不能及時對個別問題進行處理,因此應構建個性化延續性護理,以便更好地解決病人個性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