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衡
摘 ?要:科學思想史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中間有前進,有曲折。科技創新的過程表明了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參與與意識注入的程度,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其中的引領與扶持。政治發展也與之相似,建國以來,我國政治的發展歷經千辛萬苦,在經歷曲折的起步階段后,繼而是初期的探索到后來的全面建設。二者的發展過程顯示出中國共產黨的指揮和與時俱進,起到了有效的調整和推動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科學思想史;科技創新;政治制度
1.對科學思想史的認識
提起科學思想史,似乎對大部分人是抽象而模糊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并不能完全否認自己對科學思想史的認識,只能說我們對它的認識是片面的。一般人所能描述的科學史,是由一些科學故事堆疊而成的,譬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瓦特的蒸汽機發明等。
今天我們口中所說的科學,是與實踐的知識相對立的靜關的知識。而思想內容是靜態的,但將思想付諸實踐,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是在逐漸將思想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思想史。早在16、17世紀,以來,科學思想史就已形成了特定的意識形態,是涉及知識制造的特定機制,不僅包含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包括處理問題的方法。[1]這些方法論引導人類去更好的與自然和諧共處,正確地去看待、研究、改造以及利用自然。
科學思想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主要理論思想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它是由科學家們的活動或行為所構成,是人類行為的科學,是歷史過程的產物。
2.科技的發展與思想的演進
科學思想史的重點研究對象是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科學發展與外部社會條件,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復雜關系是科學所研究的對象。[2]作為人類歷史舞臺上最具顯活力的兩股力量—馬克思主義與科學技術,二者直接聯系緊密。進入21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逐漸信息全球化、生態全球化的態勢蔓延至整個人類社會。在經歷跨世紀的考驗后,馬克思主義仍然展現出蓬勃生機,勤勞的中國人民,遵循共產黨的綱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堅定地向共產主義的道路上邁進,在這過程中,實現了人類社會一個又一個光輝的奇跡。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技術,作為兩大歷史發展主力軍共同向一個目標去努力,推動一個結果的實現。這無疑不是跨越式的發展,對社會科協領域問題的思考和進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新時期以來,我國的科技實力以不可阻攔的速度飛速提升,不僅實現了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的大崛起,也引發了我們深刻的思索:新時期以來,我國科技實力之崛起速度的原因是什么?科技政策的發展路徑和它所遵循的機制是怎樣的?如何形成的?
但總的來說,科技是先進生產力,它在時代的更迭和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向人類闡明一點:科技思想從未落后于歷史,它是引領時代的或是說與時俱進的。這就為新時代的我們敲響警鐘:我們的思想領先于潮流,我們要敢想敢于實踐,將科技創新的理念植根與每個人的內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3.我國的科技政策
3.1科技發展的歷程
建國初期,對于科技政策的發展,我國不僅重視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激勵,同時將重工業的發展并舉,這一系列舉措和措施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鞏固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期還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路線,外部援助為輔助路線,重點發展科技技術,趕上科技發達的國家等一系列舉措,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勃勃生機,指明了正確的道路,對我國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發展影響至今。
改革開放后,伴隨經濟的上升走勢,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也在穩步前進。現代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日益活躍,逐步滲透到社會物質以及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奠定了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基石。
我國的科技創新政策呈現從單向向著雙向邁進的發展趨勢,由科技單向向科技和經濟雙向協同發展。[3]從政府作為導向開始向政府和市場雙向協同推進。創新政策也從科技單向開始向科技與經濟雙向結合,共同促進發展,總體發展呈現出單向政策向雙向政策組合的態勢。
3.2科技政策的功能、意義
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用表現如下:其一,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有很多,科學技術是決定性因素。在古代,社會的進步依然離不開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但這些主要依靠人們付諸的體力勞動;在近代,稍微有所改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資金、勞動力和資源的融入;而在當今發達國家顯示出科學技術因素在經濟增長的占比尤為突出,可見科學技術起著主導作用。其二,科學技術不僅影響社會生產力,而且已經全面滲透到生產力諸要素當中。具體舉例:勞動者的技能提升,勞動工具的迭代更新,生產力諸要素之間的合理分配,生產過程的組織管理的優化,都離不開科學技術作用的發揮得以實現。這些都象征著科學技術與生產已經融為一體,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其三,科學技術對現代社會生產的發展具有超前的引領作用和現世的指導作用。科學技術無論在經濟還是社會發展中,它所演繹的角色鈄只會越來越重要,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科技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型因素。
科學技術不僅影響社會生產力,在社會建設方面,仍具有深刻的導向作用。現代科學技術關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經濟建設也離不開科學技術,更加要注重發揮科學技術人才的作用,將科技應用于生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告誡我們必須要將高科技應用到知識經濟領域,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奠定基礎。[4]
4.我國的政治制度分析
4.1當前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
從具體的實踐步伐來看,要想發展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要以黨為核心領導,遵守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使其發揮最大優勢,起到最大作用。與此同時,要同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進程,為我黨和全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有效保障。
科學思想史,是對自然科學探究所得的理論思想,這一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治澳,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去分析人類歷史、總結自然科學的主要成果和重要的哲學觀點與思想是它的主要任務。在歷史分析的過程中,將科學思想發展的脈絡理清,去探索科學思想發展的內在規律,探明科學發展與哲學發展的緊密聯系,為促進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兩方面的教訓。
在科技革命浪潮的影響下,科技發展與創新處于大趨勢之下,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越發顯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審時度勢,重視科學技術發展,將科技創新放在實踐前沿,制定一系列與時代背景相適應且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方針政策,大力發展科技創新,使我國科技事業隨之開啟了它的新篇章。對中國科技創新政策的實施與成果進行分析,可從不同的角度深刻認識和感悟出我國科技實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日后的科技發展和創新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新中國成立初期,科技發展落后,各方面相對薄弱,發展科技刻不容緩。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引進優秀的技術成果,無疑不是我國科技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最佳選擇。我國根據近代科學研究發展的態勢,汲取國際科學進步的經驗和教訓,有計劃有針對的去搞科研,以期趕上國際科技發展水平。這些就是新中國在成立初期,對科學發展的最初戰略部署和政策探究,也是對科技創新之路的最初摸索與把握。
2006年至今,我國科技創新的機制逐漸趨于系統完善。中共中央決定建設創新型國家,指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點是創新能力,因此要將核心放到增強創新力上,突出自主提高創新技能,將其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成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式是倡導內涵式發展。從科技政策,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結合的發展道路,重視企業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科技方面的創新,通過整個社會的創新因素的刺激,然后形成整體聯合中國科技創新的力量。
科技創新作為一個國家科技繁榮的不竭動力,體現在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中。[5]在制定與貫徹落實我國科技創新政策過程中,不僅要兼顧科技創新發展的速度,更要把控好科技發展質量,這樣才能取得質和量之間的平衡,處理好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自建的聯系,有利于摸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毋庸置疑,這是中國科技創新政策實施過程中所印證的,否則就會出現曲折。
結合當今國際環境和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來看,科技趕超戰略的形成和實施,具有歷史發展需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科技創新事業本身就是一項漫長、復雜性而艱難的系統工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科技資源相對稀缺,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為實現經濟趕超目標,構建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已成為科技發展事業的首要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主要是依靠科技創新政策的支持來推動的。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不爭的事實。
轉型已經當前科技實業刻不容緩的問題,不僅對科技創新政策內容,而且對科技創新政策主體和科技創新決策過程都要進行深刻的創新改革。
政治的發展需要很多客觀因素,主要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穩定,自古以來,建設美好和諧的社會一直都是全人類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更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崇高社會理想。社會和政策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并不僅是反應客觀的現狀,也能映射出人民主觀思想構造的產物,它能為人們所感知和覺察。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當今人類社會來說,起到的作用愈來越大:一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突破,超越人類傳統的認知限度,帶來了新的科技革命。科學與技術,科技與社會,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眾多跨學科領域。二是科技成果產業化對于周期的縮短,為技術革命創造了靈感提供了機會。三是科學理論的進步與發展,為引領新的技術發展和生產方向的新趨勢做出重大貢獻。四是科技全球化的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競爭力,成為國與國之間取勝的決定性因素。在全球化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資本、人才、技術和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與配置日益普遍。[6]然而,全球化并沒有改變世界各國之間的本質,只是在競爭態勢上做了某種程度山的改變,這在科技和知識產權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總之,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人類正從一個工業社會走向一個知識社會。
5.科學思想史的發展對我國政治制度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科學思想史的演進與我國政治制度發展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每個國家在制定科技政策與制度時,都會將國情特點和科技發展現狀的因素考慮其中,進而制定,因此,我國不可以照搬照抄他人的科技人才戰略,在制定的同意更應該主義考慮相關因素,尤其充分考慮國情和科技發展的內在機制。國家的政治制度改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變革的同時,不僅要研究借鑒成功的經驗和先進的路徑,更要立足實際,根據切身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就要做到如下三點:
第一,從科技創新政策主體的角度出發,實現創新科技政策活動主體的多元化,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向的中央政府選擇模式。[7]
第二,要從科技創新政策對象的角度思考,突出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單向科技創新變為多元創新的深度,注重多種技術的融合創新。
第三從科技創新政策的決策過程來看,注重高科技創新政策的科學化水平,刨除經驗決策的主觀隨意性,加強科技宏觀管理的整體協調。
總之,政治制度作化作為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目標取向,必須將科技創新與政治發展、穩定有機相結合,突出科技創新對政治發展的關鍵意義,這將為我國推進政治發展進程和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不可忽略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范振杰. 科學精神中國化的歷程及其社會效應[D]. 黑龍江大學, 2007.
[2] 邢潤川, 孔憲毅. 試論科學思想史與哲學的關系[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06, 023(002):82-88.
[3] 王哲.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工業科技政策演變研究[D].
[4] 吳靜. 國家科技政策對農業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
[5] 寧世龍. 試論科學化的技術才能成為第一生產力——淺談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J]. 廣西社會科學, 1993(05):86-89.
[6] 羅曼. 中印經濟發展道路的政治經濟學比較分析[D]. 2011.
[7] 李京文, 李志軍. 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 建設現代化強國[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2, 018(012):8-12.
[8] 謝晶瑩, 劉振華.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速創新體系建設[J]. 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 2006(02):67-69.
[9] 吳華剛. 國外科技人才政策與制度研究[J]. 發展研究, 2015, 000(009):85-88.
[10] 朱正奎. 新中國科技創新政策的文本與實施效果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9):18-22.
1 《科學精神中國化的歷程以及社會效應》
2 《試論科學思想史與哲學的關系》
3 《國家科技政策對農業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4 《試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5 《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建設現代化強國》
6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速創新體系建設》
7 《新中國科技創新政策的文本與實施效果分析》