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辰,付江月
(貴州大學 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冷鏈物流對降低生鮮農產品損失、保證其質量和安全至關重要。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伴隨居民消費水平升級,生鮮電商的高速發展也給國內農產品、冷鏈食品的產地、加工地和消費市場重塑帶來巨大影響,中國的冷鏈物流需求快速增長,市場規模也迅速增長。2015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為1 800億元,2019年則達到3 391億元,增幅達88.3%;冷鏈物流需求量也從2016 年的1.39 億t 提高到2019年的2.61億t,增幅達87.8%[1]。
國家對冷鏈物流產業給予高度關注,相繼出臺多個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也對冷鏈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地“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根據中國冷鏈物流協會2020 年冷鏈物流發展報告,中國的冷藏設施綜合能力從2008 年的3.2 億t(約21.1 億m3)增長至4.93億t(約12.23 億m3),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5.77%[1]。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推進,四大自貿區的掛牌將給冷鏈物流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冷鏈物流的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
作為承擔冷鏈物流活動的主體,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也得到了相關部門重視。為加快推進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以及冷鏈物流產業標準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冷鏈服務的量化管理與評價,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依據《物流企業冷鏈服務要求與能力評估指標》(GB/T 31086-2014)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企業星級評估程序,從組織、設施設備、信息化、人員、流程管理、應急預案、冷鏈物流輔助服務功能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對冷鏈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展開了等級評估。對于冷鏈物流企業而言,參加星級評估的前提條件是首先通過A 級物流企業的評估,因此通過星級評估是冷鏈物流企業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主業突出、服務水平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綜合體現,這些企業往往都是各地冷鏈物流行業的佼佼者,所以對其空間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從國家層面研究我國冷鏈物流服務水平的發展特征。
國外學者在對大都市圈或城市的物流活動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研究時發現,物流企業的空間分布表現出顯著的空間集聚和擴散特征[2-3],如Cidell研究美國物流企業空間分布演變特征時發現物流企業有向內陸配送中心分散的現象,并且在與大都市區有較好交通通達性的中心縣城布局數量增長[4]。
近些年國內學者也開始對物流企業空間格局特征等有較多的關注。相關研究主要從國家[5-10]、省域[11]或區域[12-13]、城市[14-18]等層面對物流企業的空間格局、時空演變特征等進行分析;研究對象有所有物流企業,也有倉儲型物流企業[19]、運輸型物流企業[20]、港口物流企業[16,21]、無船承運企業[22]等。近幾年學者們也開始關注代表著高服務水平的A 級物流企業[6-11],目前較少有對星級冷鏈物流企業及其空間格局特征等進行的研究。冷鏈物流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冷鏈效率的提升優化、冷鏈物流的一體化和精準控制,以及綠色和可持續冷鏈物流,對于冷鏈物流企業的研究,特別是作為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標桿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研究尤為缺乏。因此本文以中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時空分布特征與變化規律,以期為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本文依據國家標準《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GB/T19680-2013)和《物流企業冷鏈服務要求和能力評估指標》(GB/T31086-2014),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2015-2020 年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為數據的主要來源。截至2020年底,共評選出10批共97家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由于部分評定的企業出現冷鏈物流業務調整、并購重組、經營模式改變以及企業經營資格吊銷等情況,不再擁有星級資質,同時為避免重復統計,對于有星級變化的企業,以企業各階段末的最終狀態為準,經處理后的全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總數為86家。
對中國2015-2020 年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數量和等級特征進行分析,如圖1 所示,可以發現其表現出數量總體穩定增長、等級發展極不平衡的特征。
在數量與增長幅度方面,總體上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數量穩步增長,但在某些年份增幅也存在較明顯的波動。在冷鏈物流企業的星級評估處于起步階段時,受各種情況制約,參與評估的冷鏈物流企業較少,2015 年全國通過星級評估的冷鏈物流企業只有10 家;2017 年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新增數量顯著下降,主要是由于往年的星級評估為一年兩次,2017年僅為一次;2018-2020年通過星級評估的冷鏈物流企業數量保持穩定增長。
在等級方面,從圖1 可以發現,中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各星級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總體上新增的四星和三星冷鏈物流企業占比最高,五星其次,一星和二星物流企業占比最小,有些年度甚至沒有這兩個等級的企業。從年度來看,2015 年的10 家通過星級評估的企業主要是五星企業,三星的數量次之,四星再次之,沒有一星和二星冷鏈物流企業;2016-2018年新增企業以四星為主,2019-2020年新增企業以三星、四星為主。
圖1 2015-2020年中國星級冷鏈物流時間演變特征
對于物流企業而言,參與A 級物流企業的評估和認定對于提高自身影響力和市場份額有著積極作用。在政策、市場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下,物流企業形成了“沖刺5A,爭取4A,力保3A,穩住2A,不做1A”的發展理念[11]。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評估是建立在企業是A級物流企業的基礎上,從評估的角度而言,五星級評估要求太過苛刻,除去行業內的領頭企業,絕大部分企業還不具備評選資格,而一、二兩個星級的門檻較低,多數參評企業寧可選擇優于一、二星級的三星級或四星級物流企業進行評估認證。但無論冷鏈物流企業最終參與評估的是何種星級,都體現了參評企業自身對中國的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帶來企業間的良性競爭,進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空間分布特征如圖2 所示,可以發現,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地理分布在各省呈現出較強的差異性,表現出了顯著的“東強西弱”的空間分布特征,且在“強”、“弱”的地區都表現出了分布差異化的特征。
圖2 2020年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空間分布圖
從企業絕對數量來看,大部分星級冷鏈物流企業分布在東部、東北以及中部地區,以東部沿海省市為主。其中,山東省數量最多,該省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數量占全國總數量的22.58%,達22 家;上海市、福建省的星際冷鏈物流企業數量次之,各占全國總數量的10.47%(9 家)和8.14%(7 家);中部地區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分布較為均衡,幾乎所有中部省份都有企業分布,各省的企業數量大致相近;東北三省也有星級冷鏈物流企業分布,相較而言,遼寧省的數量最多。
與之相反,西部地區的12個省市、自治區絕大部分都沒有星際冷鏈物流企業分布,新疆在2015 年擁有一家,但2018 年由于相關原因不再保留資質。截至2020年底,西部地區僅四川、廣西、云南分別擁有3家、2家、1家星級冷鏈物流企業。
生2:詹天佑你真謙虛呀!自己是個總工程師,還不忘請教當地的老百姓,而我一有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自認為自己是個優秀生,同學們的意見根本就聽不進去。
核密度分析用于計算點、線要素測量值在指定鄰域范圍內的單位密度,能直觀反映出離散測量值在連續區域內的分布情況。因此,本文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別生成2017、2020年中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核密度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來進一步探析全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空間分布特征。
從圖3可以發現,全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呈現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2017年星級冷鏈物流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這些鄰近海域省份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集聚特征最為明顯;中西部地區各省市的物流企業集聚程度則不太明顯。2020年星級冷鏈物流企業在全國范圍內的主要深度聚集區域并沒有發生很大程度的改變,但京津冀地區開始出現集聚現象,山東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由沿海向內陸擴散,長三角地區城市群(尤其是上海市)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集聚狀態愈加顯著,中西部省份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密度較2017年相比有所下降。
圖3 2017年、2020年中國星際冷鏈物流企業空間分布核密度對比圖
在不同地區呈現空間集聚與擴散差異化特征可能與當地的調控政策和經濟實力相關。以呈現顯著集聚特征的主要省市為例,山東省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信息技術服務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在政府的調控下明顯提升,涌現出一批現代化、規模化、品牌化物流領軍企業及示范園區;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其中提出重點建設五大物流園區和四類專業物流基地,現代物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2020年東部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貢獻了逾四成的全國經濟總量。
冷鏈物流企業空間布局除了企業自身的戰略布局外,相較于一般物流企業,自身的硬件設施和外在因素對其布局影響程度更大。
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倉儲設施和冷藏車、保溫盒、冷藏陳列柜等。由于冷鏈物流的供應鏈相較于一般物流而言,在運輸的時效方面要求更為苛刻,同時供水、供電、供氣的能力要求高,冷鏈倉庫周邊要有處理廢棄物的能力。自2015年國家提出實施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補短板的要求后,中國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家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新增庫容814.5萬t,冷庫總量約6 053萬t,同2018 年相比增長15.6%。國內冷鏈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以及中部的主要農產品產區,中物聯冷鏈委的研究報告顯示,2019 年山東、上海、江蘇三地的冷庫資源規模位居全國前三,分別達到934.73萬t、639.29 萬t 以及505.88 萬t。冷藏車作為冷鏈物流運輸的重要設備,2019 年全國保有量為21.47 萬輛,較2018 年增長3.47 萬輛,同比增長19.28%。隨著冷鏈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冷鏈物流企業自身的發展才能得以保障,愈來愈多的星級冷鏈物流企業才能涌現。
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與交通條件的優劣程度息息相關,良好的交通運輸環境不僅能提高冷鏈物流企業的貨物運送效率,方便企業組織物流運輸網絡,還能節省企業成本,尤其對于各物流環節技術要求更高、資金投入更大的冷鏈物流,良好交通條件的影響更加顯著。中部和東部地區地勢較為平坦,公路、鐵路、機場等路網分布密集,由車站、港口、機場和各種線路以及為完成裝卸、中轉、各種技術作業所需的設備等組成的交通樞紐較多,各類因素為物流企業的集聚創造了前提條件,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為冷鏈物流企業的積極改變提供了基礎支撐,對冷鏈物流企業的良性發展起到引導作用。近幾十年,中國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交通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公路、鐵路等通車里程總量、路網等級、路網密度、運行質量等均有明顯改善,將為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地方經濟水平是冷鏈物流企業發展的根本因素,政府的調控政策和規劃則是導向性因素,經濟環境和政策制定共同作用影響著冷鏈物流企業的空間布局。
本文以2015-2020 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共10 批星級冷鏈物流企業信息為數據來源,通過時間演變、空間格局及核密度分析,對目前中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探索,得到以下結論:
(1)數量總體穩定增長,等級發展極不平衡,三星、四星冷鏈物流企業數量最多。
(2)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空間上呈現顯著的“東強西弱”的分布特征,且在“強”、“弱”地區都表現出分布差異化的特征,東部沿海省市數量最多,中部各省市分布較為平衡,東北地區則以遼寧省為主,西部地區總體數量最少,僅分布在四川、廣西、云南三個省區。從空間集聚程度,東部沿海省市的集聚特征最為顯著,中西部地區未表現出明顯的集聚現象;且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東部地區的集聚特征愈加顯著,京津冀地區也開始出現集聚現象,山東省的集聚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由沿海向內陸擴散的特征。
(3)冷鏈物流企業的空間布局是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條件、經濟環境和行業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了促進中國冷鏈物流企業服務能力與水平的提升,提出以下建議:
(1)繼續推進冷鏈基礎設施建設與優化。在冷庫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上,國內人均冷庫容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國外生鮮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控制在5%左右,而國內的平均損耗率是國外的兩到三倍。要縮小差距,需要市場和企業進行多方面的協調和努力。應遵循市場化運作原則,進一步拓寬企業對冷鏈基礎設施投資的融資渠道。建議金融機構建立健全融資長效機制,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冷鏈環節所涉及到的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形成一批具有全國性和綜合性服務能力的冷鏈物流龍頭企業,從而提升全社會冷鏈流通率,同時加快冷鏈物流現代化進程。
(2)構建系統化、標準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和監管體系。在冷鏈物流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市場的自身調控,也需要國家和各省市層面制定精細化的行業標準來指導冷鏈物流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落實到相關部門需要協同配合、共同商討實施細則。同時需要冷鏈物流企業自身履行相關條列,從而促進冷鏈物流市場往好的方向發展。
(3)關注冷鏈物流人才培養。冷鏈物流行業要重視人才培養,大力建設精干有力、梯次合理的人才隊伍,這是冷鏈物流企業自身發展的基礎。目前中國的冷鏈物流人才尚處在缺乏的狀態,所以企業應該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同時提升現有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
(4)注重區域間的平衡協調發展。各省市之間的冷鏈物流發展不均衡,需要注重薄弱區域的扶持,構建高效的全國冷鏈物流流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