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軍,顏志臻
(1.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中煤數字科技(廣州)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99;2.中煤航測遙感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99)
為規范、有序、加快地推進農村地籍調查工作,本文結合博羅縣實際情況,利用航攝影像資料,結合已有地籍調查和登記發證成果,以宗地為單元,在全縣開展農村地籍調查,全面、準確地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范圍內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狀況,建成城鄉一體化地籍數據庫,逐步實現博羅縣農村地籍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全縣城鄉地政統一管理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鑒于此,本文以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為研究對象,分析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地籍數據庫建設在農村地籍調查中的應用效果,為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資源確權登記等工作提供基礎,為農村中長期規劃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博羅縣,隸屬廣東省惠州市,位于廣東省中東部、珠江三角洲東北,東江中下游北岸。東與惠州市區相接,南與東莞隔江相望,西連增城,北靠龍門、河源。博羅是珠三角最大的可連片開發縣區,是廣東省唯一的全國百強縣(2015年全國排名第83)。位于北緯23°03′50″至23°43′20″,東經113°49′50″至114°45′50″。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2007年底總面積為2858.36 km2。東北接河源市源城區的東源縣和紫金縣,東南與惠陽區、博羅縣相連,南隔東江與東莞市相望,西連增城市,北鄰龍門縣。距廣州110km,距深圳97km,距惠州18km。縣政府位于羅陽鎮博惠路中段。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間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臺地,南部沿東江自東向西有三個小沖積平原。山峰有羅浮山、象頭山、太陽峰。北回歸線中部偏北穿過,水源充沛,氣候溫和,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21.8 ℃,年降雨量1932.7 mm,平均日照2023h,無霜期長達345天。1月均溫12.8 ℃,7月均溫28.4 ℃,年均降水量1814mm。
結合博羅縣實際,本次農村地籍調查工作采用簡易調查法的技術路線來完成。采用高分影像成果為主要數據源,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調查登記成果和已開展1:500地形圖實測的地區,通過內業預采集宗地與房屋,套合高分影像輸出調查底圖,以行政村為單位由駐村干部、村組負責人或村民代表,自行完成或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完成,對照調查底圖開展權屬信息采集,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展外業補調補測,最后進行內業整理入庫。
資料收集與分析是農村地籍調查的基礎,也是城鄉一體化數據庫建設的前提,包括行政區域界線、權屬界線、房屋產權、土地權屬、林權等信息。在完成基礎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采用以內業軟件自動處理為主、人機交互處理為輔的技術方法和作業模式對各類資料進行整合處理,統一其坐標系統等,并確保要素圖、屬性信息等無錯誤、無遺漏[1]。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提取,主要設計各種地類圖斑、地類界線等,為制作工作底圖做準備。數據整理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內容:(1)數據格式與坐標系統轉化是提高數據信息統一性和準確性的基礎,因此必須確保整合的數據坐標格式的統一性;(2)數據提取過程中應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提取,為制作工作底圖奠定基礎;(3)數據模型的轉換至關重要,這是由于數據模型的結構存在差異,在轉換過程中容易出現數據丟失等現象,故數據模型轉換一般包括數據結構重組、分類代碼轉換、屬性結構整理等內容。
由于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是以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為基礎,故室內數據采集是本次數據庫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省級單位下發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直接采集宗地、建(構)筑等圖斑。本次數據采集方法分為基于高分影像直接采集和基于立體像對采集,其中前者主要涉及界址采集、房屋提取等,包括宗地預編碼、宗地屬性錄入等,后者包括房屋屬性錄入等。室內數據采集過程中應注意:(1)直接采集時,以測標為中心切準輪廓線或拐角打點連線;(2)采集精度應控制在3個像素以內,若高層建筑物遮擋、陰影等,采集精度原則上應控制在6個像素以內[2];(3)采集房屋時,應切準房屋、圍墻等拐角后打點連線,準確采集房屋、圍墻等建筑結構特點;(4)直接采集對能夠準確判讀的界址點、房屋、建筑物等要素,應全部采集,對不能準確判讀的要素(包括隱蔽地區、陰影部分和小的獨立地物)應盡量采集,并做出標記;(5)若在直接采集過程中出現影像數據不清晰等現象時,應先用特殊符號標記,并及時進行補測或者調繪。
在室內數據采集的基礎上制作相應的工作底圖,完成后可進行外業權屬信息的采集工作,著重對宗地、房屋的權利人、土地用途等信息進行采集,對于已有數據不完整的進行補充,對于有錯誤的信息進行更正處理,并對采集數據進行外業實地丈量。為避免外業權屬信息采集混亂等,其權屬信息采集應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確保信息采集的準確性。
外業補測是農村地籍調查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測繪精度的主要方法,也是有效消除權屬爭議的主要途徑。外業補測主要針對內業無法確定的或者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不清晰、要素無法確定的區域進行補充測量,其補測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事項:(1)因遮擋等導致宗地、房屋信息不完整,且界址邊界方位確定的,可以通過界址邊長截取求得遮擋界址點的位置;(2)因遮擋而導致宗地、房屋信息不全,但界址邊界方位不確定的,應根據界址邊長的交匯位置獲取遮擋界址點的位置;(3)若宗地及房屋沒有明確的相關參照信息,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中應概略的確定界址點,并在外業補測中開展實地丈量工作,進而繪制出相應的宗地、房屋等信息。
當采用立體像對采集時,單模型相對定向各點的參與上下視差不應大于0.010 mm。采集過程中應注意:(1)立體采集時,以測標為中心切準輪廓線或拐角打點連線;(2)立體采集的平面位置精度平地、丘陵地不應大于圖上0.6 mm,山地、高山地不應大于圖上0.8 mm[3];(3)立體像對的測圖范圍不應超出該像對定向點連線外1cm(以像片比例尺計),且離像片邊緣不小于1.5 cm;(4)采集房屋時,應切準房屋、圍墻等拐角后打點連線,準確采集房屋、圍墻等建筑結構特征;(5)立體測繪對能夠準確判讀的界址點、房屋、建筑物等要素,應全部采集,對不能準確判讀的要素(包括隱蔽地區、陰影部分和小的獨立地物)應盡量采集,并做出標記;(6)立體測繪對影像不清晰、要素不確定而無法采集時,用特殊符號標記,以便進行實地補測或補調。
在完成外業數據采集和補測的基礎上,對外業調查成果和前期內業采集的數據進行整合處理,結合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信息對采集的宗地、房屋等進行分類、修改和完善,統一數據格式,為進一步數據庫的制作奠定基礎。內業數據整理包括數據準備、圖形數據錄入以及屬性數據錄入等方面。其中,數據準備主要涉及工作底圖的掃描、上圖等過程;圖形數據錄入主要指的是將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和工作底圖、內業采集數據信息等在軟件平臺中疊加顯示,逐一核對是否存在新增、修改等,若需要,直接在軟件平臺中修改完善;屬性錄入,是以外業調查信息為基礎,在核查工作底圖的基礎上將每一宗地的相應權屬信息資料進行補充完善。
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是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摸清博羅縣農村土地資源底數、利用狀況的重要途徑,也是今后農村土地資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基礎。因此,農村地籍調查成果的數據庫建設是提高調查成果信息社會化服務的基礎,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設數字化城鄉的前提。因此,在完成內業數據綜合整理的基礎上,對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成果進行數據庫建設[4]。數據庫建設應按照省級單位下發的統一格式為主,主要目的在于統一的數據庫格式便于數據的綜合整理,故應將數據進行組織、編碼和入庫處理,生成相應的農村地籍調查元數據。數據庫的建設主要涉及基礎地理數據入庫、宗地數據入庫、房屋數據入庫、房屋權利人數據入庫和農村地籍調查信息元數據生成等方面。
3.1.1 基礎地理數據入庫
基礎地理數據信息是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數據庫建設的底圖,包括博羅縣最新的行政區劃、地籍區一級地籍子區等信息,必須確保地理底圖的準確性和屬性的準確性,這也是提高整體數據庫質量的前提。此外,基礎地理數據是編制各類工作底圖的重要圖層,是統計和識別重要圖斑信息的基礎依據,故需確保基礎地理數據的精度,尤其是大比例尺地形圖精度,是確保權屬等信息準確性的基礎。
3.1.2 宗地和房屋數據入庫
宗地和房屋數據入庫是重中之重,需要確保每一宗地和房屋屬性的準確性,是減少權屬問題的主要途徑。為了便于統一管理,應將宗地和房屋信息中涉及的屬性進行代碼化和標準化,也為后期數據庫的空間分析奠定基礎。此外,在完成宗地和房屋信息的基礎上,需要對房屋權利人信息進行入庫處理,其入庫方式與宗地和房屋信息入庫一致,需要代碼化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和統一化處理的目的在于:(1)標準化和統一化處理是數據格式統一的前提,也是坐標轉換統一的基礎;(2)標準化和統一化為空間分析提供了便利,有效地避免了不同格式數據在空間分析過程中出現數據丟失等現象。
3.1.3 農村地籍調查信息元數據生成
在完成上述操作的基礎上,參照國土資源核心元數據標準,在信息入庫后形成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信息元數據。
數據庫質量檢查是消除或者減少信息錄入錯誤的基礎,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意義。數據庫質量的檢查方法包括非空間數據信息(采用隨機抽樣檢查)和空間數據信息(采用計算機軟件完全檢查),前者主要指的是在被檢查數據中隨機抽取不少于15%的單位樣本進行檢查質量,與原始采集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進而確定數據庫的質量;后者是以預先定義和設計好的規則、方法或軟件進行全面、自動的檢查。
此外,在數據庫質量檢查過程中應重視質量控制要素的分析,如圖層名稱規范性、屬性數據結構一致性、代碼一致性、數值范圍符合性、點層內拓撲關系、線層內拓撲關系、面層內拓撲關系、線面拓撲關系和碎片多邊形、碎線檢查等。對于非空間要素的質量控制應分析數據的完整性、屬性數據結構一致性、代碼一致性、數值范圍符合性和表內邏輯一致性檢查等方面。
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城鄉一體化數據庫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社會化服務。地籍數據庫的社會化服務是提高地籍調查成果應用率的前提,也是推進數字化城市建設的基礎。但是,數據庫建設的社會化服務也是泄露我國基本國情等重要數據的重要窗口,故在采取安全監控措施的基礎上應根據用戶對象設置相應的查詢權限,進而保障數據信息的安全。因此,可將數據庫平臺按如下方式進行設置權限:(1)針對政府相關部門的專職人員,設置最高的查閱權限和修改權限,這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過快,導致地基信息變化較快,故需要定期進行數據更新,對于部分政府部門的決策者,可設置最高權限,主要在于便于信息查詢,為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便利;(2)針對商人開設權利,由于商人設計不同的土地需要,可在注冊相應用戶名的基礎上,開設相對較多的權限,如可以大致瀏覽城市規劃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圖等;(3)針對普通民眾,開設最低的權限,以僅能查詢與自己相關房屋、土地信息為主的權限,可以有效防止過多信息的不必要泄露;(4)針對導航地圖的使用權限,導航地圖是現代化城市、農村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發展的城鎮中,導航系統直觀重要,既要提高導航精度,又要防止城市基礎信息泄露,故在導航地圖制作中應將重要的地理信息等剔除或者模糊處理。
綜上所述,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是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摸清博羅縣土地資源利用現狀以及今后發展規劃意義重大,有助于推動數字化城市的建設。文章主要以博羅縣農村地籍調查為例,講述地籍調查的主要操作流程及數據庫建設要點,為減少權屬糾紛以及推動調查進程提供參考。此外,城鄉一體化數據庫應用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數字城市建設的基礎上也存在國土信息泄露的潛在威脅,因此,應按照不同用戶需求開設不同的查詢權限,確保國土信息數據的安全性。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強成果數據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工作,既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基本原則,又必須滿足安全保護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